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昌吉清代粮仓

2024-01-23 22:55:23

        在昌吉市城北红旗东路与北京北路的交汇处,有一座四合院式古建筑,独成一派风景,这就是清代粮仓。

  清代粮仓,听其名便可得知,它是清代留存的产物。史料记载,1758年乾隆皇帝批准拨兵3000人,开始在此兵屯。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当时这里水草丰美,于是建造粮仓。17628月筑城,由乾隆皇帝钦命名为宁边城,现在昌吉市还有一条东西路叫宁边路。

  元月16日,我来到清代粮仓,一进大门,可见一组运粮马车,清兵执矛握刀,站立警戒的塑像。静静站在这里,似乎可以听到农夫们搬运粮食的喘息声和运输时马蹄阵阵,铜铃声声。

序厅

  第一个展厅是序厅,阐述了昌吉城的历史和粮仓的布局。昌吉市,地处祖国西北边疆,汉代为劫国、单桓国等地,公元前60年归汉朝中央政府管辖,1773年升宁边州同为昌吉县,19504月成立昌吉县人民政府,195511月昌吉回族自治州,为州府所在地,198312月撤县为市。清代粮仓至今内部结构依旧完好,功能齐全,目前有11个仓房。

廒神庙

  农耕文明绕不来的人物就是神农氏。廒神即神农氏,是三皇五帝中的炎帝,被尊称为粮仓之神。相传最早就是他亲自品尝并教会百姓种植粮食,筛选出了栗、菽、麦、稷、稻这五种食材。因此,后人也称他为五谷爷、农皇爷

宁边粮仓

  宁边粮仓在清代一直为军队备战备荒,储备粮食之用。它是中国对新疆进行开发建设的重要见证,也是昌吉宁边古城的历史见证。现在的宁边粮仓遗址博物馆成立于20094月。

昌吉农耕史

  昌吉的地势南高北低,有山地,宜于放牧,有平原,宜于耕种。昌吉州境内发现了许多青铜时代的石锄、石磨盘、重石、石臼和石杆,境内有南北流向的头屯河,三屯河,水源充足,至嘉庆年间,是全疆屯田最多的四大垦区之一。

收获

  春种一粒采,秋收万颗籽, 秋收是一个忙碌而又喜悦的时节,农业基本上一年一个周期,宁边粮仓在五谷丰登的期盼中站立,秋季欢声笑语秋季正忙。香茄、小麦、高梁等等,一片片洋溢着秋收的幸福味道。

入仓

  宁边粮仓不仅用来日常消费储存粮食,还在丰年积蓄余粮以备灾荒。作为国家仓库,宁边粮仓在收粮时也要经过一系列的程序。从清朝建仓以来,直到维修之前。延续的200 多年,始终都没有离开过粮食的存放。

 

  风扇车在岁月里转来转去,石碾吱嘎吱嘎的喝着歌谣,原始的石碾,也终因历史的前进而终结,给人们留下一个永运的记忆,让人们回味。

 

  石磨最初叫皑(wèi),汉代才叫作磨。是用于把米、麦、豆等粮食加工成粉、浆的一种机械,从人力、畜力,到了晋代发明了用水作动力的水磨。据推测,新疆磨出现的时间在汉代,民国至解放初,昌吉县三四十家磨坊。

油坊

  在光绪年间到解放初期,昌吉街头巷尾散落着二十多家油坊。最早的素用食油是芝麻油,而诞生最晚的是花生油,在解放初期、计划经济时期,昌古榨油作坊用的原料主要是胡麻子,改革开放后逐渐被油葵取代。

醋坊、粉坊、豆腐坊

  吃醋一词来源于唐太宗李世民统治时期,醋的制作一般采用发酵过的获皮放入紅里进行发酵,要经常搅拌,防止原料发霉,发酵的时间越长,醋味越浓。陈美泉,是昌古第一家豆腐坊的创立人。醋坊、豆腐坊、粉坊集结了多种美味儿,常年累月弥漫在昌吉的大街小巷。

昌古的屯田与饮食

  清代在新疆屯田的主要力量是军屯。唐贞观十四年,昌吉时属轮台县管辖,是清朝重要的屯田基地之一。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多民族聚居区昌吉的饮食文化,具有多元文化的民族风味。

古城墙

  走出清代粮仓博物馆,在其外围东南角,还可以看见保留的一段古城墙,虽然已是残垣断壁状,每一个路过的行人,都会凝望一眼。我依稀可以闻到泥土散发的历史气味,这里的每一粒尘土都藏着久远的故事,同时也见证着昌吉现代化建设的飞速发展。

  历史给我们留下的最好东西,就是能够引发后人的反思,激起后人的热情。历史睡了,我们醒着,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历史是一面镜子,它照亮现实,也照亮未来。


阅读(0) 收藏(0) 转载(0) 举报/Report
相关阅读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