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童谣大系:如何读童谣

(2013-06-20 17:52:53)
标签:

少儿

校园

育儿

杂谈

分类: 最新消息

                                 童谣是什么

同学们会问:童谣是什么?我们说,童谣就是适合我们听赏念唱的歌谣。“谣”就是顺口念出和唱出的、不用乐器伴奏、有节奏、有音韵的话语。它是我们最早接触、最易接受的一种文学样式。

童谣生长在民间,主要流传方式是口耳相授、代代相传。对于同学们来说,童谣就是由听觉感知的语言艺术,是活在同学们口头的文学。

童谣的历史十分悠久,它几乎伴随着歌谣同时产生。早在两千多年以前,就有人对童谣进行收集和记录。《春秋左传》《国语》《战国策》等历史著作,都可以读到最早记载下来的童谣。到了明代,就出现了个人搜集整理的童谣《演小儿语》,到了清代又出现了《天籁集》《广天籁集》。到了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童谣又获得了巨大的发展,当时的《歌谣》周刊,就发表了不少童谣。这些优秀的传统童谣,至今还在我们中间流传。如《天上星啦斗》:

天上星啦斗,

地上鸡啦狗;

园里葱啦韭,

河里鱼啦藕。

这首童谣,在东拉西扯的吟唱中,展现了天地万物的生机与活力,也让同学们体会汉语语言的天机与神妙。这样的童谣,不仅让我们过耳不忘,牢记在心。即使大人也非常喜欢。

新中国成立后,出现了一批童谣作家。他们创作的童谣称之为新童谣。如樊家信的《孙悟空打妖怪》:

唐僧骑马咚那个咚,

后面跟着个孙悟空。

孙悟空,跑得快,

后面跟着个猪八戒。

猪八戒,鼻子长,

后面跟着个沙和尚。

沙和尚,挑着箩,

后面来了老妖婆。

老妖婆,真正坏,

骗过唐僧和八戒。

唐僧八戒真糊涂。

是人是妖分不出。

分不出,上了当,

多亏孙悟空眼睛亮。

眼睛亮,冒金光,

高高举起金箍棒。

金箍棒,有力量。

妖魔鬼怪消灭光。

这是一首连锁儿歌。生动、形象地概括了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的故事。形式讲究、音韵自然,环环相扣,是大人、孩子都喜欢的优秀作品。

 

我们为什么要读童谣

同学们,我们为什么要读童谣呢?我以为,童谣有三个方面的作用。一是陶冶性情。我们来看谢采筏的《水仙》:

水仙娃,

顶呱呱。

大冷天,

光脚丫。

喝清水,

开白花。

这首童谣以浅显的语言,琅琅上口的韵律,形象、生动地描述水仙花这一事物,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和感知外部世界。我们再来看刘饶民的《春雨》:

滴嗒,嘀嗒,

下小雨啦……

 

种子说:

“下吧,下吧,

我要发芽。”

 

梨树说:

“下吧,下吧,

我要开花。”

 

麦苗说:

“下吧,下吧,

我要长大。”

 

小朋友说:

“下吧,下吧,

我要种瓜。”

 

滴嗒,嘀嗒,

下小雨啦……

这首童谣和谐悦耳、轻松明快,真的像无声的春雨,滋润着我们的心灵。使我们受到美的陶冶,获得心灵上的满足。二是开启心智。由于同学们年龄小,同学们感知事物,往往只从表象入手。同学们喜欢形象、直观的事物,厌烦枯燥的说教。童谣以它生动、活泼的形式,浸润我们的心灵,帮助我们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己,拓宽视野,增长知识,促进我们的思维和想象力的发展。我们来看王宜振的童谣《小贝壳》:

海边小贝壳,

请你告诉我——

“你的年纪不算大,

为啥皱纹多又多?”

