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古董回音远古物件古琴杂谈 |
分类: 随笔 |
“假如你用心听,你会听见它们对你说话。”
他对我说,然而眼睛并未看我,目光投向桌上一个天青色梅瓶。
我不懂欣赏古董和艺术品,但依然认同他的话。对于别人的任何一项痴迷,我都充满敬意。在这样一个物质社会,有这样一份闲情已属不易,而况,达到痴迷的程度呢。更何况,他的话立即让我想起在书里读过的一句类似的话,只是他的口语在书上被演绎得更为玲珑高雅:古董以重复的声音朗诵优美的悼词,过去的一切在华丽的回音里复活。
当其时,周末,我们在古董市场,或者说旧货市场。
“很深的声音是听不见的。”艾略特的《四个四重奏》这样说。可是听不见并不是没有。要用心聆听。来自远古的物件,和我们之间隔着无涯的时间。远古的那一头,祖先们将它们装船,沿时间的长河漂流而下,来到我们手上,他们熟悉的语言,已经成为我们的陌生,时间是魔术师,改变了声音的频率。
我们的心要作相应的改变,才能破译古老的密码,了解哪些深藏在岁月里的隐语。不是说要懂鉴别真伪,要懂所谓收藏的价格空间,要懂投资的时机把握,就不懂这些,有什么关系呢?和古代文明真正意义上的交流,正需要一颗超越现实价值法度的心,一颗沉静的心。
那个老式的橱柜,门上布满繁复细致的古老刻花,牡丹蝴蝶,喜鹊羽翼一笔一笔细细刻画,凹下的刀槽里嵌着磨损的金粉,那是多么令人惊叹的耐心和技巧!那出自多么沉静的工匠!多么稳定的双手!相信某个大家闺秀待嫁的前夜,曾经怀着喜悦的憧憬,用不安的手指轻轻地抚摸过那些纹路吧。望着这样的柜子,心生这样的想象,时间的两端被叠合在一起,几百年的光阴,瞬间化开。
那幅残缺的山水画卷,黄而发脆的纸张,每一个细小的孔隙里都渗透了先人们精神的汁液。祖先对自然亲近理解热爱的至简大道,正是现代人返璞归真理念的原身。时间善于作弄人,当我们的技术走出很远之后,我们的精神才达到先人的高度。
那张古琴,七弦之上,仿佛留有前人手指的余温,古朴的和声颤动着推起一层层音的波浪,穿透时间,在相同的空间里回响,如同前人的一双宽厚的手掌,慢慢抚平今天看客浮躁的心。因为对于久远时间的敬意,我们的心在这张古琴的气场里获取到一种梦幻般的柔和慈爱。
古朴的陶罐,带着波浪和鱼纹,让我们想起祖先的劳作——汲水、打渔,简单的饭食,望着它,我们看得到远古的阳光,看得到远古火塘里的火苗,也看得到我们深厚博大的红土地蕴藏的智慧和力量。它让我们获得了解,在物质简朴之极的年代,人类的创造力是巨大的,精神的力量强大凸显。
每一件古董都和古老的时间隧道连接,那边,是一个深不可测的精神迷宫。越揣测,越感受到现代人的浅薄迟钝。我们借助越来越现代的工具,探索历史,开拓未来。但是,正因为我们对科技的依赖,文明呢,艺术呢,我们自身的创造力越来越萎缩减弱。
古董的密码只为懂得爱与感恩的人了解,真正和古董的对话也只在了解人类渺小、宇宙浩大、时间无垠的人之间才能进行。对于那些靠巧取豪夺获取古董的人,那些嘈嘈杂杂哄抬市价赚取个人财富的“收藏家”,那些附庸风雅以古董充实华贵虚空客厅沙龙的新贵,古董只能以缄默应对其肤浅和傲慢。而真正欣赏的人,从旧物件身上获得的,是一种沉潜,一种跨越,一种生命中静默的自知自省。
从远古而来的物件,就是固态的时间。找对机缘,用心倾听,我们的心灵可以接通千百年的文脉,每一条刻痕,每一丝花纹,每一块瓷片,每一张纸笺,都诉说着历史和文明的暗语。那些细腻华丽的回音,在空中飘浮,我们的聆听是谦卑的,在时间面前,人,就是卑微的代名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