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与键盘乐器相比,弦乐更能充分表达细腻的感情,我个人一直这样感觉。中式的二胡,西式的提琴,可以把一种凄迷的情绪推向极致,这点上即使乐器之王,钢琴,也绝对不及。
昨夜,半夜醒来,索性在黑暗里听歌。随便挑的陈奕迅,本来是听听熟悉的《全世界失眠》和《好久不见》,结果被《1874》俘虏。两个版本都听了,主要是伴奏的差别,一个以小提琴配合,而另一个配以钢琴。抓住我的是小提琴伴奏的版本。
整首曲子呈现欧风,中三节奏,小型圆舞曲似的。这绝对是近年流行歌曲中的异数,更是粤语歌曲中从不多见的。适当的怀古,还是异域怀古,应该也算先锋作品。才发现近来作曲伴奏有走这条路子的趋势,虽然没仔细查过,不过记得某天路过电视,听到片头曲,小合唱,典型的俄罗斯风格,以为是播放俄罗斯片子呢,驻足看了两分钟,是讲文革时期的!名字这会儿想不起了。好似郭富城近来有首歌也是这种风格呢,可惜我不留心,流行歌曲的名字和歌词,一贯入不了我的脑。
绝的就在,这种节奏型一般用以表现欢快情绪,而这里,歌手一开口,那种仓惶凄迷的气氛立即弥漫。似乎初冬,有雾,一个人游荡在欧洲某个陌生古旧的小站台,周围人们步履匆匆,自己无所适从,明明感觉要寻找的那个人,就在附近,却就是不知道他是谁!人流裹挟,仓皇四顾,命运的一只手,推来攘去,一个迷失了的人不知抓住谁好——我知道你在找我,我感知你寻我的目光抚摸在身上,却不知你是谁!要和你相携相扶,即使是在战火纷飞的世界,我愿意跟你同生共死,可是你在哪里,在我的时代之外吗?慌张而不甘,凄迷而无奈......
一遍一遍听,中间有一段独立表现的小提琴,作曲故意给予了小提琴足够长的一段时间,若再进一步仔细听,这段间奏又分三节,Key
一节比一节高,一声紧似一声的推波助澜,把寂寥凄凉的感觉推到顶点......不知不觉,温暖的东西从眼角流下来,唉!黑夜使人脆弱,提琴让人伤感。音乐的感染力很强哦。
《1874》
仍然没有 遇到 那位跟我绝配的恋人
你根本也 未有出现 还是已然 逝去
怀疑在某一个国度里 的某一年
还未待我到世上那天
存在过 一位等我爱的某人
夜夜为我失眠
从来未相识已不在
这个人极其实在却像个虚构角色
莫非今生 原定陪我来 却去了错误时代
情人若 寂寥地 出生在 1874
刚刚早 一百年 一个世纪
是否终身 都这样 顽强地等
雨季会 降临赤地
为何未 及时地 出生在
1874
邂逅你 看守你 一起老死
互不相识身处在同年代中
仍可 同生 共死
从来未相识 已不在 这个人
极其实在 却像个虚构角色
莫非今生 原定陪我来 却去了错误时代
情人若 寂寥地 出生在 1874
刚刚早 一百年 一个世纪
是否终身 都这样 顽强地等
雨季会 降临赤地
为何未 及时地 出生在
1874
邂逅你 看守你 一起老死
若果不可相约在和平地方
也与你畅游战地
为何未 及时地 出生在
1874
挽着你的手臂彻夜逃避
漫天烽火失散在同年代中
仍可 同生 共死
|
什么是缘,一个错手,人被划伤,满地碎片...... 然,听歌之际,再想,错了!是否有个今夜同样失眠的人,被留在1874的沉沉夜雾之中?尽管我不知他是谁,谁是他!
晨醒,心里还是萦绕着绵绵琴声。夜尽退,一窗艳阳。人人命定里都应该有那样一个理想的1874吧?心里想着,突然感觉,有很多很多念头,想对心里的1874讲,讲邂逅,讲约定,讲认知,讲呼应,讲承担,讲挽手,讲同生共死。其实,心念最重要,人与人之间,本来就是靠心念维系的啊,那么,为何不保留一种心念,为何不相信,不远处就有一个1874呢?执手相看两不厌的,遥远的理想的,同时也真实的绝配的——1874。
雾尽之时,感觉到1874的目光,也许,1874,也许,在100年前,或者100年后,或者就在当下,看着我!是的,听歌,写这些碎念,我的1874,我的monologue
。
(2010.08.07. 晨。涛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