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看山青卷白云
标签:
王维消暑庖厨汤羹大暑 |
分类: 随笔 |

(一)
大暑。38ºC。橙色高温预警。
真的是大暑。记忆中,自到岭南从来没有遇到过这样的酷暑。应当是这座城市这些年的最高气温了。
周末,躲在冷气森森的房间里,怯于出门半步。隔着窗户,看外边明亮灼眼的烈日,一种难耐的烦躁会从心底浮出。
听说世界各地都沦陷在太阳强烈的“关照”下,能源紧张的地方还不时断电。真不知道人类的地球家园是怎么了。
古人说心静自然凉,不知道是如何做到的。暑热中在心里细数古代各种消暑的道具,比如蒲扇、竹枕、凉席......这些倒是并非稀罕;还有一些消暑的吃食,比如酸梅汤、绿豆羹、西瓜......
这些对于现代的我们自然更不是什么了不得。我们现代一般人没有的应该是一个院子,一架葡萄或者一棵大槐树下深深的绿茵,或者一座高朗通风带着回廊的大房子。有了这些,倒也可以减少一点心里的石头,拿出一份闲暇,生出一份悠然的静心。
古代不管是一般百姓,还是达官文人,心定是比现在的人静的。生活节奏缓慢,与自然亲近,古人的心怀比今天的我们舒缓顺和得多。
(二)
遐想间,记起蒋勋先生有句话,说诗是在人最哀伤、最绝望的时刻让人安静下来的东西。那在这个大暑的日子,用诗降下心火该是不错的选择。
努力静心。从书架上取唐诗册子。心想,如此热气腾腾的时段,读哪位的诗歌能心平气和?毫不迟疑,立马想到——王维。王维是最让我感觉到空灵的唐代诗人,没有之一。
王维,字摩诘。名字含禅思佛意,应该是来自梵文。想想王维的诗句,真的可以消除心中的暑热。比如,“独坐幽篁里”;比如,“空山不见人”;念念之下,内心可以逐渐安宁。
按照顾随老先生评价,王维是最“无我”的诗人。名字都用梵文,又禅又佛,意思就是“洁净”,诗呢,若禅宗谒语——
木末芙蓉花,
山中发红萼。
涧户寂无人,
纷纷开且落。《辋川集· 辛夷坞》
看似浅浅地白描自然景观,不仅不带入主观情感,甚至于诗句里写景而已,连人都不出现;不仅无我,进而无人。《辋川集》二十个景色,五言绝句一首首写花、写柳、写竹、写秋雨、写夕阳,就是不写人,不写人的心境感情。多干净,多纯洁啊。自然界的一切,日出日落,风声雨声,花开花谢,全是客观的生命的本质的,读着心思便去到了山谷山涧,真的平复安宁了下来。
淡淡的就好。不写苦,不写恨、不写爱、不狂狷,不哀叹;轻灵简炼,没有刻意深奥,没有浓墨重彩。“无人”与“无我”之中,让读诗的人自己去体悟。之所以喜爱王维,就是因为这样的清简。
(三)
不错,不要繁芜浓重,只要清清淡淡,夏季才能消暑。
清粥小菜,白灼秋葵很好,腌小黄瓜很好,凉拌马兰头很好,雪里蕻豆腐也很好。古时闲人李渔说,蔬食之美在肉食者上,只在一字之鲜。我呢,没到他的境界,不要全然素食。一来呢,现在的菜蔬大棚培养,化肥催熟,更别说转了基因,早没了李渔口中的“清、洁、芳馥”,二来凡事不喜绝对。夏日食大肉的确太腻,不过还是可以用少量精细一点的肉类提味调鲜。比如,野生鱼、河虾,再比如,上好的火腿。
恰好,有友豪气,定制一批家乡山黑猪火腿,运到分赠数人,每人足足一整只二十斤,让我得以实现火腿自由。遂想,今天可以炮制火腿冬瓜盅。汤羹清淡咸鲜,祛湿解暑,最好不过。于是洗手下厨,一番操持。
气温可是真的高啊。厨下向西,阳光透窗照着案台,明晃晃的。虽有空调,依然让人额头沁汗。将火腿切成极薄的薄片之际,抬头望望窗外——蓝天湛蓝,白云浮动,对面山坡深碧。一边洗切,一边想着王维摩诘。
在柴米油盐之间,在盛夏酷暑之时,依然可以有一些风景在诗里,在画里,在心里;手上做着庖厨之事,不妨碍念念王维禅宗谒语似的五言绝句——湖上一回首,山青卷白云。
窗外,“山青”和“白云”是王维的,此刻也是我的。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