 

贝壳笑呵呵,

悄悄对我说——

“那是条条录音带,

录下大海一支歌。”

这是一首很有影响的童谣。作者把贝壳身上的纹路喻为录音带,继而录下大海一支歌,来启迪我们的心智,开发我们的想象力。三是训练语言。我们经常读童谣,可以矫正发音、丰富语汇,有效地促进语言的发展。我们来看黄庆云的童谣《摇篮》:

蓝天是摇篮,

摇着星宝宝,

白云轻轻飘,

星宝宝睡着了。

 

大海是摇篮,

摇着鱼宝宝,

浪花轻轻翻,

鱼宝宝睡着了。

 

花园是摇篮,

摇着花宝宝,

风儿轻轻吹,

花宝宝睡着了。

 

妈妈的手是摇篮,

摇着小宝宝,

歌儿轻轻唱,

宝宝睡着了。

这是一首摇篮曲,又称催眠曲。作者运用比喻、拟人的手法,形象地为我们展示了“蓝天、大海、花园、妈妈的手”四幅温馨、优美的图画。意境深邃而静谧。伴随着母亲和谐深情地咏唱,同学们会在咏唱中学习语言,在心田播下至真、至善、至美的种子。

 

童谣的主要特点

童谣浅显易懂、琅琅上口,充满纯真的感情和丰富美妙的想象。童谣展现了我们眼中的现实世界和心中的幻想世界,处处跳动着水晶般剔透的童心,闪烁着天真活泼的稚拙美。它是诗海中色彩斑斓的贝壳,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我们说,童谣具有如下特点:

一、篇幅短小,内容单纯。童谣靠口耳相传,因而更便于我们念唱和记忆。童谣比起儿童文学的其它形式,篇幅更短小、内容更单纯,它往往只描述一种事物或现象,表达一个意思或事理。如林颂英的《石榴》:

石榴婆婆,

宝宝最多,

一个一个,

满屋子坐,

哎哟,哎哟,

小屋挤破。

这首童谣,以拟人手法写出了石榴的特征。把石榴籽比做老婆婆的许多小宝宝,把石榴籽撑破石榴皮比做小宝宝多得撑破小屋,十分贴近我们生活,使我们感到亲切。

二、语言浅显,明白易懂。童谣是一种听觉艺术,语言一定要浅显、易懂。它常常通过比喻、拟人、夸张的手段,对人、事、景物进行具体描写,突出它们的形态,色彩和声音。我们来看许浪的童谣《夏天在哪里》:

夏天在头上,

头上戴草帽。

 

夏天在街上,

街上卖冰糕。

 

夏天在床上,

床上睡午觉。

 

夏天在河里,

河里去洗澡。

夏天是个抽象的事物,怎样把这一抽象的事物告诉同学们,作者用了极其浅显的语言,使我们一听就懂。可见作者用笔之巧,手法之妙。

三、节奏鲜明、音韵和谐。节奏是童谣的灵魂,没有节奏就无所谓童谣。节奏是由句子的停顿来决定的。在童谣中,有规律地出现一定数量的音节,形成一定数量的节拍,念唱中,诗句出现短暂的停顿,这就形成了节奏。一般说来,三字句为两拍,五字句为三拍,七字句为四拍,我们来看陶行知的《人有两件宝》:

人有两件宝,

双手和大脑。

双手会做工,

大脑会思考。

用手不用脑,

事情做不好。

用脑不用手,

啥也办不到。

用手又用脑,

才能有创造。

一切创造靠劳动,

劳动要用手和脑。

这首童谣节奏鲜明,音韵流畅而又不失单纯,简洁工整又错落有致,好似珠落玉盘,清亮悦耳,吸引我们徜徉在童谣的天国而流连忘返。

四、想象丰富,活泼有趣。同学们伴随着智力的发展,想象力不断丰富。适合我们的童谣,要有很强的想象力,要有浓烈的趣味性。我们来看薛卫民的《云朵养水滴》:

云呀云,

我问你,

你为什么不下雨?

