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墙上春秋

(2009-06-29 07:40:43)
标签:

杂谈

分类: 随笔

                    【感谢 新浪草根博客 刊发本文于 原创基地 栏目】

墙上春秋

 

墙,是一幅画。吴冠中言。我爱看画家眼中各式各样的墙。墙被画家赋予了生命:或平直,或缓缓曲折;或素白,或纯灰;或刚劲挺拔,或妩媚动人。墙的身段与风韵各异其趣。

 

平日里在城市,林立的高楼裹着玻璃幕墙,傲立在蓝天下。墙的反射增加了阳光的强度,刺得人几乎睁不开眼。金色的、灰色的、蓝色的......一幢幢大楼仿佛一把把指向苍穹的利剑,彰显的是人在浩瀚宇宙之中对自身渺小的不甘,仿佛希望通过不断地铸造这样的庞然大物,在空间上不停地自我扩展,而努力向整个世间证明自我的存在。

 

3月份,出差在黔西,看到农家小院新砌的院墙,贴着有图案的瓷砖,干净整洁。路过时从开着的门向里张望,看见墙上挂着去年串晒的干辣椒,像一串串红彤彤的炮竹,院子角落里有农具,靠墙立着。走了很远,再回头望,一畦黄黄的油菜花挡住了视线,但依然可见墙上的瓷片在早春高原的阳光照耀下发出白花花的光,告诉我们主人生活的富足与光鲜。

 

这些是新墙。更爱看的是旧墙、老墙。到西安,一出火车站,眼前的古城门城墙立即提醒我,面前的这座城池,就是长安,大唐盛世夜夜笙歌、繁花似锦的长安!而在南京,千疮百孔的明城墙沉默着,像历尽沧桑的老叟,对百年风雨的侵蚀、异族屠城的创痛,统统守口如瓶,却让每一个华夏儿女涌动起热泪奔流的情感。

 

古老的墙令人肃然起敬。画家的笔也更加喜爱勾勒老墙。石灰剥落了,暴露了里面的砖石结构,缝隙和洞窟里钻出各种杂草,甚至开出星星点点的无名小花,墙根长出爬山虎之类的藤萝。砖的直线与藤的曲线,墙的块面与小花朵的点,构成了层次重叠的丰富画面。美就这样产生了。

 

在丽江古城,在水乡同里,窄窄的狭巷两边都是古墙。有细雨的午后,行走其中,意识变得朦胧起来。转弯处,也许会有那个丁香一般的姑娘,撑着油纸伞向我走来?古城居家临街开的小窗,窗台上随意摆放了一两盆植物,或栀子花,或天竺葵,霎时让灰褐色的老墙焕发出生命的光彩。

 

如果说画家眼里的墙就是画,那么,在历史学家的眼里,墙,就是历史。而说起墙和历史,自然绕不开世界上最大最老的墙——长城。不是吗?长城的另一个名字就是“边墙”。曾经在秋季登长城,关外吹过来的风很劲,凝视一串烽火台,不由人心生感慨,昔日城墙上的猎猎寒风,挟带滚滚狼烟,曾使多少志士报效家园的热血沸腾,又曾让多少专横集权的帝王寝食难安?!也曾经在滴水成冰的正月登上长城,一块块黑色的砖石上裹着薄冰。偏要将手从厚厚的手套里抽出来,放在城墙上,感受一下那样的温度。我的手当然不能捂热了长城,我想的是,在冰冷中追忆探测火热——千千万万士兵的鲜血,千千万万筑城民夫的鲜血,昔日是如何灼热?滚烫的鲜血是怎样撒在这砖石之上,怎样渗透在这砖石缝隙里的?!那一刻,我感受到的是空间和时间双重的深度。

 

燕的长城、秦的长城、宋的长城、明的长城,世人从中读到了什么?皇帝用这堵墙来维护自己的权利、梦想和安全。中国历史的大部分,也可以用这道墙串联起来。这道墙的完整意义,已经不再是一道“墙”,它是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分水岭,同时也是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的过渡带。更深的意义在于,通过跟异族思维意识的比照,我们了解和承认,长城,在证明了中华民族创造性的同时,也证明了我们的局限性。

 

西方建筑以广场作为核心意向,在一个开放性的空间里,人的心理得到的暗示是开放,公开,均等,汇集。中国的传统建筑,绝对少不了墙——围墙、院墙,甚至影壁、照壁,其核心意向是私密与防卫。在山西,看乔家大院的高墙,宛若苦心经营的主人张开的双臂,企图牢牢地捍卫子子孙孙的家园和幸福,立即可以感受到它的主人在财富积累中,心灵的巨大不安和脆弱。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帝王的家园就是整个帝国。横扫六合的秦始皇,在一统天下之后,想到的也是把家园围起来,长城就是一道篱笆,不过比庄户人家的篱笆高大坚固得多。

 

在长城这道篱笆墙的里圈,还有一道墙,真正把帝王的日常生活与平民隔绝开——宫墙。记得第一次穿过午门,听到老外的惊叹,这是门?这是墙?我们是在过隧道吧!宫墙是厚实的,那厚厚的红墙,显示的是帝王无上的地位和尊严!

还有一次,黄昏的时候,站在故宫长长的红墙相夹的走道里,清风将夕阳的光辉均匀地涂抹在红墙上,逆光而立的我也正站在时间的逆光中,展开的想象没有尽头。

红墙如血。还有什么颜色比红色更适合于宫墙呢?只有血的颜色是对权力的最佳注解。假若宫墙能说话,它将告诉我们,多少时间深处隐匿的秘密?那些曾经灼热的权利之梦、那些阴鹫密谋的血腥无情、那些白发宫女的哀怨叹息......每一块斑驳的红色都暗藏着历史的隐秘,每一条缝隙,甚至水渍,都昭示了深奥的潜台词。在故宫流连忘返,时间被轻易消解,融入了漫长的历史。对眼前厚厚的红色宫墙而言,夕阳的抚摸,数百年前和今天是一样的。相同的空间可以模糊人对于时间的概念,也许某个前来殿试的进士曾怀着惶惶之心站在此处,我的目光和他的目光重叠在同一面墙上,我的时间与过往的历史在墙上交接。

 

直到故宫关门,我才离开。走出神武门,站在大街上,隔着护城河,回望。整个故宫沉入苍茫的暮色里,夕阳勾勒出了宫墙和角楼的轮廓。没有人能够看得透宫墙,一些永远解不开的谜团永远留在一层层墙里。

 

皇家巍峨的宫墙,豪族高大的院墙,水乡玲珑的粉墙,山野粗陋的篱笆墙......一道墙,维系的是一种生活。历史上的墙,划定人的生活范畴,也在精神上提供给人慰藉和安全感。而今天,人类正在把自己的触角扩展到地球之外的其他行星上,八方来风,在我们头顶的天空流动、汇集,岂能为某一堵墙所阻挡?我们的视野跨过了小家的院墙、城市的城墙、甚至护卫华夏的边墙,向天与海的尽头,向世界的另一端,极目远眺。我们的思想,也穿越了任何一堵墙的囹圄,伸展向前人无法想象的空间。我们意识的维度,不仅仅局限于平面的延展。穿过一堵堵墙,打开一扇扇门,我们从古老的迷宫里走出,在一个多维多元的现实世界和思想世界里,古老的墙,被当作记忆精心保留在身后,迎面而遇的一堵堵墙,将被一一推到,我们将加入到和谐的广场里去,那里有载歌载舞的人们。

墙上春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写诗 撞墙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