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将在我的博客里面陆续发布我上周在极视传播做的一个在线互动活动的精选,一共分为5部分
==============================================================
【现场实录】郎咸平财经对话:为经济把脉建言
注:本文为沙龙活动现场发言整理稿。有删减。为便于阅读,部分发言次序在不影响答问关系和逻辑关系的前提下有调整。请网友谅解。原帖位置:http://www.jsmedia.tv/bbs/viewthread.php?tid=1009&extra=page%3D1&page=36
参与者:郎咸平教授 钱学宁博士众网友
时间:10月25日
主持人:欢迎各位网友!我们现在开始跟郎教授、嘉宾钱博士对话,请郎教授先解答我们事先征集的网友问题:
九、财富观问题
请郎教授接着回答征集问题:
A.财富观问题
◆主持人(松舟):想跟郎教授探讨财富的意义问题(听取朋友的意见,以下问题我做了重新整理):
我举例说明。
资料一:十九世纪末期,我的曾祖父独自一人到南洋谋生,经过一生的奋斗,从一个不名一文的穷小子,成为富甲一方的船商。后因我祖父无心经营祖业,以致家道骤然中落。
资料二:04年秋,浙大为在校的家族企业子弟开了一个“少帅班”,29名学生中有26人的家族企业资产在百万元以上,高的近亿元。但出人意料的是,“少帅班”学生毕业后,竟无一人回家协助父辈二次创业。因子不愿承父业。
资料三:据调查,由于找不到接班人,中国95%以上的民营企业无法摆脱“富不过三代”的宿命,而更令人叹息的是:90%以上的企业上演着“富不过二代”的悲剧。
思考:
1、财富的意义是什么?仅仅是一代人苦力奋斗之后的短暂荣耀?成功的企业家应该是有远见的,为什么他们的远见总是不能突破最后一道亲情的迷障?
2、如果万贯家财注定终将被外人瓜分殆尽,那么为什么多数企业家总是没有魄力预先规划,主动让财富造福于大众?财富的属性是天然自私的吗?还是这个社会没有给与足够的荣誉空间让富豪可以回馈社会?
3、拥有财富基础的第二代,普遍都不愿意安享财富,宁愿去自谋他业。说明,现成的荣华富贵,并不能给多数人带来快乐。人普遍还是喜欢自我实现自身的价值。能不能赚到很多的钱,并不是他们关心的目标。这能算是一种财富观的进步吗?
4、如果我们认为问题三结论为真。那么它能不能继续平稳延续到第三代第四代?乃至成为整个社会的普遍风气?
我对此心存疑虑。不知道教授如何看待这个问题4?如果时间有限,我希望教授能关注最后这个问题,帮我解除这个对未来的忧虑。
B、富豪问题:投资与慈善
主持人(松舟):我代我的一位“隐形富豪”(XP)朋友提问。关于投资方向,以及富豪如果通过慈善途径回报社会的问题。
简单介绍一下XP的背景资料:这位“隐形富豪”朋友现在还没有勇气站出来面对社会公众。他的名字无法公布,他的网络ID,如果有足够多的网友支持,他也许会同意公布出来,这个要看大家的共同心力。我先且用超级代号:XP来称呼他。
他的身家多少个亿无法准确估算,我大约知道的是,他和他的家族的财富总额可以列入福布斯大陆富豪榜(但没有被列入。所以称为“隐形富豪”)。我还知道的是,他的财富来源都是干净的,他是幸运和顺利的,抓的时机和个人运气都相当好。靠实业赚取了第一桶金,后来又从股市上赚取了第二桶金,之后又走上多元化发展的道路,他现在的集团经营范围涉及实业和投资等好几个领域。
XP为人低调、生活简朴。他开着一辆N年前的旧车,住在普通的居民区,自家买菜做饭,连保姆都没有请。但是他很热心慈善公益,据我了解,他累计已经为某助学慈善基金,匿名捐赠了数百万元人民币的善款。具体数额不详,他不愿意透露,据保守估计至少在500~800万之间。
据我了解,类似XP这样的隐形富豪还有不少。这样的富豪对社会是有正面贡献的,所以我愿意代替他向教授请教两个问题:
一、 目前的形势下,国内实业方向的投资是不是应该继续全面收缩?具体投资去向有没有好建议?他曾经想过想把投资转移到国外,思前顾后,最后还是放弃了。他现在对投资方向和前景相当的茫然。
二、 关于如何做慈善公益。我曾经跟他探讨过关于做慈善公益的项目选择。我认为在现有的不完善的监督机制下,捐资助学未必是是一个最好的选择。但是我又不能提出更好的慈善公益途径选项。请问教授,你认为这些隐形富豪,他们应该如何通过更好的方式和途径,来回报社会?
