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鑲插効 |
分类: 开心作文大讲堂 |
写作文要学会叙述(下)
叙述要生动
我们说,叙述要做到真实、清楚,这是最基本的要求。可是,我们写作的目的,不仅仅是传递信息,更重要的是传递感情,以感染读者。如果从传递感情的角度来说,仅仅把事情表述得真实、清楚,就远远不够了!这就是说,我们的叙述还要有一种艺术魅力,以吸引读者,征服读者,适应读者的审美需求。叙述除了完整、清楚之外,还要生动。那么,又怎样才能做到叙述生动呢?我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自然巧妙的断续。我们在叙述时,为了达到某种艺术效果,需要将叙述的线索暂时中断一下,插入一些其他内容,然后再将中断的线索接续上。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叙述的断续。这种方法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一断一续。何为一断一续呢?一断一续就是叙述线索被中断一次,又被接上一次。这种中断,往往相对较长,插入的内容也相对丰富,可以是一个人、一件事或一段抒情、一段景物描写。我们不妨看看傅汾的《登双峰山记》:
这时,柱子给我们讲起了双峰山的故事。很久以前,这里并没有山。有一年,发生了旱灾,一连几个月不下雨,大地干裂了,人们无法生存。当时这里住着两兄弟,为了拯救大家,就在家门前挖井。他俩不停地挖了一百天,挖成了一个百丈深的井。泉水终于找到了!水欢畅地流向大地,万物复苏,人们得救,而那两兄弟却变成了两座山峰,永远守卫在泉边。
这是一篇游记。作者和柱子在游山的过程中,突然中断游山的叙述,插入了一段民间传说。这段传说,不仅突出了“爱山”的主题,也使文章的内容得到升华。有时,为了叙述的需要,还需要两次中断或多次中断,这样更能使故事情节曲折多变,虚实相映,摇曳多姿,避免了叙述的沉闷,增强了抒情色彩。二是时断时续。我们说,一断一续,往往造成较大顿挫,好比河流遇到巨崖,冲决而下,形成瀑布;而时断时续则使前进中的情节波澜不断,好似一条溪流遭遇九曲十八弯,即一直向前,又浪花飞漩。历史小说《水浒传》第九回,描写林冲棒打洪教头,就采用了时断时续的写法。这种表现手法,极大地调动了读者的欣赏兴趣,对林冲、洪教头和柴进三个人物的性格,作为充分的展示。我们说,作品应该有断有续,当断则断,当续则续,断续咸宜。只有这样,才能曲尽作品变化,开辟出作品新境界。
(二)设置勾魂摄魄的悬念。在叙述过程中,为了避免叙述呆板、平直,常常需要设置悬念。那么,同学们会问:什么叫做悬念呢?我们说,悬念就是人们在阅读作品中,对作品中人物和事件发展的关切。这种关切的心情,常常会吸引读者进入情景,更好地体验、理解事件和人物。好的悬念,常常使读者提心吊胆,收到勾魂摄魄的效果。悬念,大致又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总悬念,就是在作品一开头,就设置下笼罩全篇的悬念;二是分悬念,就是给书中部分章节或某个具体事件设置的悬念。不论总悬念或分悬念,一般都是一个悬念悬一次,一次解掉。也有一个悬念连“悬”两次,一次解开的,也有一个悬念,两次才解开的。我们来看看世界悬念大师希区柯克的小说《借刀杀人》:
十五分钟以前,在距离BC镇四英里的地方,他劫持了我。大雨已经持续了三天,路面非常糟糕,有一段三百码的路段,积水达二三英尺深,我不得不放慢车速,缓缓通过。就在这时,卡车乘客座位那边的门猛地被拉开,这孩子跳上车,右手握着猎刀,喝令我不许声张,继续开车。
我别无选择,只能继续以40公里的时速慢慢穿梭那段积水区,我在心里揣摩,这孩子为什么要劫持我和卡车呢?他犯了什么罪?他是从哪里逃来的?他眼中的眼神很古怪,我可不想惹他用猎刀捅我。
