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梦境 烟尘 沧桑

(2013-05-13 07:20:20)
标签:

张宗子

性情

艺术

文字

臧否

分类: 随笔

梦境 <wbr>烟尘 <wbr>沧桑                                      [张宗子·梦境烟尘·读书笔记]

                                       [我的阅读·深圳梅林·香满园·2013.3.21.]

人的衰老,就是逐渐远离李白,亲近杜甫——读到张宗子这样说,不禁笑。始终,这个热爱古典诗歌的文人,内心总有挥之不去的诗意迹象,即使对衰老迟暮的感叹,也必然跟古典诗人的精神气质联系在一起。

 

看张宗子的第三本书。其实,想看的是他的《书时光》,但是到处售罄,二手书开价已达新书的十倍,况且非常不喜我的阅读被二手书上别人读过的痕迹干扰,于是赌气不买,购进新出的集子《梦境烟尘》,结集张宗子几部作品中的部分,以解暂时鸠渴。

 

书分五卷,是作者根据以往出版结集的情况所分;照我读来,只管打乱作者的划分,按照自己读到的内容,分此书为四部分——人生哲理的散文、读书感想、生活随笔、小寓言。


小寓言十篇非常精炼别致,语气带着自信的诙谐。对历史典故的发生和结果进行了另类的设想,统一的指向是,历史是不可以表述的,任何对历史的表述都不可避免表述者的个人观点;历史落实到文典,只能是片面的,倾向于史上成功者的。谁能说我们读到的历史就是100%的真相?这让我想起“罗生门”的原理——有多少张嘴,就有多少种历史。

 

自然,最耐读的,是读书感想部分。其中,最吸引我的,当然是张宗子的本行长项——对中国古典文学的解读。

 

早春轻寒,寒食前几天,在摇摇晃晃的公车里读他的《苏轼的黄州寒食》。文字随车窗外的清雨声,字字入心。作者下笔,写苏轼经历,在黄州的典故,诗文背景,当然少不了逐句解析诗的用词含义,再从韵律诠释,仄韵之下语意连绵的低沉忧郁。最精彩的是,从苏轼《寒食贴》行书手迹说起,笔法、字意、心境,三相关联,娓娓道来。苏轼初下笔的尖利瘦劲,而后笔势逐渐展开,然后笔画沉厚、字形阔大,遽尔行气再密,气势收敛......到第二首,情绪骤然浓烈,卧笔挥运,笔姿放意,体姿横阔。最后以大潮奔涌之后的平静之态,收笔。书法结合诗意,配合情绪彰显,抽丝剥茧展示给读者东坡先生坚定沉着,凛然自信,不带喧嚣的气度。

 

《月光下的天堂之门》却入骨三分解析了落魄文人蒲松龄的两块心病——科举和爱情,揭开《聊斋》中夫子自道的科场失意,进入以鬼魅之爱寄托的理想和精神核心。

 

在《“空杯”序》里,作者纵论中国散文大家排名,还让我看到一个专业文字工作者对文字的那种由衷之爱——在人的世界为人,是我的幸福。用汉语写作,是一个写作者的幸福。世界上很少有一种语言,像汉语那么优美、精雅、丰富、细腻、深刻,而且强大有力。它的画面感,它的音乐性,它的柔软易塑,它的准确犀利,让我只有庆幸。这是经过无数天才熔铸过的语言,是从庄子、列子、屈原、司马迁、三曹、嵇阮、李杜手里出来的语言,是唐诗、宋词和元杂剧的语言,是《红楼梦》的语言。对汉语失望的人,其实是对自己绝望。

 

是的,宗子热爱自己的文字,最擅长的还是本专业——中国文学,评论文字得心应手,使我受益匪浅。而对于外国文学呢?个人以为,比较把握母语的强大功力,作者不管如何致力于外国文艺,无论电影还是诗歌,始终隔着一层。这种隔膜导致我的阅读不能尽兴。在本书读书笔记中,作者一中一西,交叉编辑,那么入味的中文古典作品解析,不时被好莱坞电影或者现代西方侦探小说打断,实在让人觉得扫兴!而且,对西方文艺的论述,如果不能做到入木三分,实在是容易流于肤浅甚至油滑。换句话说,读其中国古典文学解析,通体舒泰;读其外国文艺分析,到喉不到肺。这样杂烩,实在失策。

 

同样,本书人生哲理的抒情散文部分,文字非常精彩,想象力开阔,不能说不好,但非我欣赏的类型。除了其中《将进酒》篇,也许得益于对一贯敬仰的李白的影响吧,诗一样的语言,写人生的境界梦想,维护内心境界的艰难,抒情得气势浩大,开合之间,沉郁深厚,颇具力度。

 

不过,除此之外,其他的篇幅有太多意识流描绘的抽象意象,也许囿于我理解水平的局限,对之感觉玄虚。 反而是生活随笔,笔落实处,小事件小物品小文章,把作者的个性迷人处展现出来。《蚊子》写与蚊子轰炸机的对抗;《一辣解千愁》写自己嗜辣;《获救的鱼》、《猫》写小宠物......笔调清新俏皮睿智。

 

如此生活随笔,轻巧,但是并不意味着肤浅。相反,和一般人一味俏皮的插诨打科截然不同的是,张宗子在轻松之下的两个可贵的底子,一是笔法典雅优美,绝不流于滥俗;一是主题揭示的思想深度和沧桑感。

 