C、地主问题
◆极视网友(箩萝):
期待“地主”的话题。很想听听怎么说地主的 ,最近周边发生了一些事情跟地主话题有关,当然了 这是历史遗留问题,但确实很深刻地影响了我们的生活乃至几代人
◆主持人(松舟):先说地主问题。
还是举例说明。我的曾祖父经商富裕之后,回乡购置了大批田地。从数量上可划为地主之列。但是解放后,因“没有剥削债”的缘由,我们家被荣幸地划归为“中农”之列。田地已被散尽,但是政治声誉保下来了。在那个时代的高压政治气氛之下,乡邻能给我们的“没有剥削债”的公道评语,原因无非有二:我家因产业庞大,无力或疏于管理,这些田地基本上是被托送于乡邻耕种;或,我们家曾祖父有慈善德心,曾广为布施,并非常人想象中的“为富不仁”的地主。我们不需要管到底是客观还是主观原因,我们看到的事实是:多余的财富都是在一样发挥着造福于社会的功能。
请问郎教授怎么看待地主问题?我认为,财富只要不被“捂”起来,它一定可以自然发挥造福社会的功能。请问教授是否赞同这个观点?
还有一个民众的仇富心态问题。
基于以上的事实,我一直都相信“公道自在人心”的古训,以及相信一般民众的仇富心理并不象媒体歪曲的那么严重,只要是干净得来的财富就不会被人眼红。私有的财富,未必就不能发挥公利的功能。富人与穷人之间的关系,并不存在天生不可调和的矛盾。甚至我认为完全可以没有矛盾。过去对财主或地主的种种人为强加的“妖魔化”,可以休矣。我认为只有这样,这个社会,才有前进和发展的希望。请问教授是否赞同这个观点?
=================
郎咸平:以上全部一起回答.
我们中国人对于财富的理解,还停留在封建的时代,请问诸位网友, 什么才是一个富裕的国家?那就是一个藏富于民的国家,那么如何藏富于民呢?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已经很清楚的证明我们是不断的重复着过去历史的悲剧而前进,那就是富裕了,所得分化了,社会动乱了,革命了,新时代来了;富裕了, 所得分化了,社会动乱了,革命了..........大家知道为什么吗?因为我们不理解如何藏富于民.各位知道美国为什么强大吗?因为他是一个真正藏富于民的国家,但是网友们知道他如何做到的吗?我实在没有时间做个完整的回答, 我先回答其他网友的问题,再回来回答你. 但是你们真的想知道吗?那你们来点表示吧,否则我不想浪费时间.
fsn961 :(藏富于民的国家)
我认为也就是老百姓看病不要多花费,上学免费,住房低费,一句话,把基础福利搞上去,对吗?
郎咸平:没那么简单.
washingmachine :按郎教授的说法,藏富于民的方法之一就是杀无赦严刑峻法,用最严厉的股票市场的监管制度让大家手里都有可靠的股票。不过我觉得是否应该再加上完善的社会福利(包括教育)之保障系统。
郎咸平:不对!我还继续卖关子(开个玩笑讲),你们想到的都是错的,哈哈哈
十、关于荐书
crazystudy :做为年轻人来说, 请钱博士和郎教授推荐10本您认为必读的书?