现在,我把卡车停在离警车十码的地方,右边有一小片空地,你可以在检查完后倒车,但是,一个穿黑雨衣的警察正站在那里,双手插在衣兜里,我认为他手里正端着枪,不禁紧张得呼吸都困难了。
被誉为悬念之父的希区柯克的作品,悬念丛生。首先,小说设置了一个总悬念:谁在借刀杀人?借的谁的刀?杀的又是什么人?在总悬念下又设置了许多分悬念:半路上劫车的这个孩子又是谁?他为什么要劫车?他犯了什么罪?他是从哪里逃来的?另外,警察为什么设路卡?他们又要抓怎样一个罪犯?悬念一个接一个,使读者的心潮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始终处于揪心的想象之中,造成了极其强烈的艺术效果。小说最后,出现了出其不意的结局。原来警察要抓的盗窃犯正是叙事的第一人称“我”,我为了保全自己,竟借警察之“刀”,杀死了劫车的那个孩子。而那个孩子又是谁?他为什么劫车?他又犯了什么罪?却始终未作交代,留待读者去想象、去思考。我们说,巧妙地设置悬念,可以刺激读者的胃口,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还可以使读者获得美感;诱发读者“再创造”,加强读者的体验、理解和评价等阅读欣赏活动。金圣叹曾说:“不险则不快,险极则快极也。”可见,悬念可以使记叙类文章大展身手,有着广阔的用武之地。
(三)制造跌宕起伏的波澜。我们说,生活总不是一帆风顺的,总是循着曲折的道路向前发展的。事物中间的矛盾冲突,总是经过多次反复、你消我长、此起彼伏的较量,才能前进。这就是曲折。生活本是就是九曲十八弯,就是沟沟坎坎,那么,作为反映生活的文学作品,必然是波澜起伏,曲折有致。从文学欣赏的角度来看,文学作品是给人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当然是以曲折为好。脂硕斋在评《红楼梦》中说:“惯于擅起波澜,又惯于故为曲折,最是行文秘诀。”这就像我们去旅游,去游玩,我们一定不会喜欢走大路、走直路,而是曲径通幽,越奇险越好。只有这样,才能领略大自然千姿百态之美,才能获得心灵的愉悦和享受。那么,曲折为文又有哪些方法呢?我们说,曲折为文的方法很多,它可以是情节的曲折,又可以是人物内心情感的跌宕;既可以大起大落,悲喜交加;也可以叠单使复,尺水兴波;既可以纵向起伏,也可以横向荡开;总之,曲折为文方法不拘,只要有益于表达,有益于审美即可。我们来看《水浒传》中武松打虎一节:
……那一阵风过处,只听见乱树背后扑地一声响,跳出一只吊睛白额大虫来。武松见了,叫声:“呵呀!”从青石上翻将下来,便拿那条梢棒在手里,闪在青石边。那大虫又饥又渴,把两只爪在地下略按一按,和身往上一扑,从半空里撺将下来。武松被那一惊,酒都做冷汗出了。说时迟,那时快,武松见大虫扑来,只一闪,闪在大虫背后。那大虫背后看人最难,便把前爪搭在地下,把腰胯一掀,掀将起来。武松只一躲,躲在一边。大虫见掀他不着,吼一声,却似半天里起个霹雳,振得那山冈也动,把这铁棒也似的虎尾倒竖起来,只一剪。武松却又闪在一边。原来那大虫拿人,只是一扑、一掀、一剪,三般提不着时,气性先自没了一半。那大虫又剪不着,再吼了一声,一兜兜将回来。武松见那大虫复翻身回来,双手抡起梢棒,尽平生气力,只一棒,从半空劈将下来。只听得一声响,簌簌地将那树连枝带叶劈脸打将下来,定睛一看,一棒劈不着大虫,原来打急了,正打在枯树上,把那条梢棒折做两截,只拿得一半在手里。那大虫咆哮,性发起来,翻身又只一扑,扑将来。武松又只一跳,却退了十步远。那大虫恰好把两只前爪搭在武松面前。武松将半截棒丢在一边,两只手就势把大虫顶花皮揪住,一按按将下来。那大虫急要挣扎,早没了气力。被武松尽气力纳定,那里肯放半点儿松宽。武松把两只脚望大虫面门上、眼睛里只顾乱踢。那大虫咆哮起来,把身底下扒起两堆黄泥,做了一个土坑。武松把那大虫嘴直按下黄泥坑里去。那大虫吃武松奈何得没了些气力。武松把左手紧紧地揪住顶花皮,偷出右手来,提起铁锤般大小拳头,尽平生之力,只顾打。打到五七十拳,那大虫的眼里、口里、鼻子里、耳朵里都迸出鲜血来……
