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木心阅读艺术陷落年轮呵护杂谈 |
分类: 随笔 |
灵魂是一些精神颗粒的集结。说来,每本书都有灵魂。首先是作者,在他的文字里植入了他的灵魂;其次,是读者,读着书的时候,融入其中自己的灵魂。书本身呢,关于书的生命和灵魂,有人说,每经过一次换手,接受新的目光凝视书的每一页,书的灵魂就成长一次,茁壮一次。这句话里,特别让我注意的,是“茁壮”二字。茁壮,本来是形容植物的。突然,就觉得,读书,真的就好像种植树木,至少,也像从事某种园艺。
特别欣赏国外的学校,教孩子们学习园艺。跟草木相处,人会被培养出对自然的审美、单纯的心性、质朴的爱意......我觉得至重要的一点是,参与园艺,让人从儿时即了解万物生长的秩序,学会尊重自然的规则,磨灭浮躁功利之心。
你看啊,自然的世界,井然有序,不会变更节奏。树木慢慢地长,用一圈一圈的年轮,记叙着它的历程。花木在四季里,发芽、开花、结果、凋零,轮回的步子走得稳稳当当。我们看花里的世界,看到的不仅仅是那朵朵瓣瓣,还有滋养了它的风露泥土。你是种树的人,你必知道,那枝枝蔓蔓是如何在你的呵护守候下生长的,,听得懂那些叶片飒飒的诉说。
读书呢,你仔细读,书里的知识灌溉你心灵里的那株树苗;你倾注你的心意,书的灵魂和精神就在你的目光摩挲下,悄悄增长。前提是,真正的读,关注,倾心。
一目十行的速读,在现今这个呼喊更高更快更强为主流价值观的时代,已经太多了。最近读一本女作家的书评,书前序言由另一位作家执笔,他感叹,这是一个短暂易朽的时代,人人行色匆匆,这位写书评的女作家,那么“笨”地花六小时读一本书,写的书评精致又细密。读此思索,作为一个可以得到赞美的标准,六小时读一本书,已经被推崇为细读精读了。可是,在我看来,这个速度也够惊人的,不是慢,是快。
当然,前提是,这是本值得读的书;对于意义不大的书,花一小时都是浪费。
对于能勾起“精致”阅读欲望的书,我相信,很多阅读者,不会认同把六小时给一本书是充裕的。
很多书评,不过是评者草草读过,轻盈跳脱地用几个含混靡丽的词汇形容一下书本身,斑驳无序,给人似是而非,云遮雾罩的感觉,然后用很多评书人自身的经历和联想充斥篇幅。这样的书评看似在赞美歌颂作者,其实是对作品潦草解读,不尊重。
本文前面那句关于书有灵魂的话,来自一个西班牙作家,萨芬。他还说,看书是很私密的活动,而阅读的艺术,正在缓慢地消逝。自然,我又喜欢他用的“私密”和“艺术”这两个词。
谁说不是呢?每个人的心灵都是一个神秘园。让一本书进入你的神秘园的过程,是私密的。与一本书交换精神能量的过程,是共鸣,是恋慕,是陷落,貌似恋爱。
爱一本书,其实和爱一个人是一样的。
欣赏很多老式文人的读书;不止老式文人,同龄文人中也有此类,如张宗子、杨小洲、杨葵.......喜欢的书,反复读,一遍一遍,在不同的年纪,从同一本书中获得不同的况味。这像那种一根筋的老式爱情,多年如一日,爱一个人,像木头一样厚重结实,带着一圈一圈年轮。
说起杨葵,近日刚读完他写的读书随笔《坐久落花多》。单看书名,就是王维式的闲与禅。让我想像着,一个人在一株花树下读书,忘了时日,待得合拢书卷,抬头,方觉花落纷纷,周围地上已经洒满花瓣。这又是怎样痴心专情的读?
杨葵在书中说到木心。不是阅读木心多了,哪里可以这样简练准确概括木心的文风?他说木心的文字,以灵巧见长,跳来跳去,喜欢用比喻,喜欢排比句,有点讨巧,像格言警句,着力点在于让人易记,实际内容空洞,避重就轻,避实就虚。
既说木心,哪怕杨葵在揭示他的轻盈不着力气,我还是想起这位才子的一首诗,抄录之。你看,是不是可以印证杨葵对木心的评论?更为重要的是,诗意恰好可以观照对应前面西班牙作家萨芬的话,关于阅读——阅读的艺术,正在缓慢地消逝。说来,消逝的,又岂止是阅读的艺术?
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