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稼先》教学后记
(2016-04-02 14:53:59)分类: 阅读研究 |
这篇人物传记类散文被安排在七年级语文教材中,根据本篇文章的文本体式和对七年级学生的语文水平的估测,我觉的可以从如下三个方面构建这篇文章阅读教学内容:
1.积累字词。这篇文章中有丰富的词语和成语,学生对这些词的读音和词义理解有困难,第一节教学环节我让学生完成词语积累。结合课后字词,学生先读词,正音,听写,释义,为了进一步加深学生理解,还让学生造句。然后请学生朗读课文中引用的《吊古战场文》,师生解释词句含义,并积累古代文言。
2.学习小标题。教师进行了三个问题设计:本文中含有标题的段落可以调换吗?本文中的标题写了哪些内容?你学会了用小标题写作文吗?
本文写法上拟用了很多标题,这不同于以前学过的文章,我觉得学习标题的作用可以作为本篇文章的教学内容。当然,学生知道含有标题的段落肯定不能调换,然后师生分析其中的几个标题含义。如“邓稼先与奥本海默”这个标题是将两个人物进行比较,凸出邓稼先性格的不同点,重点表现邓稼先具备中国人的性格特征;“民族感情?友情?”这个标题称赞了写出了邓稼先爱国之情和作者与邓稼先之间深厚的情谊;“永恒的骄傲”这个标题流出了作者对邓稼先一生的评价和高度赞美之情……
由此可见,每个标题都统率这个段落的内容,这样写法使文章段落清晰,结构完整,文章情感逐层推进。为了进步迁移学习内容,我把刚刚考试的作文题板书出来,让学生思考,这个作文如果采用小标题的样式写作文,那么如何写。
3.重点学习最后一段。学习最后一段的用破折号开头的写作方法。课堂上我先让学生集体朗读一遍,然后让学生说说这段文字写作形式上有什么特点。学生说段落开头运用了许多破折号。我接着学生的回答在板书了“——+人名+评价语”。文章四个破折后构成了四个独立的排比句,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师生概况为:段落整齐、加强语势、朗朗上口。然后我采用个别读和分组叠加朗读法:先指导个别学生朗读这段文字,注意朗读的技巧,读出文字中蕴含的浓烈情感。然后让第一组学生朗读第一到四段段,第二组组读前二到三段,第三组读三到四段,第四组读第四段。第一组先读,其他组根据任务依次加入到第一组的朗读中来,这样安排朗读希望用朗读的层次感表现段落结构的清晰,体会逐层推进的情感变化。
最后,再让学生仿照以上的句式,写两个排比句,赞美生活中的人或物。查看学生的作品,不乏盛赞母亲的,但也很多学生写的内容比较生硬干瘪,情感虚脱。学生赞美的对象往往是“雷锋、狼牙山五壮士、祖国”等较多,远离了学生的生活。
综上所述,我把这篇文章处理为写作型文本教学,开发其写作价值。这是基于这篇文章的写作特色。这篇文章篇幅较长,如何在两节课内完成教学,这需要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提炼、删选、剪接、缝合。长文短教,教的精粹、集中,教师要使教学内容能够聚焦不零散。在两节课的教学中,我不注重对文章主题的理解,而注重开发这篇文本的文本形式,当成写作型文本教学,在写作型文本中注重对语言形式的学习。我们知道语言形式本身也是语文教学的内容,所以这样教学也是有意义的一种尝试。
语文教育专家王尚文说:“语文教学的聚焦点应该是话语形式,即‘怎么说’,而非‘说什么’。”这篇人物传记的“怎么说”很有特点,因此,我觉得不必在“说什么”花太多时间,教学重心的转移也许很有必要。
草拟
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