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本末倒置,能说900句英语就成国际大都市?

(2010-06-25 06:28:02)
标签:

杂谈

分类: 杂文

                           本末倒置,能说900句英语就成国际大都市?

 

     从今年起,西安计划用10年时间初步建成国际化大都市,城市人口达1000万以上。国际化大都市应有什么样的市民素质?西安市提出到2015年,一半市民能认500个繁体汉字和会说900句英语,既要诵读唐诗、宋词,也要诵读歌德、普希金。(6月22日 《华商报》)

 

    西安市把建成国际大都市的市民素质定位为: 一半市民能认500个繁体汉字和会说900句英语,既要诵读唐诗、宋词,也要诵读歌德、普希金。

    笔者一看这则消息,觉得是不是记者写错了,应该是普及标准普通话和100句英语,但仔细一查,确是要求一半市民能认500个繁体汉字和会说900句英语,既要诵读唐诗、宋词,也要诵读歌德、普希金。

    一半市民会说900英语,是不是本末倒置,汉语普通话才是我们的母语,难道为了所谓的”国际大都市”,要求一半的市民自己跟自己讲英语?

     就算到2015年,西安市接待境外游客人数达到200万人次,而且来自世界各地,按200万人次的百分之五十的人会说英语,充其量也就一百万人,而西安市1000万人口按一半的一半也有450万人,就算能说900句英语,况且境外游客游程一结束就走人,450万的900句英语跟谁说去。难道五年之后的这座古城西安的大街上,城管与商贩果真可以用英语吵架;小区活动场所,人们纳凉时可以用英语讲述《天方夜谈》,那就不是中国的西安市了。

     要说起国际化大都市,西安市远在汉唐时期,当时的长安(即今西安)就已经成为世界上一流的大城市,无论是经济还是文化都是“万国来朝”、数一数二的。在那个年月,长安城里胡人往来不绝,唐朝皇帝和长安居民应该没有几个会讲外语,反而是来朝见我们的胡人都要学习汉语。

 

     我们最难受的是,当外国人来到西安用标准而流利的汉语普通话跟我们交谈时,我们自己竟然还是用夹杂着方言的普通话来回答别人时,说得不如人家纯正,这样的“国际尴尬”让谁承受?

     我们相信:“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西安能“志存高远”,无可厚非。但怎么做,就像古长安一样,要建成国际大都市,并不需要刻意达到什么标准,只要西安市从政府和官员率先做好示范,扎扎实实做好工作,创造宽松文明法治的社会环境,将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法律等,注入先进的国际化元素,时间一到,自然会得到人们乃至世界的承认。

     所以,当务之急是:不要让“国际大都市”光环下的许多美丽传说,变成我们实践工作中的喊口号和假、大、空一类脱离实际的东西。

 

 

                                               2010年6月25日于桂林布衣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