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把活着喜欢过了

标签:
完美主义严谨憧憬内心沉淀净湖 |
分类: 随笔 |

大寒,阳光灿烂,正午23°C,让人恍惚有今夕何夕之感。
时间过得飞快。2023年过去,到了2024年门口,一检点,似乎一年也没什么铭感,便如此过去了。
忙过了年终的一轮公事,才得闲在午后泡茶翻书。拿些旧书翻阅,发现随着时间的转换,自己的很多观点、对概念的认知,都发生了不小的改变。也许,是日常经历增加,引发了一些跟过去不同的感想;对事物的看法,有些竟然是颠覆性的转换。
譬如,以前一直对人称“完美主义”心存赞誉,如今自觉有了更为深层的看法。
做事力求完美,一直觉得怎么也是个优点;严谨,是治学办事必须持有的品格。可是随着年纪的增长,对待事物的时候却更愿意持有平常心态。
走过城市中心的花园,看到园丁在修剪花木,用大剪子把排得齐齐整整的非洲雏菊修成一个大花球,有长得参差的就剪掉,剪掉这边,又显得那边多余,于是又剪掉那边,非常细致地修剪。但是,看在眼里却觉得并不好看。更喜欢在市郊看到的街心植物组合,居然有两支芦苇,旁边围绕着一些朱瑾和菊花,高低错落,让呆板的城市展现出一抹可贵的野趣。
修剪整齐,看似一丝不苟的“完美”,其实是一种负累。一枝一条,总有那么一点地方达不到完美齐整,因此耗费很多的时间。放大这种心理到日常的所有事情,这种追求完满其实恰恰非常沉重而混沌——因为需要不断证明自己,不断为自己和他人设定限制,无法与己与物相处,生活因此不快乐。如此看不开,就是混沌,从心理而言,这样的追求完美也是一种心理负伤——通过对自我设限企图治愈心灵的紧张。说到底,宣称完美主义的人心里只想着自己。
更愿意开放地接纳一切的可能性,不用吃力地证明自己,因此轻松纯净。这样的世界清凉无碍,心里有他人。只有顾及到他人的存在合理,自己的心才是宽大的,因而是轻松的。
又譬如,活到一定的年纪,发觉“回忆”与“憧憬”其实没有分明的界限。
本来两者方向相反。回忆是向后看,憧憬是向前看。然而,过了中年,前面的景遇基本已知,没有悬念,非但不存在向往,反而时常念及晚景的苍茫而生戚戚之心;反之,往后看的,往事种种反而是人生中不可多得的好时光,让人反复回味。是不是可以这样说呢——中年的理想,正是刚刚过去的青春时代。原来人生过半,已然没有资格憧憬,此生最好的那些都留在了过去。
探索拆解自己的内心,需要一些定力和勇气。
感叹时光匆匆,不免有些悲凉;但是拿出勇气翻阅往昔的时候,却能发现那些记忆呈现出来的已经沉淀为生命里拿不走的情感,曾经欢喜过,爱过,恨过,每一种情绪都是此生的财富,成就了今天的自己。抓在手里的时间越来越少,但是沉积在内心的情感越来越丰富。
《我把活着喜欢过了》
我把活着喜欢过了
先睡觉吧,小鸟们
我把活着喜欢过了
因为远处有呼唤我的东西
我把悲伤喜欢过了
可以睡觉了哟,孩子们
我把悲伤喜欢过了
我把笑喜欢过了
像穿破的鞋子
我把等待喜欢过了
像过去的偶人
打开窗然后一句话
让我聆听是谁在大喊
是的,因为我把愤怒喜欢过了
睡吧,小鸟们
我把活着喜欢过了
早晨,我把洗脸也喜欢过了
是的,还能有什么好时光?曾经经历过的,都是好时光;所有回不去的,都是好时光。所有的好时光,投射在身上,就是内心沉淀的那些情感——喜乐哀怒。
小时候在泥泞小路摔过的跤、闯了祸挨过的骂、离家打工的夜晚流过的眼泪、和爱人为了鸡毛蒜皮吵过的架;当然,还有考了满分得到的赞扬、比赛胜利得到的奖章、接了订单收到的礼物、同学打来的遥远的电话、生病时候亲人心疼的眼神......哪一样不是此生的财富,让人喜欢了又喜欢。
也许,当时忽略的,不经意错过的,没有珍惜的,都藏在时光的某处,让人在后来的某个时间回忆,收获到跳出时间的囚囿产生的最质朴的情感。当时的喜怒哀乐,都变成了今天的喜欢。
这些都是时间的礼物。时间带来行为和意愿的回报。所有的发生,都在日久之后呈现出之前无法感受到的深邃和温柔。
人越活越坦然真的是好事情,坦然代表纯度——时间燃烧,长短不重要,不要太多的杂质,燃烧充分才重要。记起安妮在一本书里面说过,这个物质世界不停地上演生老病死,变幻无常,经过它的苦,知道它的苦,就可以简单轻松参与它的游戏。
所以,为什么要给自己和他人设定限制,划分“完美”或者“不完美”?走过了那么些路,经过了那么些人,应该懂得接纳一切发生,享受简单本真的喜悦。
春光抵达山峦,明月映照净湖。一切都 是合理的,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