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里的香格里拉》
这里,名叫香格里拉
844

不知不觉之中,《梦里的香格里拉》已经持续在blog上写了近四个月了,发了近30篇博文了,先后整理的图片已经超过300幅,这很不符合我“见异思迁”的风格。记得原来最多的时候,我blog上同时写四五篇游记:什么《只行阳朔西街攻略》、《三千里版纳行》、《一起去找北》、《上海滩》……而这次,我居然心无旁骛,一口气走下来,我都很诧异我的坚持、我的耐心以及我的不舍。

今天,当我开始提醒自己,是到了《梦里的香格里拉》(上半部)收个尾的时候了。然而再次翻阅这些照片的刹那,依旧如初见般的感动,依旧不能平抑内心的激情……
《梦里的香格里拉》,不象《珠峰日记》,那是意志的独语;不象《只行阳朔西街》,那是自由的流浪;更不象《艳遇丽江》,那是内心的柔软……她只是游记,只是一个记录而已。没有故事无需抒发,有的只是沿途的点滴,每一处转角的画面,每一个踏实的脚印……按照游记的惯例,我请允许我在这个系列的最后,回到我们的主题:香格里拉的美丽传说吧。
(注:我个人的理解,梅里雪山月亮湾独克宗古城中甸只是香格里拉的云南一半,而四川的稻城新都桥三神山是香格里拉的另一半,我的下一个目的地)。

“香格里拉”(shangri-la)一词早在一千多年以前藏文献资料中就有记载,汉语拼音字母音译转写作“xamgyinyilha”意为“心中的日月”。但是,“香格里拉”这一词汇真正名声大振是源于一本书:《失去的地平线》。那是美籍英国著名作家詹姆斯·希尔顿(1900——1954年)于1933年写成小说《失去的地平线》,书中描写了中国藏区一个名叫“香格里拉”的地方。

故事描述的是在大约60年前,几个英国人因为一次意外而来到一个陌生的地方,这里地处藏区,四面雪山环绕,大峡谷的谷底有金矿,在这个似乎与世隔绝的地方,他们受到了极好的接待,在这里时间似乎失去了意义。在峡谷中生活的人们活得逍遥自在,惊人的长寿,静静地享受阳光和雪山的赏赐,却对峡谷的黄金不屑一顾;尽管他们的信仰和习俗各不相同,有儒教、道教、佛教等教派,但彼此团结友爱、和睦相处、幸福安康。

在这里,人们经常反省自己的作为,他们认为人的行为有过度、不及和适度三种状态,过度和不及都是罪恶的,只有适度才是最完美的。各教派、各民族、人与人、人与自然都遵守着“适度”的美德,正是由于这个适度,使得香格里拉成为一个多民族、多宗教、多文化、多种气候、多种地理兼容并存的地方。

这片想象中的人间乐土就成了“伊甸园”、“世外桃源”、“乌托邦”的代名词。从此,这一“香格里拉”名词也成了一种永恒、和平、宁静的象征。后来,好莱坞制片公司买下版权将《失去的地平线》搬上银幕,立刻风靡全球,“香格里拉”一词更广为人知,电影主题歌《这美丽的香格里拉》很快唱遍了全球。

的确,香格里拉,这耳熟能详的名字,一个名声远噪的“传说”、一个不知所踪的“谜”、一个人类社会的理想“境界”。但,对于千里迢迢来到这里的我,她究竟意味着什么?我为什么想来这里?我却忽然间模糊了:

是因为她绚丽的的景色? 为了那蓝天白云和灿烂的星空?
的确,这里的天很蓝,是很纯很纯的蓝,让人很开心的蓝……白云很白很白,离你很近很近,感觉就在身边一样,伸手可揽……但是,在离北京200公里以外的大草原上,也有更多一无遮拦的蓝天白云,也有同样的神清气爽;

是她浓郁的宗教色彩、神秘的藏传佛教文化?
的确,这里到处是寺庙,白塔和转山的藏民,到处布满藏传佛教文化的符号,悠久的历史、精美的建筑、动人的故事都会牢牢地吸引你……不过,对于多次进入藏区的我,这不是渴望的理由。

是来寻找梦里的“世外桃源”、“乌托邦”?
在这个传说中的“净土”找一个安身之地,逍遥自在、无所追求,与世隔绝、不闻窗外事?这,恐怕更不现实,人在江湖,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回避、逃避更不是吾辈所为……

至于“传说”、“境界”,还是留给文人墨客去想象杜撰、留给哲人通灵者去修行探讨吧。那,是什么使得我近乎于崇拜地不远千里于此?
连载:《梦里的香格里拉》
1、《梦里的香格里拉》:开篇
2、 《梦里的香格里拉》:快意大理
3、《梦里的香格里拉》:放弃丽江
4、《梦里的香格里拉》:哈巴的祥云
5、《梦里的香格里拉》:独客宗古城的老街
6、《梦里的香格里拉》:东竹林寺的绝世珍宝
7、《梦里的香格里拉》:老板娘的店
8、《梦里的香格里拉》:纳帕海的纯净
9、《梦里的香格里拉》:玉龙雪山的绝唱
10、《梦里的香格里拉》:古城里的青稞旅馆
11、《梦里的香格里拉》:在路上
12、《梦里的香格里拉》:金沙江第一湾月亮湾
13、《梦里的香格里拉》:金色的白马雪山
19、《梦里的香格里拉》:缘起缘尽
22、《梦里的香格里拉》:梅里往事
23、《梦里的香格里拉》:吃在香格里拉
29、《梦里的香格里拉》:梅里雪山的祥云
30、《梦里的香格里拉》:躺在床上看日照梅里雪山的房间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