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涉渡时间的海,醉舞水域中央

(2012-08-21 07:21:16)
标签:

情感

分类: 随笔

涉渡时间的海,醉舞水域中央

诗还在,可以从流逝的时间里抽出来放在这里;而时间呢,早就不急不缓地去了要去的地方。”

——风浩荡读着飞越解析自己过往诗歌的文字,如是说。

 

                      《丰收萎败在生命最后一季》 / 风浩荡
 

                       一切开始都没有完满的结局
                       一切结局都是寒江独钓的千古绝句
                       一切千古都已作古
                       一切作古的都拦住去路
                       一切去路都不也是归宿
                       一切归宿都归结于船那漂泊的棺木里
                       一切棺木里都有无限的遗憾
                       一切遗憾都由柳树刻下惦念
                       一切惦念不都是内容同一花样翻新的陈旧话题
                       一切话题都不值得一谈
                       一切都谈了还不是捉摸不定的谜底
                       一切谜底解开亦是无意义
                       一切有意义的都在开始
                       一切开始都不能从容选择结局
                       一切归于沉默如逼哑的寒蝉在深秋的夜里
                       一切夜里都在飘摇
                       一切飘摇飘摇着丰收萎败在生命最后一季

 

正如飞越解析的那首一样,这也是“顶真”系列里的一首。不知道风20多岁写下这样的文字的时候,可会料到40多岁的自己可以这样淡淡地回望这“一切”?曾经让自己倍感愤懑、甚至绝望的一切。

跟着小飞的点评,让我回到了往昔,那时岁月太粘稠,激扬文字不知如何发泄,只能结巴着,在一个破屋里仆在床上写下这。顶真格,我写成这样的时候,确实如小飞所言,很刺激其实很刺痛,很痛快其实更悲伤。密不透风的修辞手法,一泻而不可止的咆哮,沉入谷底仰天长啸----刚在学校里把理想置在灵魂高处,一出校门便被撕碎撕痛撕得血淋淋。人格兀自垮塌,尊严消失殆尽,脸上那份还没有滑落的稚气笑意,僵着,就像502胶水一般的粘着,生生实实的,被别人看作矫情。写诗完后人都有点虚脱。这印象我还记得。”风作这样的回忆。

 

小飞也许还不知道,当时电台正以风的诗歌作为主题,一期一首风的作品,由你的播音同行进行字正腔圆的朗诵,然后公开解析和讲评。这样的条件之下,一个年轻诗人,如果稍稍迎合时势,善于对自己和作品进行今天流行的“包装”和“打造”,难道不可以再接再砺创出更大范围的名头?可是,那个年轻人却无法扭曲内心的真诚。诗意如果沦落为名利大门的敲门砖,那还是诗意吗?难道不是对诗歌与文字的亵渎?!诗的真纯与现实不可避免呈现的龌龊,在一个唯信仰至上的人心里产生不可调和的冲突和矛盾。这种矛盾反应在诗歌里,成为作者对“一切”的失望、否认、放弃。

我决定搁笔不写了。不再去想着在电台弄什么一诗一评的栏目,不再去认识报纸编辑发表什么诗作。结巴如果不想让别人知道自己是结巴,最好的办法,是不语。”


当然,这种不语,是蛮痛苦的。相信同龄的小飞和我一样,明白那个时代文学在我们这一辈人心目里的地位,不敢说是心灵的明灯,但至少是一星照亮人格的火苗。当诗意的火苗被现实的潮水熄灭的时候,对于以中国文学为专业的风,感觉到的痛苦,必然尤甚你我。

 

而这种痛苦之存在,其实何尝不可以解释为对文字的执着热爱与追求未曾泯灭呢?随着网络普及,这种不曾泯灭的热爱,是不是可以得到安放呢?文字是不是可以撇开现实,而诗意地栖居在网络云端?

 

我开始游走网络诗歌论坛。不羁狂放,在一个无界的虚拟世界里。”可是,网络可以提供一个隔绝现实丑陋的真空世界吗?混迹网络的我们,今天当然能清晰地回答——不能。吸引眼球博出位的方式在网络更加泛滥、更加赤裸。“太多的丑陋和肮脏,甚至比现实当中还要恶心百倍”。

 

那么,写的意义在哪里?这样的回答是很沉痛的——“在现实的泥泞里走得如此艰难,我与那位推石头的西绪弗斯有什么区别,我与其它人有什么不同。是的,在现实里,我们全一样。死了,也一样,不会高过地面。一如诗写得再多,那些诗不会高过纸面。特纠结的结巴,需要找出理由。否则所有要写的都非常虚伪。”

 

其实,这不仅仅是对写的意义的追究,这已经上升到对生命意义的叩问。人生的起点和终点,都是一样的。石头在推,泥泞里深一脚浅一脚在走,难道我们将永远陷落在结巴的纠结之中吗?生命之初的那一束光芒呢?至少,在心灵里,为什么我们不回归?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

 

我醒悟道,扭头去看我们的童年,在时间的远处,漂亮干净。是的,当我们换一个角度来看,会发现,其实诗意有多远也不远,会发现我们灵魂还是可以走个神,打个岔,去向别处。写下童话一般的诗,与我们的童年的时候是一样的。要好的小伙伴是懂得自己的,而自己也是懂得对方的。我们说着别人不懂的话。现在想想,这些话都是不泯的童话。”

 

不是倒退,而是提升。对于纯真的灵魂,这种回归是必然的、幸运的。 回归的状态,是这样舒展,有即席的两首对此形容——

 

                          《立高原之上,伸展双臂,头作后仰》/ 风浩荡

                           两臂一展
                          
                           将扩到指尖的地方

                           胳膊一拢
                           算了
                           不占
                           地球本就挤
                           学会让