是的,沧桑感。回到前边引述的话吧——人的衰老,就是逐渐远离李白,亲近杜甫。张宗子接下来如是说——在李白的时代,生活如同浮在身边的一团团彩色的云絮,淡得几乎看不见,忽远忽近,游移不定,那些色彩的美丽完全不可捉摸,平心静气时却能一览无余。那个时代,生活是你希望它有它就存在的东西,是你豢养的一只无比柔顺的猫,招之即来,挥之即去。突然之间,渔阳鼙鼓动地来,李白耳中的霓裳羽衣曲一曲歌罢,天幕拉开,事物的真实面目在阳光下一览无余。什么是真实?真实是尚未出巢的乳燕,它甚至还没有学会软语呢喃。于是杜甫来了。杜甫是把生活当做衣服贴身而穿的,生活的每一丝纹理都印在他的肌肤上,朝夕不离。从杜甫那里,我们得知,即使是一座草堂,每一根柱子,椽子,每一捆稻草,每一块砖或者土坯,每一颗铺路的卵石,都得四处求索和寻觅。屋前屋后的篱笆,庭院里的松树和其他花木,也许还有鸡雏鸭雏,都得期待友邻的馈赠。

 

具体到作者的身上呢,其实反观其生活经历,求学、求职、奔赴异乡、立足......不难为其沧桑找到现实的注脚。我喜欢他坦然梳理这种沧桑的方式。

 

上学的时候,坐慢车回乡,半夜在漆黑荒野的小站,细雨中看到站台上带着行李呆呆木立的乡下人——这样的情景,我也遇到过,是的,如宗子言,一直刻在脑子里。当其时我与乡下人共一场漂泊的凄风苦雨,内心的惶恐无依,自然共鸣。而后,宗子写道——很多年过去,时时会记起这个情境,不仅没有淡忘,而且愈来愈浓重,加进了更多的色彩和情绪。我在梦中看到那个脸庞,渐渐变成了自己,雨沁透衣服凉到皮肤上的感觉,不断惊醒我。我记得从上海到纽约的那一天,隔着玻璃和送行的弟弟告别。只看见嘴巴在动,听不到任何声音。脑子里顿时一片茫然,然后是恐慌,是惊惧,是令人心痛的空虚。我很可能在那一瞬间想起了学生时代那个细雨缠绵的冬夜,湖北境内那个不知名的车站。此候很多年,很多时候,此情此景一次次重现,人在时光中渐行渐远,情绪虽然依旧强烈,却已无暇去分辨甜苦了......我还是那个在冬夜的野站上等着错过的列车重来的乡下人,而纽约,即使在灿烂的阳光下,和雨中暗晦的乡村何异?

 

这样拨弄心弦的真挚坦诚,是经历过的沧桑给予的馈赠。揣40美金,去别人的地盘立足,不断转换工作,其中包含到中餐馆送外卖;不断跑移民局看脸色;不断迁徙栖憩安身的一张床一间斗室;不断结识形形色色的人......有过类似经历,足以共鸣。正是这样的沧桑底色,让张宗子超越了小资。是的,人应该有品味、有情趣,很多人以“小资”帽子为荣;其实所谓小资,现在在我眼里,远不是值得荣耀的词。小资,不过未经风雨、少见世面、承担不了重量、稚拙、矫情的代名词。对女人是这样,对男人当然更是这样而沧桑,如时间冲刷和风暴席卷过后深沉的砂岩,这才是值得在心底摩挲的珍藏。

 

幸好,张宗子不小资。很欣喜,在这位我欣赏的作者身上看到沧桑。写诗、听音乐、园艺、喝咖啡、情调、趣味,但是,不矫情,也不伪高雅。拿当代散文随笔领域的另外一些人来比较吧!比比动辄抒写忧国忧民、替古人扼腕、为今世担忧的大题目,臧否历史,纵论中西的有些人,张宗子文字的主题依然是小的,非时事和时代的。但是,那些人的文字里面,我们看到大师自诩,太多惺惺作态的自我标榜涂抹;或者看到对西方观念的沉湎,文字考据众多,却无自我观点和个人性情。

 

那么,我宁可读张宗子的读书笔记和生活随笔小文,其间有对前人的继承、有对文字的热情、对艺术的敬仰,也不乏对内心的挖掘、人性的探索、人生的喟叹。在阅读时陡然眼前会一亮,是诗一样的句子、哲理的句子,在貌似疏懒和轻闲的云翳里划出的光芒。

 

在之前读的两本书里看到过的,张宗子身上保持的对某种纯粹的固守、不曾磨灭的个人性情,在这本书里依然存在——我总是想愚蠢地保留一些已经习惯的事物,不管它好不好。譬如说,一棵能放出淡香最终将枯萎的花;一片绿而后红、红而后腐烂的树叶;一本翻久会散页、纸张又会发黄变脆的书;一些我会知道其真实姓名、而不仅仅是一系列号码和代号的朋友。可是,沧桑和冷凛,是以前读的作品里没有,在这本书中才体会到的。读完,因为这沧桑,一方面感觉到这样的字真实不空洞,写字的那个人并不高高在上;另一方面,也不得不一起感慨,人生,不管对谁,都是一段带着梦境的幻觉、现实的烟尘,无奈地行进着的平淡路程。这就是我理解的《梦境烟尘》之意吧。

 

这段时间,总是在下午茶时分啜饮着咖啡读这梦境和烟尘,合拢最后一页时,回味,想起张宗子躲在咖啡的氤氲里,用沧桑的声音,老气横秋说的一句话—— 一杯咖啡凉透的时间,也是我们对眼前的风景感到索然无味的开始。不禁一笑,他的书呢,我还想看,可是瞧瞧手中的杯子,咖啡倒是真的凉透了。

 

                                                                                     

                                           写着想起车站的一次次送别,人送我,我送人,贴老早录音的一支旧歌。

                                                                          演唱:涛。    吉他:飞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留在春天深处
后一篇:从海角到天涯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