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诗痴王宜振
诗痴王宜振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43,991
  • 关注人气:6,614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书评:她在用生命写诗(读《黑女的诗》)

(2012-09-04 09:36:14)
标签:

少儿

育儿

校园

分类: 最新消息

她在用生命写诗

                            ——读《黑女的诗》

                                                 王宜振

读黑女的诗,随时都有一种吃惊的感觉:有惊讶,有惊奇,有惊叹,有惊喜。这不仅是她对世界和人生精警独到的感悟与把握,更是她那意象熔铸和自成一格的表达方式,使我为之感动, 心情常常难以自抑。

读黑女的诗,你会发现她对人类心灵世界的探索。在今天,人们对于自己外部世界的研究已经取得长足的发展,而对自己内部世界的研究却相当滞后。这种滞后,严重地束缚了文学的发展,尤其束缚了作为心灵体验的诗歌艺术的发展。作为一个有志于诗歌艺术的人,有必要在人类心灵世界里去探索、去发现。黑女就是这样一个心灵世界的跋涉者和探索者。她常常以心观物,把现实心灵化;她又常常化心为物,把心灵现实化;她还常常以心观心,把心灵心灵化;她就是这样去发现心灵的奥妙,披露心灵的精微。她常常有探索的困惑,但更多的是发现的惊喜。她始终孜孜不倦地去探索人类心灵世界的真境,这真境正是她所追求的澄明之境。正是这种追求,才使她的诗获得了恒久的艺术生命。

大凡优秀的诗人,无论是中国的和外国的,无不重视对意象的选择和使用。一个有才华的诗人,都是充溢着灵感的诗人。灵感是诗人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邂逅,是诗人消除心物冲突后的心灵升华;灵感使诗人由动入静,由散而聚。由动入静,便使诗人进入内视世界,进入第六感觉和审美静观;由散而聚就是诗人的体验向某一焦点奔跑、集中、融合。一个诗人,无论获得多么新鲜的灵感,都不能成其为诗,只有对灵感进行一番审视,进行立象,才能进入诗歌创作。黑女深谙这一点,她的意象具有很强的原创性。读她的诗,你仿佛在一条路上行走,每走一段路,就会亮起一盏灯。这灯,正是黑女一个个新鲜的意象点亮的。许多路灯连接起来。就会把你的整个旅途照亮。黑女的诗,是一个又一个新鲜意象的组合,也是一个又一个闪光点的组合。正是这个闪光点,使她的整个诗闪闪发亮。她的诗,有的是描述性意象,这种意象来自诗人的感官,更接近客观世界的实象。可以说是镜中形。我们来看她的《父亲》:

他去世很久,人们还常常说起:/他不带课本,讲完课说,请大家将书翻到/第某某页,看第某某行/他悲伤时到山里同事家饮泪/他骄傲地对人说:我的书法……/他在篮球场上个头最高,投篮时太喝一声:中!/他认真地在《辞海》上按下自己的印章/他对随行的人说:大家给这个穷孩子些钱∥

黑女对《父亲》的描写,并没有描述他的一生,而是选取了他一生中的一些片断。所用的意象都是实象,诗人只须把这些意象串接起来,就是一串闪光的珍珠。我们再看诗人的另一首诗《黑马》:

酒席中,当我斜眼看向外面/一匹黑马站在暮色里∥

你几乎看不见它的存在/“这样很好”,它在那里自言自语∥

连目光都是黑色的/似乎能揭开白色的井盖/或者做那些朴素事物的铺垫∥

无边的黑暗/正配得上孤独而发亮的灵魂∥

当我起身向它走去/它没了踪迹——/连速度都是黑色的/连来去的讯息都是/黑色的//

诗中的黑马,无疑是虚拟性意象。这种意象并不是诗人实际的感官印象,而是昔日感官意象的沉淀、复苏与组合。它是灯下影。黑马似乎代表了一种美好的事物,诗人显然对这种美好事物的消失感到留连和不舍。我们再来看《女巫的夜晚》:

当女巫们说到星空/星星便叮当落入他们的空碗/吃星星如冰块,能驱散预言的热云/她们有的玩线团,咯咯地笑着/有的在翻扑克牌,嘴角挑着/先知般的嘲讽/有的虽然占卜,但不再说:真的/在她们的游戏中,世界像个孩子/远了,离那个在荷塘边看荷的日子/远了∥

这首诗的意象,十分新奇,读之令人眼睛为之一亮,心灵为之一震。它采用了描述性意象和虚拟性意象两种意象的交错立象,以此产生巨大的张力和魅力。虚实相交,天人合一,正体现了中国传统诗歌的一大特色,也是诗人深入对象深入自己的艺术结晶。

黑女的诗,往往具有很强的超现实性。这就要求诗人要处理好虚和实的关系。古人强调超以象外,得以圜中。诗的艺术效果就在于抽象与具象的适当搭配,恰到好处地处理虚和实的关系,是一个诗人的功力。诗太实了不行,太实了就成了散文,庸俗而无趣;太虚了又不行,太虚了显得虚无飘渺,流于晦涩。好诗是在这两者之间恰到好处的平衡。把握好虚和实的关系,也是一个诗人成熟的标志。