                          
                           推不走山的
                           喊溪不起的
                           ---云
                           破涕而笑
                           雨,微微,若无,绕我身旁

 

这首诗里,两个动词很有意思,“一展”“一拢”,两个相反方向的动作,构成形和意上双重的收放。“一展”,形上而言,打开胸怀,从心到指尖都开放外延,这是真正的彻底的打开;意而言之呢,是不设防,是彻底投入融进这个大千世界,同时也是纳入拥入的意思。“一拢”呢,突然转念,形上不用多言,收回了双臂,松开;而意义在于,何必与这世界争一短长呢?用“让”取代“占”。这个时候奇妙的是,和具象的形相比,抽象的意产生了相反的效果,“一展”不大,反而收纳出心胸的窄小,“一拢”不小,反而放弃而达成心胸的旷达开阔。这时用双眼看去,拟人化的云,原来的感觉是盈盈欲泪低郁的,因为推不走山,也不能唤溪流起身,现在因为心胸的豁达,云不再承载忧郁的负荷,破涕而笑,那些眼泪化雨,轻微美妙到若有若无,绕在“我”身旁。

 

                         《山让开的位置有一片水域我醉舞中央》 风浩荡

                           原地打转
                           单脚
                           如一脚缩拳一脚旋着的鹤

                           羞涩的文静的荷
                          
                           不语
                           直到天黑到荒
                           荒到月光冰凉
                           终捺不过
                           要旋
                           水珠,在荷面也舞得前后左右踉跄
                           仿佛泪,在脸上

 

这首诗里,只有标题出现了人称“我”,诗里全部消弭了人物。作者给自己画像,在青山环绕的湖上,一只鹤怡然独立,独立的确是独立,细节是单脚着地并芭蕾平转,同样婷立的是一边袅娜的荷,神色细化为羞涩文静。就这样望着......天黑月亮,似乎一切是静态。不,不是,内心的纯和美,凝成一滴晶莹,荷叶上醉舞,生动地醉态左右踉跄,是喜是泪,是灵魂的结晶。

 

是的,移山,就水,给灵魂翩然起舞的空地。是的,结巴从纠结里脱离出来了,在脚下的大地里找到了自己。风的语言,在这时显得尤其诗意——“是啊,我们写诗吧。和自己和解,左手洗净,时不时的握握自己的右手。结巴在这个时候,发现自己和脚下的泥巴没有多少不同。这个时候我们可以忘记自己的属性,这个时候,拎拎抖抖身体这块大泥巴,落出来的是一块轻若无的灵魂,没有触地之前会突然一跃,跃向高山成为高山,冲向白云深处看到采药的师傅,扭去溪边小径竟然看到菊花可以长在那眠在酒壶里的陶潜身上,一样有酒气的花儿摇摇晃晃,让自己的灵魂也学着舞了起来。”

 

小飞对风的诗歌总结是从结巴到哑巴。其实,我认为应该是这样的,从结巴到泥巴,再到哑巴。因为,只说这样回归是“泥巴”的状态,我自己认为,是有未尽之言的。这并不只是回归纯真,而是一种对世俗力量的摆脱,放弃。甚至,超过这个境界,进入新的层次。

 

一、早期的结巴,在世界里找自己,用自己去冲击世界。愤懑而孤独,骨子里,隐然是一种精英意识在受煎熬。二、泥巴呢?认识自己,着陆地上。由外部世界返归自我,在自我内部,找到平衡与调和。

三、那么哑巴呢?这时的认识是忘我,何必开口,何必处处说自己。在文字里泯失自己,把人的有限投入这个世界的无限中去。把自己这一滴浪花,融到大海的千万浪花里去。

 

写诗的历程,也是世界观调整的过程,纠结的激愤的,到纯净的空灵的,最后,更多的是沉默不言——字面没有空洞的情感表达,没有深刻的理论阐释,表面看,主题似乎越来越小,语言似乎越来越轻;实质呢,因为透彻、因为理解、因为敬畏和尊重,用简朴的文字体现这个时代依然存在的、为数极少的最细微而柔软的部分,在纯和真里,透出的是自身和万物的融合。

 

看风如今的诗歌就是如此,主观的“我”通常不在诗里,风更愿意蹲下身来,换不同的角度,去写一朵花、一株草、一只蚂蚁......绝不会在文字里过分地矫情地强调“我”,而是换位移形,把它们当作文字的主题,体现万物与自我灵魂之间的相通相融。物我之间经一条诗意的走廊,随意穿行。这种对自然界的一切化物众生平等的认同,难道不正是一种更大的悲天悯人的情怀吗?

  

当我们把缄默留给自己的时候,也许我们的身体依然和西绪弗斯一样,在既定的山道上推着沉重的大石头,可是我们的灵魂可以飘然上到山巅,俯瞰自己留下的脚印;可以淡然面对现实的严峻,悄然自如的抽身,缄默——站在更高的地方眺望,给予一件事更长的时间等待更终极的结果。

 

回到本文一开始引用的顶真格诗歌《丰收萎败在生命最后一季》,依然想对风提问,生命的最后一季,怎么样?

这时候的风给的回答是飘逸的——

 

                             《涉》/ 风浩荡

                                  涉渡,虽然依然是重复
                                  依然大雪弥漫
                                  但不太去嚷雪把我们的路消弥了去
                                  我们干脆卧
                                  干脆撕开身体
                                  碎片一般,抛到雪里去
                                  是的,这个时候,雪花朵朵
                                  总有几朵,是我们自己

 

是的,走过千山万水,依然涉渡。就是没有路,又有什么关系?遇雪化雪,遇雨化雨,每一滴、每一朵里都有一个自己,无悔,醉舞丰收。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