云朵说:

别着急,

我在天上养水滴,

等到水滴养大了,

劈里啪啦就下了。

这首童谣,妙就妙在天真的想象。作者想象云彩在养水滴,天没下雨,是云彩把水滴没养大,待水滴养大了,天就要下雨了。这种想象,伴随着浓浓的童稚趣味,会给我们一生留下难忘的印象。

 

童谣的句式和形式

“句式”,是指每行诗的字数,从一字到十余字的都有。但常见的是两字、三字、四字、五字和七字句。“形式”,是指两行以上的诗组合在一起的排列方式。常见的有:

两字式,每行两个字。我们来看胡木仁的童谣《娃娃长大了》:

裤子,

短了;

鞋子,

小了;

妈妈,

笑了;

娃娃,

长了。

三字式,每行三个字。我们来看刘育贤的童谣《过山车》:

上天了,

入地了,

腾云了,

驾雾了。

过山车,

下山了,

我变成,

流星了。

四字式,每行四个字。我们来看徐鲁的童谣《蟋蟀小谣曲》:

秋风起了,

天气凉了,

蟋蟀蟋蟀,

跳过墙了。

树叶落了,

菊花黄了,

蟋蟀蟋蟀,

该进房了。

窗户关了,

露水凉了,

蟋蟀蟋蟀。

想上床了。

五字式,每行五个字。我们来看彭万洲的童谣《大蒜》:

蒜瓣团团坐,

一块来听课。

从秋坐到夏,

腰弯背也驼。

七字式,每行七个字。我们来看蒲华清的童谣《夏夜》:

天上有群小姑娘,

手捧白云擦天窗。

擦出满天亮星星,

擦出一个弯月亮。

除二、三、四、五、七字式外,还有多字式,此处不再讲述。

 

童谣的分类

根据童谣所描写的不同内容,童谣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一、知识童谣。何谓知识童谣呢?就是介绍知识的童谣。它包括天文、地理、动物、植物等等。我们来看金波的童谣《野牵牛》:

野牵牛,爬高楼,

高楼高,爬树梢;

树梢长,爬东墙,

东墙滑,爬篱笆;

篱笆细,不敢爬,

躺在地上吹喇叭;

嘀哒滴滴哒!

嘀哒滴滴哒!

这首童谣,运用连锁调的形式,生动有趣地介绍了野牵牛的习性和特征。不愧为一首好的知识童谣。

二、生活童谣。何谓生活童谣呢?就是描写同学们生活的童谣。我们来看王宜振的童谣《大脚和小脚》:

大脚大,

小脚小。

大脚是爸爸,

小脚是宝宝。

 

大脚小脚都走路,

大脚声音大,

小脚声音小。

 

小脚为啥声音小,

爸爸想想就知道——

楼下阿姨上夜班,

白天要睡觉。

 

小脚大,

小脚小,

大脚小脚都走路,

大脚小脚静悄悄……

这首童谣,写了两双脚。为了不影响楼下阿姨睡觉,童谣描画了两双脚都静悄悄的画面。童谣取材角度新颖,写得妙趣横生。不愧为生活童谣中的精品。

三、季节童谣。何谓季节童谣呢?就是描写四季变化的童谣。我们来看杜虹的童谣《夏天》:

河里游着虾,

岸上开着花,

塘里跳着蛙,

田边结着瓜。

大雨哗哗哗,

乐坏虾和蛙,

洗净花和瓜。

这首童谣,只有七行,却像七根手指,紧紧地抓住了夏天的特点,把夏天写得栩栩如生。整首童谣无一个“夏”字,但夏季的意味却十分鲜明。

四、趣味童谣。童谣离不开趣味,趣味是童谣的酵母。我们来看金波的童谣《大老哥打猎》:

大老哥,大老哥,

大话一吹一大车:

“我打猎,枪法准,

一枪撂一个!”

 

大老哥,大老哥,

哼哧哼哧上山坡;

上山坡,去打猎,

子弹带得多。

 

老哥模样真威武,

钻进树林打老虎;

老虎张嘴牙齿长,

吓得老哥去打狼;

狼一哼,打狗熊,

熊一叫,打山猫;

山猫睡觉打呼噜,

吓得老哥打松鼠;

松鼠跳,树叶掉,

老哥抱头往家跑……

 

大老哥,

真好笑,

去打猎,

连根兔毛也没捞到!