诗人的自我能不能得到表现,关键在于诗人能不能找到自己独特的感受。一个诗人只写别人的感受,自然也就失去了自我。感受是什么?感受是感觉和情感。我们说,情感不是孤立的,情感是艺术的核心。既为核心,核心以上和以下又是什么呢?核心以上是人的最为表面的感觉和感知,核心以下是智性,或者称之为理性。这就形成了这样一个结构:表层是感觉,中层是感情,深层活跃着智性。华兹华斯特别强调诗人要有五种能力:一是观察描绘能力;二是我们所讲的感受性;三是沉思,通过沉思去把握意象;四是想象;五是虚构。华兹华斯所讲的观察、感受、沉思,就是我们所说的感觉、感情和智性。一个优秀的诗人,无一不追求诗歌的智性层次。黑女也不例外,她始终把追求诗歌的智性、追求诗歌内涵的深邃性作为自己的主要目标。她的诗,多数以情感为基础,进而沉入到情感的底层,这便有了浓厚的智性成分。我们来看组诗《四扇屏》中的一首《仕女图》:

中午,他们湿漉漉地爬上岸/躲避审视的水纹/身体里藏有二十个告别∥

词语奔跑而句子停顿/火熄灭,岩石燃烧/刻刀离去,这一天,他们不知道是永诀/清早的光线叫卖一种谶语∥

纺锤般的女人,半跪在坐席上/没有谁比她更安宁∥

他蜕掉一些鳞片,她看着鳃变成悲哀的嘴唇/眼眶里长出草蘑∥

她的嘴唇,男人曾经从哪里吮吸/另一个世界的言语∥

词语像藤那样纠缠,慢/节奏的叶片,旋律的花朵,慢/透明而又暗影幢幢,慢∥

这首《仕女图》表现了爱在一切活动中最有意义也最困难,诗人在诗中用了躲避、藏、熄灭、燃烧、蜕掉、吮吸、纠缠等一系列动词,表现了两性之间带有宿命性的隔阂。在这首诗中,我们不难发现黑女纤细的感知力,正是这种感知,使她找到了这种深度,找到了这种感觉、感情,并让它深入到智性的层次。这就使诗上升到一个理性的高度,使读者获得空前的愉悦。

黑女有的诗,从感觉直达理念。如她的《软或柔软》:

路程和时间硬/到达是软的,鬓边的白发、生活的味道/是硬的/你为它们所做的辩证软∥

手指硬,窗玻璃更硬/画上去的那颗心软/阳光下开始淌水∥

田野是硬的,而收成软/雷阵雨硬,而雨点软/一生是硬的,从内部触摸它的人/正在变软∥

再远一些,远处是硬的/而回来软,语言是硬的/而表达使这一切变得柔软∥

这首诗,写了软和硬一对辩证关系,机智地表现了一种相对主义思想,表现诗人对生活的一种冷峻的思考和人生的哲理。

审智和审美相比,更富有才智的挑战性,更需要超越和颠覆现成话语的才能。一个优秀的诗人,不仅要具有想象、感觉、感情、智性的丰富,还需要想象对感觉、感情的驾驭能力,这种驾驭能力表现在把奇异而丰富的感情、感觉,用一种主导的激情和主导的意象统一起来。只有这种统一,才能创作出优秀的诗歌作品来。

一个优秀的诗人,无疑会十分重视诗歌传统的继承。黑女深谙这一点,她十分重视用阅读丰富自己。她把阅读和学习比喻成如同攀一架悬梯。她说“当我从书店里带回几本新书,会涌起一种近乎甜蜜的感觉。它们又会带给我怎样的新奇和思索,观念和断想;又会在我的灵魂中布下怎样的光明,同时又催生出什么样的阴影,作为迎接下一个光明的前奏;它们会使我沉浸在多久的愉快中,而最后又变成被吸干了汁液的树叶放在书架上;它们会使我的微笑和眼神产生怎样微妙的变化,使一颗谦卑的头颅因丰富而低垂?”她大量阅读外国的诗歌,而绝不限于某一个诗人或某一个国别,她贪婪地吮吸着传统的乳汁,并将世界之财富融汇到自己民族文化的大河中去。她深谙继承的关键在于创新,没有创新也就没有继承。她不断地开拓自己作品中的原创力,让每个词语、每个意象里,熔铸着自己生命的细胞。她总是这样说,一棵树即使活一千年,总有枯死的一天。如果我们采下它的种子,把它们种在泥土中,就会长出一棵新的树,这棵树与前一棵树不再是同一个生命,而是一个新的独立的生命体。如此新陈代谢,才使宇宙中的万物生生不息,诗歌的传承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她所理解的心目中的诗歌既是现代的、又是中国化了的,而要做到这一点,根本问题是创新。创新才是黑女最终目标和最本质的追求。

她的诗不太讲究押韵,不大讲究外在的节奏,但却讲究内在的节奏,讲究语音和情绪呈现的规律的起伏变化。他主张诗的韵律不在字的抑扬顿挫上,而在诗的情绪的抑扬顿挫上,即在诗的程度上。我们来看黑女的《当我老时》:

当我老时住在山间的草屋里/牵着你疲倦的马儿/来饮水吧∥

你讲的故事说过的话被回忆抽紧/路上散步的野雉目光温润/到它的眼睛里居住吧∥

生活的理解力不断加强/灰尘扮做玫瑰/带来那捆缚你一生的轭具∥

这首诗,没在外在节奏,只有内部节奏。内部节奏强调情绪的焦点,情绪的精思。 这流动于诗行的诗情与诗性,展现了诗人对人生和人性的追求和理想。

说她用生命写诗,是说她把自己的生命作为一个小小的砂轮,把自己的每一首诗打磨得闪闪发亮。而她的这些诗,这些闪光的诗,又会成为新的砂轮,去打磨我们这个民族的精神世界。

                                     写于2012828日于西安南郊小南门外团省委家属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