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绿牡丹曲径花事幽静荼靡 |
分类: 随笔 |
友博消息,故乡的玉兰开得好,桃花也正当其时。读此,一些些念想,忽然就像着了小阳春时节的细雨,苔藓似的从心底滋生出来。
念的并非单单是花,而是春山石径繁花杂芜的气氛。记得黔灵山的九曲径两边,古木参天,日光暗透,致使低处蕨类羊齿植物疯长,碧苔幽生。而就在这样翠透了的背景下面,玉兰枝条上那些粉的白的,斜着探入眼底,才觉静中的闹、寂中的生发、古意中的新鲜。
赏花,又哪里是单单定睛去瞅一丛花,或者杵过去一顿镁光灯闪过快门猛按呢?花朵不过是意境的一部分啊。花的入目,是要搭配背景的,更可贵的是要搭配那一刻可人细腻的心情。真要赏花,必得一个“静”字。有此字,观花的和被观的花,才是互通的,眉眼间看得出情意,情意流到心中一个角落,喔,原来自己是跟这花前世有约的,原来前世的自己就是其中的一朵。离开了心底的情意,还看什么花呢?
静,寂寥到肃穆的幽深气息,才能叫人的脚步慢下来,心静如止水。此刻的花不要艳红,要那种幽微里滋长出来吹弹可破的粉红粉白,才够得上叫人静心屏息地欣赏,欣赏而心生怜惜。
如果更有故乡常见的一场宿雨,树干被雨水润湿,变为深度的黝黑,显现古苍拙朴的质感,愈发衬出枝头花朵娇嫩,一树明艳;地上呢,虽是盛春时分,又不免苍苔露冷,花径风寒。于是看落英遍布,胭脂泥淖,这怜惜不由得不转化成为伤春。这氛围心境,就不止是“静”,而且是“幽静”了。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这时分沿着九曲径登山接近弘福寺,不由得心肠不随之九转,直至夜里,梦中与故人会,也会置身于那条通幽曲径之上,好多暗自生发的隐秘心绪、自以为抛开日久的情愫,也不由得像白棉纸上的水渍,在心底慢慢洇开。
而今,久居岭南,春季时节,真正是锦绣花满天,却跟如此“幽静”的韵致疏远久矣。
这个我居住的都市,大丛大丛簕杜鹃开到花事荼靡,每条街道的两边都是艳丽的紫红。更有新创的是,园艺工人居然把簕杜鹃的藤条缠上大榕树的枝干,于是你看吧,深南大道中心俱是着了火,一大树一大树的艳红,常年不衰,老远望去,不见榕树,只见杜鹃,必定要惊叹,哪里有这么大成树的杜鹃?却不知是藤依树长,仗了树的势,欺了人的眼。
木棉呢,又是大红,连绿叶都没有,尽是厚重的大红花,一夜之间,点燃一树火把。又在一阵梦呓般的春风之后,重重地坠下地来,人行道和草坪上,全都是燎原的火团。
接下来要开的也基本都是大红的花,凤凰木啊,美人蕉啊,仿佛这里不够热似的,不断地用烈焰之花替这个城市升温。久而久之,看到热情过火的大红花,肯定就审美疲劳,没了感觉。
至于桃李,本城几乎没有。也许是季节在这里一大步就从冬跨到夏,连过渡都省略了,以桃李的脆弱抢不到短暂的生存时间?所谓彤彤春日,晴空万里,阳光刺目,温度蹿高,简直就是夏季。有时特为到临近的城市看桃花,一大片新栽的桃树,不到人高,齐齐整整田垄似的,赤裸裸暴晒在日光下。整齐划一排好队列,既无参差嵯峨的层次,也无疏朗紧密的空隙调节,更没有光线阴暗明艳结合的神秘美感。最没味在新栽,新开辟,树根处处黄土一捧,全是人工简易布景的感觉,况且人头涌动,烈日下接踵擦肩,哪来的心境品花?而城内的公园,景色也差不离,偶有海棠碧桃,花繁色浓,周遭本该有的翠草绿树、亭台阁楼,一池春水,俱不到位。只能叹息,谁叫这是一个新城市呢。美,肯定是需要时间沉淀的。
近年适宜的赏花,只是去北方看牡丹,其中最叫人珍惜的是一院空畅,自由穿行。犹记,也是雨后,黄昏时分,见到名品——绿牡丹。其实那绿,极其淡,近乎白,水珠凝其上,夕光透过花瓣,是淡淡的玉色。可是,想想呢,恰为其淡,用心细品那层嫩绿,才会心里暗暗生出感动来。这点玉色的绿,是在表示什么?这样的淡,需要多少坚持?淡而执着,是用情极深的吧?我不知道。其实也许应该问问陪着我、低下身去默默拾起花瓣,无言地交到我手中的那个人呢。
这样对花的品赏机会是越来越少了。所谓清心之境,哪里是熙熙攘攘一伙嘈杂人等可以领略呢。赏花是一件如此奢侈的事情,要有静幽的环境,要有闲散的心情,要有对味知心的人。能有几段清心赏花的回忆,已算机遇相厚。而在这个三月,这个热浪渐袭的城市,现在这一刻的我,暂时无法抽身去与心中的花枝一晤,且先在枕上梦中,一去千里吧!循着白云尽头的路、一溪长流的春,接近那一抹粉一盏白——在烟雨汀汀的记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