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知识/探索教学学习医学 |
分类: 中山医实习周记 |
第四十二、三、四周:4月10日~4月30日 作业治疗组:使用量表有感
老实说,我在OT三个星期,时间不算长,期间还被借调到病房一周多。所以接触的病例数不多,做的治疗也不多。所以每次有病人来做智力测验,或者是记忆测验,陈少贞老师都是分配我去做量表评估。用的最多的,当数韦式成人智力量表,韦式幼儿智力量表,韦式成人记忆量表,还有简易智能精神状态量表(MMSE)这四个量表。在OT的三个星期,最大的收获是见识了OT的各种量表,改变了以往我对评估量表的一些错误的观念。
以前在学校学习的时候,我一直以为评估是很简单的事情。尤其是OT的评估,对照量表一个个去提问,根据病人的回答打勾就是了,用《天下无贼》里葛优的话说,那真是一点技术含量都没有。然而真正做起来其实不是那么回事。以我上面列举的几个量表来说,以MMSE最为简单,那确实是没有太多技术含量可言的。三十个题目绝大部分都是很简单的提问回答,然而即使如此,有些细节如果不注意,也会犯错误。把握不好尺度,会对评分标准产生影响,进而影响结果的判断。
有一个最简单的例子,有一次我给一个病人使用此量表,那个阿伯反应有点迟钝。当我问道“100连续减5次7”这个问题时,他的回答比较慢,虽然回答的对,但是每次都要想半天。我有点着急,便提示他:你刚才回答出来100-7=93,那么93-7等于多少?等他回答出86以后,我再问他86-7等于多少?如此依次回答。等这个病人测试完走了以后,陈老师提醒我,这样测是不对的。应该问他,100-7等于多少,等他回答出93之后,要问他再减7等于多少,以此类推。做测试的目的就是为了记录患者目前的真实状态。我那样提醒他,无形中降低了难度,结果无疑会产生偏差,测试也就失去了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