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心怀明月

(2011-08-07 08:14:23)
标签:

深圳

空港

繁华

寂寥

珍珠

月亮

米粒

呼唤

灯火

天涯

诗意

情感

分类: 随笔

心怀明月

连续夜航。飞机照例延误。终于起飞的时候,在我听来,轰隆的气流声似乎特别大,这只大鹏鸟也憋闷得够呛,在展翅的时候,吼出了几分不耐的咆哮。

 

子夜过后,飞临我的城市,飞行速度减慢,慢得就像我不动,坐在云朵上。于是想象,此刻自己坐在阿拉伯飞毯上,穿行在星辰之间。那么,哪里是月亮?月亮在哪里?这样一问,心里突然莫名温暖,因为我抱着“月亮”——上机前买的月饼。虽离中秋尚远,白天在街头已经见到月饼广告,这些年吃粤式的蛋黄莲蓉月饼,早吃腻了,于是专门买了几个咸味的月饼带回来吃。此刻,月饼在我抱着的包里,我在云层中。喔,我真的“心怀明月”了。

 

喜欢这四个字里面净净的、清清的、亮亮的意境。想起风,曾经对此大加赞赏,早先写过好几首同题诗,写月的空明、心的期翼、距离的远近、缘的惜与遇。随便就能忆起一两首来。

 

                                 《心怀明月》/ 风

 

                           
                            是遣放出的探子
                            一出窗
                            但迟迟收不到回信
                            难道指示含糊不清
                            缘于
                            
                            
                            酒令

 

                            需不需
                            点燃一根烟
                            峰火般
                            将呼唤加急
                            如果隐在一场梦里
                            一盏空杯里
                            谁与谁会相逢在岁月的灰里

 

那就品味一下这样的诗吧。却突然感受到词乏。

 

有些表达,的确是属于梦呓的,用风的话说,是“缘于,传自酒令,而含糊不清”。看到此句,先是笑笑的,写诗的家伙调皮,喜欢移动字形字意,“源于”妙用成“缘于”,He is good at playing trick on words.

 

说梦呓,就真是含糊不清的,未及尽言尽意的。月,是遣放出的探子,一出窗,但迟迟收不到回信。天涯共明月,在子夜的时分,该有多少人,在窗下问月,远方的那个人的消息?这样内心的诘问和呼唤,在万籁俱寂里,急促简单而清晰;可是又在宁静无声里,变得浩瀚无边而不可描述。月临窗,人徘徊,切切地问,向空中,向月亮,向自己的内心,向缘分和命运。缘,启自哪里?如何才有回音?人生若一场沉酣,醉醉醒醒之间,这酒令如何,早已口齿不清啦。

 

需不需,点燃一根烟,峰火般,将呼唤加急?难道真的是这样的期盼不真切吗?难道真就要,用一支点燃的烟,袅袅,烽火般急,向天籁,向天涯,要回音?不是这样的期盼不真不切,恰恰是太殷切。如果隐在一场梦里,一盏空杯里,谁与谁会相逢在岁月的灰里?念想很渴,今生丰沛的杯,已经在一场如梦的相遇里,尽情相倾而空干。而岁月如流火,就这样兀自燃烧,在所剩一堆余烬里,问自己,回望,曾经有过如梦的相逢吗?前望,又是否还有相逢如梦?

 

虽然是信手涂写的,依然让人看到上下逻辑的粘合——酒令和空杯;点燃的烟和岁月的灰。一首诗的架构搭建起来,围绕着人与月的对应—— 一声呼唤的对应,一支烟的烽火的对应。而没有比烽火的使用,更能从“形”和“意”上突出,呼唤和想念的殷殷急切啦。画面感和趣味性,也因此而显现出来。

 

一路铺垫之下,到结尾一问,谁与谁会相逢在岁月的灰里?余韵便不绝。这样的是设问,还是反诘?我不知道,也许该问写诗的人,也许写诗的人也不知道,只是守着月,守着梦,守着灰,其余的根本不用问。又也许,不问,其实都知道。

 

 

                                《心怀明月》/ 风

 

                           心怀明月

                           才有窗
                           窗有翅膀
                           才会飞
                           带起桌子上那片海
                           那哗哗作响的风声雨声和心声

 

                           有些梦经不过关闭
                           有些呼唤不可以用呼噜表达
                           由着无痕但一定走过的千万里路
                           抵达
                           那微到迷你的米粒

                           是明月
                           也是砺在心灵的珍珠

 

是的,我说,根本不用问。该知道的,会知道。可是,知道,就能够表达和传递吗?

