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长城联想两札

(2005-11-15 23:00:13)
标签:

长城

龙的传人

帝王思想

鲁迅

分类: △随笔△——【思辩之翼】

长城联想两札

 

【一】

 

凡是登临北京八达岭长城的人总会发出一阵阵内心的赞叹,那蜿蜒逶迤、曲折盘旋的长城多么象一条庞然硕大的长龙。这条龙飞舞在秦砖汉瓦的铁马金戈中,奔腾在宋垛明墙的烽燧狼烟中。它横空席卷万里,头枕着沧海波涛、尾匍着大漠流沙、爪抓住高原雄风、角顶住苍天雪霜……

龙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一种善于变化能呼风换雨的神异动物,在未曾开化的远古部落中曾作为氏族的图腾。但黎民百姓们对于龙是乍惊乍寒的,不独叶公好龙还怕龙,我看诸公见到呲目咧嘴张牙舞爪的巨龙未必真会喜欢上它,人间不会有这样的事。把长城比喻为龙是文学上的一种比兴手法,未尝不可,而且很形象。

可是有那么一天,从台湾跑来个叫侯德建的歌星,唱了一首《龙的传人》,于是风靡全国,于是一个奇怪的现象发生了,自那时起,我们中国人就自诩为“龙的传人”。我遍查史料文献,此前从未有过“龙的传人”的说法。台湾有,也是源于侯歌星的歌词。侯歌星投奔大陆后,惹恼了台湾当局,即刻禁唱此歌。但孰料后来侯歌星又折回台湾反省去了,还把大陆骂了个痛痛快快,我们大陆却继续高唱“龙的传人”,(说实话,我难得看到我们大陆不因嗝废食,这算是很民主的一例了。)每个人都以为自己是龙子龙孙。更有助火燎原之举,某年在北京某高等学府就邀请学者名流开了个“龙厅、龙人、龙文化”的专题,大家争相标榜自己是正宗龙种龙身的时候,冷不丁有位青年人挺身斥问:“请问各位前辈,龙是你们哪一代祖宗?几曾何时,中国的老百姓有过喜欢龙的记录?”学者们面面相觑,惊得发呆。此青年,敝人也。不是敝人有斗胆,乃是敝人不是龙的传人——因为我只是一个伟大民族的后代。

中国百姓从来就不喜欢龙,因为龙王爷有龙威,皇帝穿上龙袍有龙颜,龙曾是人们期冀的救世主,但它根本不能救世,只会兴风作浪,危害苍生。于是中国人把对龙的鄙视或仇视寄托在孙悟空、哪吒等神话英雄大闹龙宫的想象中。在现实民间活动里,人们“玩龙灯”“赛龙舟”其实都是把龙作为戏弄的对象。敬供龙王庙,也不是敬祖宗,而是害怕龙,因为人们祈盼来年风调雨顺,万事平安。

我辈无福,不能做骠悍巨龙的传人,但是有辛,那样凶残暴唳的巨兽实在不敢恭维。袁世凯想穿龙袍,国旗也绘成龙旗,可是有谁称他为龙呢?英语叫中国为“China”(瓷器),希腊语叫中国为“赛里斯”(丝绸),那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征服了他们所致,而哪个国家又把龙这样恐怖的虚拟动物作为中国或中国人的代称呢?

做一个人吧,不能再有龙的意识了!

 

【二】

 

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从小就在我的心中镌刻下永恒的魅力。每一个中国人对于长城,无不是心向往之而又仰之弥高。全世界也为之惊奇、感叹、迷惑,称它为“伟大的墙”,是“东方奇迹”。现代中国人更是无比自豪,将祖先留下的这一人文遗产视作民族形象的化身。

诚然,长城是一部历史的大书,人们推崇这部巨著,各种美丽的譬喻,各种最高的赞誉,从来没有吝啬过,一时间长城又成为中国悠久传统文明的最高象征。然而,如何认真把握、准确理解长城的基本价值和历史意义,是人类、首先是中国人自己应该思考的问题。坦率地讲,我非常喜欢这一雄奇壮美的人类奇观,至今我已徒步涉历了长城的几十个关隘、楼墙。但我对于中国人的“长城情结”有一种颇为复杂的说不清道不白的感受。

我第一次登上的长城,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明长城,而是长城最早的雏形——骊山烽火台——一个藏纳历史尘埃的土台墩。追溯历史的古长城,仅仅从明代甚或秦代开始是不够的。长城最初的形式是各种独立的关城、隘口、垛墙、烟墩、楼堡等,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便把诸侯中燕、赵、秦三国北边的关隘、边墙、烽火台连接起来,其它如齐、魏、楚长城,只有让它们自生自灭了。就以骊山烽火台来看,那是周代就有的地属秦国的烟墩,古史载“秦筑长城、起骊山之冢”,故此骊山烽火台当属长城最早的发端之一。

往事如烟。周幽王为博取他那褒姒美人的开颜一笑,竟然以烽火调动千军万马,戏弄了各路诸侯,博得了褒美人的红颜冰释。然而待到西戎起兵再举狼烟之时,被戏弄的却不再是诸侯们反而是周幽王自己了。这则典故尽人皆知,但是没有多少人把它和长城联系起来。建长城花了大量的人力、财力,建成一道道巍巍屏障,目的是为了博取君王稳坐江山长久的笑颜。长城当然不是围城,城外的人想冲进来,城内的人却不想冲出去。这种向外部势力示弱的城墙,让中华民族两千多年来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长城建好后终究没有能抵挡住突厥的战马、匈奴的铁骑,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谁建了长城,谁就失去了进攻力,相对也制约了防卫力。至于元蒙、女真、西夏等民族后来成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组成部分,正是在长城失去它真正效用之后才形成的局面。所以我以为,长城延迟了中华民族的大融合,或者换个方式说,长城加速了以我为中心排斥他人的中央封建集权制的形成,加强了帝王思想长期垄断中原的历史格局。 

                                         

                                          ——易道禅 2003年12月12-30日

 

(本文可与我另一篇《阳关三叠》结合起来阅读。有朋友建议两篇文字可以重组为一篇,分五章,取名为《长城的背影》,我准备采纳这个建议,在出书的时候再实行吧。)

 

补白:

 

我在查找旧稿及资料时,无意中发现《鲁迅全集》中有一篇文章叫《长城》,这短短的不到两百字的文字,可说是包含了无限的深意。特别是“我总觉得周围有长城围绕。这长城的构成材料,是旧有的古砖和补添的新砖。两种东西联为一气造成了城壁,将人们包围”这一段,真是曲尽春秋笔法。

我现在将鲁迅的《长城》附录在后,期以鲁迅对长城的认识来启迪我们的思维。

 

                                   【长城】 •  鲁迅

 

    伟大的长城!

这工程,虽在地图上也还有它的小像,凡是世界上稍有知识的人们,大概都知道的罢。

其实,从来不过陡然役死许多工人而已,胡人何尝挡得住。现在不过一种古迹了,但一时也不会灭尽,或者还要保存它。

我总觉得周围有长城围绕。这长城的构成材料,是旧有的古砖和补添的新砖。两种东西联为一气造成了城壁,将人们包围。

何时才不给长城添新砖呢?

这伟大而可诅咒的长城!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