武松这段打虎的故事,叙述得曲折多变,惊心动魄,险象迭生,扣人心弦。金圣叹在评《水浒全传》中指出:“此篇节节生奇,篇篇追险。节节生奇,奇不尽不止;层层追险,险不绝必追……令人一头读,一头吓,不惟读亦读不及,虽吓亦吓不及也。”有时,作品的魅力并不在于奇险,更在于深层的奥妙。叙述的波澜也不仅仅只在于大起大落的情节,而常常体现在人物性格的变化或感情世界的涟漪。这样的曲折,往往会带给人更多的回味。这种内在的、深邃的波澜,才具有真正的动人的魅力。
(四)采用富有张力的对比。要使自己的叙述富有活力,对比无疑是一种好的方法。何为对比叙述呢?对比叙述就是把相互矛盾、相互对立的事情,或者一个人的相反相对的某些方面,分别加以叙述,构成强烈对比,有利于突出事物特征,调动读者欣赏兴趣,同样会收到发人深思、引人入胜的效果。我们来看吴敬梓《儒林外史》中对胡屠户的前后对比:
范进因没有盘费,走去同丈人商议,被胡屠户一口啐在脸上,骂了一个狗血喷头,道:“不要失了你的时了!你自己只觉得中了一个相公,就‘癞虾蟆想吃起天鹅肉’来!我听见人说,就是中相公时,也不是你的文章,还是中师看见你老,不过意,舍与你的。如今痴心就想中起老爷来!这些中老爷的都是天上的‘文曲星’!你不看见城里张府上那些老爷,都有万贯家私,一个个方面大耳。像你这尖嘴猴腮,也该撒抛尿自己照照!不三不四,就想天鹅屁吃!趁早收了这心,明年在我们行事里替你寻一个馆,每年寻几两银子,养活你那老不死的老娘和你老婆是正经!你问我借盘缠,我一天杀一个猪还赚不得钱把银子,都把与你去丢在水里,叫我一家老小嗑西北风!” 一顿夹七夹八,骂的范进摸门不着。
可是当范进中举以后,胡屠户好像换了一个人,我们不妨看看他又说了些什么:
邻居内一个道:“胡老爹方才这嘴巴打得亲切,少顷范老爷洗脸,还要洗下半盆猪油来!”又一个道:“老爹,你这手明日杀不得猪了。”胡屠户道:“我那里还杀猪!有我这贤婿,还怕后半世靠不着也怎的?我每常说,我的这个贤婿,才学又高,品貌又好,就是城里头那张府、周府这些老爷,也没有我女婿这样一个体面的相貌。你们不知道,得罪你们说,我小老这双眼睛,却是认得人的。想着先年,我小女在家里长到三十多岁,多少有钱的富户要和我结亲,我自己觉得女儿像有些福气的,毕竟要嫁与一个老爷,今日果然不错!”说罢,哈哈大笑。众人都笑起来,看着范进洗了脸……
这段对比叙述,极其幽默,富有戏剧性。作者将胡屠户的市侩嘴脸,做了痛快淋漓的揭露,同时,对于世态的炎凉进行了无情的鞭挞。人物的对比叙述,给读者带来新鲜的感觉,极大地调动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五)运用快慢流动的节奏。我们说,叙述有时如高山瀑布,一泻千里;有时则如低谷细流,潺潺涓涓。这种快慢结合的节奏,给人一种疏密相间、错落有致的感觉。那么,什么又是快速流动呢?顾名思义,快速流动就是事件发展节奏急促,进展迅速。它往往直陈其事多,从容描写少;概括交代多,具体过程少;叙述行为多,对话描写少;运用短句多,长句少。我们看看著名作家沙叶新的《尊严》:
黑人法官用木锤敲着桌子说:
“我要提醒原告,这里是庄严的法庭,请不要用这种戏剧性的表演来获取陪审团和听众的同情!”
曲小雪委屈极了,这怎么是表演?不,我的眼泪是从心上流淌出来的:流的不光是泪,也有血!
“法官先生,你错了!”曲小雪愤慨地说,“我不知道你有没有女儿,假如你也有个女儿,也和我一般大的年龄,也在异国他乡打工求学,也被人打伤了,打得也像我一样地惨不忍睹:髌软骨永久性挫伤,脊椎骨错位弯曲,严重脑振荡。只因为她是外国人,她的肤色和她所在国的人的肤色不一样,她就无处申冤,状告无门,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只有在漫长的四年之后,历经艰难,才有一个法庭愿意为她主持正义。你想想,那个时候,你的女儿会是什么样的心情?她四年的泪水能不倾盆而出吗?难道她连哭的权利都没有了吗?(曲小雪撩起衣袖和衣襟,露出手臂和背部的累累伤痕)请法官先生看一看,这是表演吗?”