钱学宁:我认为没有什么必读和不必读的书,看你涉猎的领域,以及想了解的内容和角度。当然,咱们不舍近求远,郎老师的书就很有刻度性。只怕咱们专业不足,不能完全领会。如果是偏重经济学的,从实务角度可以看一些有关货币政策和产业政策的书。极视网的财经专著里有很多的财经专著可以学,并且我了解以后他们会把更多的世界各国的财经专著揽入其栏目中。
真快乐:谢谢推荐。可否多推荐一些财经类的书籍,原版的也可以,让我们这些不是学经济法律的也长长见识,可以更好的保护自己的财产不贬值。
之所以从天涯跟过来,也是因为朗教授的话很容易让人听明白。
钱学宁:这位朋友,我认为北大梁小民和美国戴维-弗里德曼的两本《生活经济学》比较适合你。而后就是一些理财类书籍,学会正确的理财观念。
极视网的财经专著里有很多的财经专著可以学,并且我了解以后他们会把更多的世界各国的财经专著揽入其栏目中。
请郎教授接着回答征集问题:
A.财富观问题
◆主持人(松舟):想跟郎教授探讨财富的意义问题(听取朋友的意见,以下问题我做了重新整理):
我举例说明。
资料一:十九世纪末期,我的曾祖父独自一人到南洋谋生,经过一生的奋斗,从一个不名一文的穷小子,成为富甲一方的船商。后因我祖父无心经营祖业,以致家道骤然中落。
资料二:04年秋,浙大为在校的家族企业子弟开了一个“少帅班”,29名学生中有26人的家族企业资产在百万元以上,高的近亿元。但出人意料的是,“少帅班”学生毕业后,竟无一人回家协助父辈二次创业。因子不愿承父业。
资料三:据调查,由于找不到接班人,中国95%以上的民营企业无法摆脱“富不过三代”的宿命,而更令人叹息的是:90%以上的企业上演着“富不过二代”的悲剧。
思考:
1、财富的意义是什么?仅仅是一代人苦力奋斗之后的短暂荣耀?成功的企业家应该是有远见的,为什么他们的远见总是不能突破最后一道亲情的迷障?
2、如果万贯家财注定终将被外人瓜分殆尽,那么为什么多数企业家总是没有魄力预先规划,主动让财富造福于大众?财富的属性是天然自私的吗?还是这个社会没有给与足够的荣誉空间让富豪可以回馈社会?
3、拥有财富基础的第二代,普遍都不愿意安享财富,宁愿去自谋他业。说明,现成的荣华富贵,并不能给多数人带来快乐。人普遍还是喜欢自我实现自身的价值。能不能赚到很多的钱,并不是他们关心的目标。这能算是一种财富观的进步吗?
4、如果我们认为问题三结论为真。那么它能不能继续平稳延续到第三代第四代?乃至成为整个社会的普遍风气?
我对此心存疑虑。不知道教授如何看待这个问题4?如果时间有限,我希望教授能关注最后这个问题,帮我解除这个对未来的忧虑。
B、富豪问题:投资与慈善
主持人(松舟):我代我的一位“隐形富豪”(XP)朋友提问。关于投资方向,以及富豪如果通过慈善途径回报社会的问题。
简单介绍一下XP的背景资料:这位“隐形富豪”朋友现在还没有勇气站出来面对社会公众。他的名字无法公布,他的网络ID,如果有足够多的网友支持,他也许会同意公布出来,这个要看大家的共同心力。我先且用超级代号:XP来称呼他。
他的身家多少个亿无法准确估算,我大约知道的是,他和他的家族的财富总额可以列入福布斯大陆富豪榜(但没有被列入。所以称为“隐形富豪”)。我还知道的是,他的财富来源都是干净的,他是幸运和顺利的,抓的时机和个人运气都相当好。靠实业赚取了第一桶金,后来又从股市上赚取了第二桶金,之后又走上多元化发展的道路,他现在的集团经营范围涉及实业和投资等好几个领域。
XP为人低调、生活简朴。他开着一辆N年前的旧车,住在普通的居民区,自家买菜做饭,连保姆都没有请。但是他很热心慈善公益,据我了解,他累计已经为某助学慈善基金,匿名捐赠了数百万元人民币的善款。具体数额不详,他不愿意透露,据保守估计至少在500~800万之间。
据我了解,类似XP这样的隐形富豪还有不少。这样的富豪对社会是有正面贡献的,所以我愿意代替他向教授请教两个问题:
一、 目前的形势下,国内实业方向的投资是不是应该继续全面收缩?具体投资去向有没有好建议?他曾经想过想把投资转移到国外,思前顾后,最后还是放弃了。他现在对投资方向和前景相当的茫然。
二、 关于如何做慈善公益。我曾经跟他探讨过关于做慈善公益的项目选择。我认为在现有的不完善的监督机制下,捐资助学未必是是一个最好的选择。但是我又不能提出更好的慈善公益途径选项。请问教授,你认为这些隐形富豪,他们应该如何通过更好的方式和途径,来回报社会?