这首童谣,充满风趣和幽默,不但同学们喜欢,连大人也爱不释手。不愧为幽默的童谣的经典之作。

我们再来看张继楼的《东家西家蒸馍馍》:

东家

猫上灶,狗烧火,

鸭子担水下了河,

白鹅帮它抬回来,

欢欢喜喜蒸馍馍。

馍馍香,馍馍甜,

大家吃了笑呵呵。

 

西家

鸡又飞,狗又跳,

翻了蒸笼打了瓢。

鸭子走来踩两脚,

猫儿跑来抓一爪,

吓得馍馍满地滚,

肚子饿得咕咕叫。

这首童谣,描写两家蒸馍馍的情景:东家齐心协力,互相帮助,吃得很开心;西家互不团结,相互猜忌推诿,结果都饿了肚子。童谣以一家喜一家悲的描写,造成强烈对比,真不愧是一首寓教于乐、趣味盎然的童谣佳作。

五、谜语童谣。谜语童谣语言优美,不仅从中可以学习语言,而且也能启迪我们的智力。我们来看下面的谜语:

紫色树,刺儿扎,

紫色树上开紫花。

开了紫花结紫果,

紫果熟了盛芝麻。

这则谜语紧紧扣住“茄子”的秧、花、果实都是紫色的特点,用明快、生动、富有韵律的语言,从多方面对谜底进行了描绘,欲隐而显,恰到好处。

六、数数童谣。就是教我们数数。我们来看传统童谣《十二月花》:

正月腊梅香又香,

二月兰花盆里装。

三月桃花红千里,

四月蔷薇靠短墙。

五月石榴红似火,

六月荷花满池塘。

七月栀花头上戴,

八月丹桂满枝香。

九月菊花初开放,

十月芙蓉正上妆。

十一月水仙案上供,

十二月腊梅雪里香。

数与花结合起来,使我们感到可感,产生浓厚的趣味。数数童谣,可以启迪我们的思维,增强我们的智力。

七、绕口童谣。又叫“拗口令”或“绕口令”。也可看作趣味童谣。我们来看看《小小和巧巧》:

有个宝宝叫小小,

小小的姐姐叫巧巧。

巧巧和小小,

同去看姥姥。

姥姥见了哈哈笑,

一手挽巧巧,

一手挽小小。

巧巧和小小,

都是好宝宝。

这首童谣,使我们在巧妙的语言游戏中,训练口齿清楚,吐字辨音正确,提高语言能力。

八、连锁童谣。连锁调也称连珠体、连句或衔尾式。它用顶真的手法,将上句末尾的词语,作为下句的起头,随韵接合,环环相扣,一气呵成。我们来看传统童谣《盖花楼》:

盖!盖!盖花楼。

花楼低,碰着鸡。

鸡下蛋,碰着雁。

雁叼米,

碰着小孩就是你。

传统童谣中的连锁调,歌词往往不完整,没有明确的意思,但句式简短,连用谐音,节奏鲜明,韵律感强,我们易诵易记,十分爱唱。

九、问答童谣。通过一问一答的形式,使孩子们获得知识。我们来看高洪波的童谣《什么歌》。

什么白?

牛奶白,

牛奶不如云彩白。

什么红?

草莓红,

草莓不如太阳红。

什么轻?

小鸟轻,

小鸟不如风儿轻。

这首童谣,使我们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也获得美的陶冶。

十、游戏童谣。游戏童谣是我们喜欢的一种童谣。这种童谣边游戏边唱,很受同学们喜欢。我们来看羡泉生的游戏童谣《笑话笑》:

笑话笑,笑话笑,

笑话戴着破草帽。

笑话喜,笑话喜,

笑话戴着破笊篱。

笑话好,笑话好,

笑话穿着破棉袄。

笑话多,笑话多,

笑话说得大家乐。

这首童谣,同学们连唱边表演,逗得大家笑声连天,给大家带来快乐。

学会阅读新童谣,它不仅可以使我们从童谣中验证自己的经验和记忆,获得新的感知和认识,得到心理的满足和精神的快慰,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美的熏染,受到情感、品格的陶冶,从而使孩子们身心和谐发展。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