留美女学生曲小雪在美国人家里打工,受到露易丝太太的虐待,又被作为银行家的儿子爱德华打成重伤。她为了捍卫正义和尊严,连续四年状告拥有巨大财富和势力、而且正在竞选市议员的美国银行家爱德华。这是她在法庭上的慷慨陈词。这段话用了快速流动的叙述手法,语句也多用短句,以适应慷慨激昂的情调的需要。
那么,何为缓慢流动呢?顾名思义,是指叙述事件发展和人物性格,整个过程是一种舒缓的节奏推进的。它叙述的内容往往不是激烈对抗的矛盾,而是矛盾激化前的推进或激化后的余波。它犹如山林中的山泉,给人一种清幽恬静之美。快速流动和缓慢流动,各有所长。但在作品中,常常二者交叉运用,使作品有快有慢,有张有弛,收到更为美妙的艺术效果。
叙述要详略分明
我们说,要使叙述生动有趣,还要重视一点:那就是详略得当的剪裁。我们写文章,不能事事详写,事事详写会造成繁琐;却也不能事事略写,事事略写又会苍白无力。只有详略得当,疏密相间,才能使文章主次分明,摇曳多姿。那么,又怎样才能做到恰到好处的剪裁呢?我觉得首先要替读者着想。读者认为重要的,期望深层了解的,就应该详写;反之,就应略写。我们说,详略剪裁光考虑读者还不够,还要考虑主题的需要。一旦主题明确之后,首先考虑的是如何围绕主题组织材料。那些与主题关系重大的需要详写,那些与主题无关的或关系不大的则需要略写。除此之外,还要考虑文体的特点。记叙为主,还是议论为主,抒情为主。如果记叙为主,就要详写人物事件,略写议论;议论为主,就要详写议论,略写人物、事件;抒情为主的散文,则应该详写情感,略写事物。
那么,又如何做到详写呢?我想,不外乎三点。一是具体展开事件过程;二是多方描绘,具体渲染;三是虚实相生,加深厚度。我们看看老舍的《想北平》:
对于物质上,我却喜爱北平的花多菜多果子多。花草是种费钱的玩艺,可是此地的“花草儿”很便宜,而且家家有院子,可以花不多的钱而种一院子花,即使算不了什么,可是到底可爱呀。墙上的牵牛,墙根的靠山竹与草茉莉,是多么省钱省事而也足以招来蝴蝶呀!至于青菜,白菜,扁豆,毛豆角,黄瓜,菠菜等等,大多数是直接由城外担来而送到家门口的。雨后,韭菜叶上还往往带着雨时溅起的泥点。青菜摊子上的红红绿绿几乎有诗似的美丽。果子有不少是由西山与北山来的,西山的沙果,海棠,北山的黑枣,柿子,进了城还带着一层白霜儿呀!哼,美国的橘子包着纸;遇到北平的带霜儿的玉李,还不愧杀!
这段叙写,可谓细致入微。连韭菜叶上的泥点儿,柿子上的霜儿都写上了。一篇两千字的短文,要写整个北京城。该详写的竟详到如此程度,可见老舍是一个善于剪裁的高手。
还有一点要注意,详写也许大家都很重视,略写却往往掉以轻心,认为不就是大概说一下么,有什么难的,即使写不好,也无碍大局。其实,略写也并非那么容易。试想,它要概括的时间跨度大,涵盖方面又多,要准确地精要地进行高度的概括,也是需要费一番思索,下一番苦功的。我们来看看路甬祥的《跨世纪的展望与思考》:
21世纪是信息的世纪,以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与卫星、光缆为载体的综合数字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将给生产过程、流通过程、生活方式和国家安全带来不可估量的革命性变化。信息产业将成为国际经济中最宏大、最具有挑战性的产业。信息将成为人类社会最重要的资源和竞争要素。
这段叙述无疑采用了略写,是对21世纪信息技术发展态势的高度概括。这种概括要恰到好处,那就要非下真功夫不可。
要写好记叙文,光掌握一般的技巧还不行。还要深入生活,在生活中学会思索,学会创造。一篇好的文章,不仅仅在于它的方法和技巧,还在于它的思想深度。能否让人读一悟百,知微见著。我们要打好叙述的基本功,就不难写出语言准确生动、情感真挚充沛的记叙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