C、地主问题
◆极视网友(箩萝):
期待“地主”的话题。很想听听怎么说地主的 ,最近周边发生了一些事情跟地主话题有关,当然了 这是历史遗留问题,但确实很深刻地影响了我们的生活乃至几代人
◆主持人(松舟):先说地主问题。
还是举例说明。我的曾祖父经商富裕之后,回乡购置了大批田地。从数量上可划为地主之列。但是解放后,因“没有剥削债”的缘由,我们家被荣幸地划归为“中农”之列。田地已被散尽,但是政治声誉保下来了。在那个时代的高压政治气氛之下,乡邻能给我们的“没有剥削债”的公道评语,原因无非有二:我家因产业庞大,无力或疏于管理,这些田地基本上是被托送于乡邻耕种;或,我们家曾祖父有慈善德心,曾广为布施,并非常人想象中的“为富不仁”的地主。我们不需要管到底是客观还是主观原因,我们看到的事实是:多余的财富都是在一样发挥着造福于社会的功能。
请问郎教授怎么看待地主问题?我认为,财富只要不被“捂”起来,它一定可以自然发挥造福社会的功能。请问教授是否赞同这个观点?
还有一个民众的仇富心态问题。
基于以上的事实,我一直都相信“公道自在人心”的古训,以及相信一般民众的仇富心理并不象媒体歪曲的那么严重,只要是干净得来的财富就不会被人眼红。私有的财富,未必就不能发挥公利的功能。富人与穷人之间的关系,并不存在天生不可调和的矛盾。甚至我认为完全可以没有矛盾。过去对财主或地主的种种人为强加的“妖魔化”,可以休矣。我认为只有这样,这个社会,才有前进和发展的希望。请问教授是否赞同这个观点?
=================
郎咸平:以上全部一起回答.
我们中国人对于财富的理解,还停留在封建的时代,请问诸位网友, 什么才是一个富裕的国家?那就是一个藏富于民的国家,那么如何藏富于民呢?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已经很清楚的证明我们是不断的重复着过去历史的悲剧而前进,那就是富裕了,所得分化了,社会动乱了,革命了,新时代来了;富裕了, 所得分化了,社会动乱了,革命了..........大家知道为什么吗?因为我们不理解如何藏富于民.各位知道美国为什么强大吗?因为他是一个真正藏富于民的国家,但是网友们知道他如何做到的吗?我实在没有时间做个完整的回答, 我先回答其他网友的问题,再回来回答你. 但是你们真的想知道吗?那你们来点表示吧,否则我不想浪费时间.
fsn961 :(藏富于民的国家)
我认为也就是老百姓看病不要多花费,上学免费,住房低费,一句话,把基础福利搞上去,对吗?
郎咸平:没那么简单.
washingmachine :按郎教授的说法,藏富于民的方法之一就是杀无赦严刑峻法,用最严厉的股票市场的监管制度让大家手里都有可靠的股票。不过我觉得是否应该再加上完善的社会福利(包括教育)之保障系统。
郎咸平:不对!我还继续卖关子(开个玩笑讲),你们想到的都是错的,哈哈哈
十、关于荐书
crazystudy :做为年轻人来说, 请钱博士和郎教授推荐10本您认为必读的书?
钱学宁:我认为没有什么必读和不必读的书,看你涉猎的领域,以及想了解的内容和角度。当然,咱们不舍近求远,郎老师的书就很有刻度性。只怕咱们专业不足,不能完全领会。如果是偏重经济学的,从实务角度可以看一些有关货币政策和产业政策的书。极视网的财经专著里有很多的财经专著可以学,并且我了解以后他们会把更多的世界各国的财经专著揽入其栏目中。
真快乐:谢谢推荐。可否多推荐一些财经类的书籍,原版的也可以,让我们这些不是学经济法律的也长长见识,可以更好的保护自己的财产不贬值。
之所以从天涯跟过来,也是因为朗教授的话很容易让人听明白。
钱学宁:这位朋友,我认为北大梁小民和美国戴维-弗里德曼的两本《生活经济学》比较适合你。而后就是一些理财类书籍,学会正确的理财观念。
极视网的财经专著里有很多的财经专著可以学,并且我了解以后他们会把更多的世界各国的财经专著揽入其栏目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