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学停滞至100年,这已慢慢形成共识。希望这些能够警醒那些处在前沿物理学们,不要整天牛逼哄哄的了。
物理学是什么?什么是物理学?为什么会有物理这样一门学科?物理学的本质是什么?在没有回答这些涉及物理学最基本的问题之前,要想逾越当下物理学所面临的三座大山几乎是不可能的。
客观的物质世界就是那个样子。有没有我们的人,客观物质世界依然是他那个样子,例如星转斗移,例如苹果落地。如果没有我们的人,地球一样转。当然,熟透的苹果依然落地,但是没有像我们这样的智能生物去研究它下落的速度,更没有像我们这样的智能生物去研究苹果在某一刻的瞬时速度是多少。而这则是近代物理学的最基础性的问题。
我要说的是物理学本质,就是从大量的实验数据中对同一自然现象总结出来的两种事物的量之间的逻辑关系的问题。同一自然现象对于我们来说,一方面表现没有客观事物的量,另一方面表现主观事物的量。从历史到今天,在物理学界中尚无这样的共识。而如果我说的,那么我们就可以说,物理学界并不知道自己在研究的是什么。
世界固有的运行规律表现的现象(例如苹果从枝头落到地面,弹起再落下,地面上留下一个小小的坑)与这些现象在我们心里中留下的映象(比如枝头至地面的距离以及苹果从枝头离开的那一刻至到地面那一刻之间的时间)关系实际上是“幂定率”关系,并且其幂指数是0.5。但由于我们自古至今都没有划清物理的量和心理的量之间的关系问题(古典心理物理学,试图做出这样的划分,很可惜这个学科是短命的),在物理学中,一切重要的公式都混淆了心理量和物理量之间的关系,从而不能从根本上揭示物理现象本源。在我们看来碎了一地的苹果,以及被那个苹果砸出的小坑,这些就是“物”,而研究这些苹果碎屑和砸出的小坑就是“物理”。其实不然。这里所谓的物实际上是“能量”,因此要说,苹果落地砸的坑是物理现象的话,不如说是“能量理”现象。
基本粒子也是一样。所有的基本粒子其实都是能量的自旋。就像我们看到的苹果树下的坑一样,本质上上都是能量。那些坑有多少?每个坑的大小是什么形状,什么样的规模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它们的能量,是它们由什么样的能量、多大的能量转化而来的。依照这个思路,未来物理学的发展不是发现什么更多的基本粒子,而是发现形成这些基本粒子的能量的性质。
质量只不过是能量的一种存储形式而已。从本质上看,质量就是能量的自旋。能量最根本的目的就是产生空间产生不了空间的那部分能量,就以自旋的形式保存下来。这保存下来的能量就是质量,并且这种保存的效率是C的平方。于是那个著名的能质公式应该表亍为:
E/m=c²
等号左边是物理的量;等号的右边是心里的量。它们之间关系按照“幂定率”的来说就是0.5次幂的关系。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关系呢?这是我们人这种智能生物与生俱来的禀赋。是上帝赋予人。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从量(或者说规模))上所实行的“节约”性原则。我们应该知道人体机能有很多是我们理解不了的。最简单的。我们不用计算器,不用开平方就可以接到队友以空中抛来的篮球,如此等等,不一而足。对这一点我们一点都不感到惊讶。那么如果说我们对于时间和空间的量,进行一次开平方的处理,有什么值得惊讶的呢?如果我们承认这一点。那个改写的“能-质公式”我们就很容易理解了。不要硬着头皮非要再说 “c²是能与质量之间的一个常数”这样的话了,因为这样理解能质公式对我们愉悦未来物理学的三座大山没有任何的帮助。
物理学未来的发展,需要重新确立物理学的形而上学基础。把现有时间和空间的形而上学推进到更深一层的基础上去,这便涉及到什么是空间,什么是时间?而这些问题,从传统上看,不专属于物理学的问题。未来的物理学应该回到更广义的学科——“自然哲学”上去。
但很可惜,哲学太堕落了。正如那个富有的科普作家霍金所说“哲学已死”。时间和空间问题是任何一个哲学学科必须要讨论的问题。但在可预见的未来,我看不到,有哪一个纯哲学家在这方面能够取得。
我相信。未来物理学的突破性成就一定是在某一位功名成就且不讨厌哲学的物理学家那里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