心动,其实是不能用言辞完美表达的。是的,我说,心动,心的行动,有什么比心的活动更细微细腻敏感,更姿彩丰富瞬息万变,更难以琢磨不可捕捉?

 

心怀明月,才有窗。这是漂泊的人把明月放在心里,会因这轮月亮而想到那扇窗,那窗下的眼睛;窗有翅膀,才会飞。这是留守的人把明月放心里,会因这轮月亮而展开牵挂,思念如风,那样强烈,托起窗的双翅飞翔,卷起桌上写满了想念、写满了那个人的名字的那张纸,哗哗作响成一片喧哗着风声雨声心声的海洋—— 带起桌子上那片海,那哗哗作响的风声雨声和心声。

 

即便是这样,这种意念能用言辞完整表达吗?谁能用文字固定、保留、封存、关闭,这样的想念,这样的期盼,这样的梦,这样的呼唤?任何文字的表达都是不够的,无法意尽其真、其美、其洁。有些梦经不过关闭,有些呼唤不可以用呼噜表达。用文字传达的仅仅是几声呼噜,梦外之人,听到呼噜,可能解读,关闭在梦境里的是那份真切美好纯净的殷殷呼唤,天籁心语?

 

的确就是无法表达的,无法绘制这份美丽心事的轨迹。由着无痕但一定走过的千万里路,抵达。
至美无痕,但又分明感受得到那美好念想的存在。只能以心感受——

那么近又那么远,近得就如同一阵疼痛,在胸膛里,远却穿越关山,抵达千万里之外;

那么大又那么小,大得就是笼着天下的万顷白茫茫的月华,小呢,小得若迷你的白色小米粒。

 

那微到迷你的米粒,是明月,也是砺在心灵的珍珠。

那月,是米粒吗?结尾很精彩的不光是,again, words trick——迷你和米粒的谐音,并“小”的意思相关;更可圈可点的是境界的拔高——是明月,也是砺在心灵的珍珠。除了“形”的类比,月和珍珠,外形相似以外;因为提升到珍珠的磨砺,隐着这份美好想念里,分离千万里的苦与甘的深层含义——如蚌孕育的珍珠,因为这样的苦与磨砺,而升华得更加美丽坚韧,更加珍贵无价而值得珍惜。

 

在心怀明月,这样的夜静的状态里,写出了内心的喧腾。那张稿纸上风声雨声心声,哗哗作响。环境越宁谧,反衬心事越激荡。直接用海做比拟,很入境。把一种牵挂的意念化成了充满动感的实物,飞翔的窗,喧腾的海。虚实转化之间,诗意萌生。而落到实处的意念,得到了强化再强化。

 

在这首里面,相对风其他的诗而言,没有大幅度的比喻跳跃。但依然格局拉开,运用上下所写到的意象。同时,必不可少的,在拉开的时候,不会丢掉逻辑上的粘合。梦和呼噜;米粒、月、珍珠——相互照应。喻体意象跳跃在诗里分开出现,但有内在的逻辑线索可循,从形象和意义上有关联可依,诗意便在其中洋溢。

读懂这样的跳跃,正如跟写诗的人一起人游历,而一同遭遇美景,目遇而会心,会心而微笑。

 

从题目“心怀明月”上化出来,月在中心,照天涯两端,而天涯共此时,举头望明月,诗情皎洁,交织在月上。

 

体会到的美好,由字句间散发,唤醒并呼应内心的美好;或者,更应该说,首先是内心存着的美好,在诗意里挥洒。就像坐在飞毯上的自己,沐浴在天际月光里,心里的明月同样熠熠,是因为星空闪烁而内心美好?还是因为内心明亮而看星空璀璨?互为因果,相互映照,不用推究孰先孰后呢。

 

的确是璀璨斑斓,脚下,不眠的空港,灯火铺开去,望不到边际。每一盏灯都好亮。

心怀明月,在午夜,降落于这个繁华也寂寥的地方。

                                     

                                                   (2011.8.2.度假返程,机上所想,整理记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