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评论:科学与文学的完美结合

(2013-06-18 17:45:12)
标签:

少儿

文化

校园

杂谈

育儿

分类: 我与友人

                                            ——评苏梅的低幼知识童话

                                                                              王宜振

不少评论家把苏梅定位为一位低幼童话作家,我觉得还不够具体。准确地说,她应该是一位低幼知识童话作家。

纵观她创作的600余篇低幼童话作品,绝大多数都蕴含着丰富的知识。即使她的那些被认为文学性很强的童话,也或多或少地蕴含着一定的知识。她的作品,既姓科、又姓文,是科学和文学的完美结合。

我不知道,有着良好文学素养的苏梅,为什么选择了这样一个清寂的领域?在校园小说、青春小说、幻想小说火爆的今天,她本可以凭借自己的文学素质,在这些领域大展身手。然而她没有。她选择了低幼儿童这个特殊受众,她的写作填补了低幼知识童话原创空间的大面积空缺,承担起启迪儿童心智,开启儿童一生阅读行为的这样一个特殊使命。我不能不为苏梅的勇气和胆识所钦佩。

著名科幻作家郑文光曾经说过:“一般认为,科学文艺读物是科学和文学的结合,这是不错的。然而,怎么样的结合?是科学其内容、文艺其形式吗?这样把形式和内容割裂开来,也是不可取的。应当说,科学文艺读物既是科学读物,又是文艺读物,是一个科学和文艺的辩证统一体。”郑文光先生的这一论断,体现了一种正确的科学文艺观。苏梅深谙这一点,在她的低幼知识童话创作中,文学不再是仅仅作为一种“手段”,来表达“科学内容”的,而是如同“科学”一样,同样具有主体性,具有统摄全篇的艺术整合作用。在她的作品中,幼想性、新奇性、形象性、知识性相互融合,展现了匠心独具的美学风貌。她的《一棵树上的两只鸟》,是一篇文学性很强的具有经典意识的低幼知识童话,她告诉她的读者,红鸟和蓝鸟对自己的生存环境有着很强的依赖性和适应性,改变它们的生存环境,会带来难以意想的副作用。这使我们想到滥砍滥伐,围海造田等一系列违反自然规律的行为,它必然会使人类受到应有的惩罚。一篇几百字的、小小的低幼知识童话,却揭示了一个发人深醒的大道理,也许这个大道理儿童并不能马上理解,它需要儿童长大以后去慢慢领悟的。这样的作品,其内涵的深刻性,不仅仅是对孩子,也是对成人知识素养的一种挑战,可谓是一种“挑战性”的阅读。《红红的柿子树》,也是一篇寓意深刻的低幼知识童话。小猪阿罗没有朋友,想做一个木头人,做他的朋友。要做一个木头人,先要栽树。阿罗栽了一棵柿子树,柿子树长大了,结了许多柿子,引来了许多朋友。阿罗再也不用把树伐掉,做木头人了。这篇童话,看似是一篇文学童话,表现了阿罗同纺织娘、蟋蟀、小鸟、小老鼠、刺猬、小猫、小狗、兔子等小动物之间的友谊,实则又是一篇知识童话,它告诉孩子,所有的生物都有一个共同的家园,只有和谐相处,才能生活得更加美好。苏梅的童话,看似简单,实则却能启迪孩子产生更多的联想和思考,从思考中发现寓意深刻的人生内涵。她常常告诉我们的,不是她的作品表现了什么,而是在她的作品中隐藏着什么,这就需要孩子去思考、去发现,在思考和发现中常常会给带他们意外的惊喜。

在科学文艺创作中,曾一直存在着科学文艺到底是姓“科学”还是姓“文学”的观念之争。苏梅的创作实践,再一次告诉人们:科学文艺归根结底,还是姓“文学”。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仅仅告诉孩子们科学知识,这是科学小品的事。而文学的魅力,在于讲述扣人心弦的故事和塑造别具一格的人物形象。至于科学知识,那是为讲述故事和塑造人物服务的。苏梅的《再见了,大头蟋蟀》,讲述了一只大头蟋蟀和小紫花的动人故事,大头蟋蟀为了保护小紫花,不惜和霸王蟋蟀打了一架,直到霸王蟋蟀和大头蟋蟀都受了重伤。小紫花为了表达对大头蟋蟀的情谊,恳求老鼠先生把自己从花茎上咬下来,包在香喷喷的手绢里,送到大头蟋蟀的洞口,让大头蟋蟀醒来时,最先闻到花香……这个小故事,始终以“情”感人,以“情”动人,写出了人物内心的真诚与善良,闪耀着人性美的独特光辉。同时,作品又体现了人性与物性的完美统一,使其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魅力。

读苏梅的童话,常常会赞叹她的作品传达出的一种久违的纯真之美,钦佩她深谙儿童的心理特质,对微妙的童心世界有着天然的、准确的把握。追其根源,是她长期生活在孩子中间,对孩子的世界十分熟悉。她做了十三年的幼儿园老师,又创办作文培训班,投身阅读推广,她有着丰厚的生活积累,这好比一座富矿,使她始终采掘不尽,这也是近多年她的创作呈现井喷的艺术源泉。我相信,年轻有为的苏梅,一定会不断探索、不断创新,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献给热爱她作品的孩子们,并在他们中间产生持久的影响和魅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