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十三峰--梅里雪山全景
标签:
太子藏语五佛冠卡瓦格博梅里雪山 |
《梦里的香格里拉》
太子十三峰
(这张照片是用广角17端拍摄,时间是早上8:30)
13,在西方人眼里,的确是个不详的数字,不过在佛教界,13是一个吉祥的数字,大到佛教传入中国宗派为十三宗,代表功德圆满;佛塔一般是13层,如布达拉宫13层、天宁佛塔13层等;小的比如佛珠手链一般是13颗……
(这张照片是7张照片接成的,原始图片有28.8M之大)
(以后出门还是要带两个机身,呵呵,否则换镜头真忙不过来,这是广角拍的,小白一边候着)
他有许多优美动人的神话传说,在流传于青海一带的藏族木刻经文〈绒藏卡瓦格博赞〉中这样说到:“(卡瓦格博)山体像坚竖的长矛,山尖似白色的多玛,色彩如悬张的白绸。右边的山如雄狮踞据,左边的山似玉龙翻腾,后面的山如鹏鸟展翅,前面的山似黑熊舞爪。绒藏卡瓦格博远望云雾笼罩,近看雪瀑纷飞,至前雪花飘扬`````”据说至今梅里山下还有人家保存此书,视为珍宝,用金黄色绸缎包裹供奉于神龛之上。
(广角镜头的边缘还是容易变形。)
站在雪峰对面的滇藏公路眺望,从南到北,可以看到依次排列的有:面茨姆、吉娃仁安、布迥松阶吾学、卡瓦格博、玛兵扎拉旺堆、奶日顶卡、粗归腊卡等神山诸峰,东南西北遥相昂首,壮观雄奇,构成了祖国西南角滇藏交界区一幅绵长隽永的画卷。
(这是梅里雪山日出的全景,拍摄时间6秒,7张照片拼接而成,原始图片22M.可以点击看大图,可惜篇幅太小)
站在雪峰对面的滇藏公路眺望,从南到北,可以看到依次排列的有:面茨姆、吉娃仁安、布迥松阶吾学、卡瓦格博、玛兵扎拉旺堆、奶日顶卡、粗归腊卡等神山诸峰,东南西北遥相昂首,壮观雄奇,构成了祖国西南角滇藏交界区一幅绵长隽永的画卷。
而茨姆峰位于卡瓦格博峰南侧,峰顶海拔高达6054.6米,范围30平方公里,积雪终年不化。(她的介绍,我会用专门的一篇.)
吉娃仁安,藏语意为“五佛之冠”,因此山并列地排立着五个扁平而尖削的雪峰,很像菩萨戴的五佛冠帽,故名。位于面茨姆峰北侧并与之相连。海拔5470.5米,范围约10平方公里,终年积雪。
布迥松阶吾学,海拔6000米,布迥藏语意为“小儿子”,传说其为卡瓦格博和面茨姆所生的儿子。此峰位于五佛冠峰与卡瓦格博之间,气势磅礴。其南、北两个坡面上的大冰瀑布尉为壮观。
玛兵扎拉旺堆,海拔6365米,藏语意为“无敌降魔战神”。相传他是卡瓦格博在东北方向的一名守护神。
“奶日顶卡”,海拔6379米,藏语意为“圣山顶”。当地百姓传说他是玛兵扎拉旺堆脱放在一旁的帽子。
粗归腊卡,海拔5993米,藏意为圆湖上方的山峰,位于斯恰冰川的冰斗上方,山峰的形状很像踞据的黑熊的爪子。
还有传说,卡瓦格博雪山北段的梅里雪山主峰说拉赞归面布和澜沧江东岸的白茫雪山(扎拉雀尼)也属“太子十三峰”之列。
说拉赞归面布,藏语意为柏树山上最凶暴的红脸厉神,相传他是卡瓦格博在最北边的一名卫士。藏文中“说”是指柏树,“拉”是指:山,赞归:凶暴的神,面布:红。这与山的自然地理特点极为吻合:此山基岩为紫色砂岩,故呈暗紫红色;此山气候复杂多变,夏天时有飞雪,垭口风速甚急;此山的高山灌木丛和冷杉林带生长有大量高山柏灌木和乔木。山峰南侧的说拉垭口,是连接云南德钦和西藏左贡、察隅的交通要道,是有文化蕴意和内涵的“茶马互市”的重要通道之一,也是藏民绕山朝拜太子雪山的“外转”路线所必经的最北垭口。每年的夏、秋季节,过往马帮、朝山者、农牧民络绎不绝。
扎拉雀尼,意为“十二战神”,相传是卡挖格博在东方的十二名卫士。由澜沧江西岸观看,可见从南到北并行排列着12座锯齿状的雪峰,峰峰壮丽,积雪终年不化。
(来不及给小白盖上前后镜头盖,呵呵,精彩一瞬而过!)
连载:《梦里的香格里拉》
12、《梦里的香格里拉》:金沙江第一湾月亮湾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