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的盛宴
——读张晓楠的诗集《叶子是树的羽毛》
王宜振
几年前,我接到著名儿童文学作家邱勋的电话。邱老在电话中说;山东有个张晓楠,痴迷于儿童诗写作。在工作之余,写下了大量的儿童诗作品,让我方便时,给他指点指点。从电话中得知,晓楠十六岁就开始创作,发表了习作《家乡的槐林》。此后,他的作品不断见诸于报刊。十多年来,竟多达六百余篇。我还从邱老的口中得知,作者的年龄只有三十出头,是菏泽一家大企业的团委书记。近几年,我十分关注年轻的儿童诗作者。对年轻的儿童诗作者进行培养,使儿童诗创作后继有人,似乎是我不可推托的责任。但邱老的“指点 ”二字,我却不敢承受。只是答应抽空看看,同作者交换一次意见。
不久,晓楠寄来一本自印的小书《春江水暖》。这本书虽没有出版社名称,但却装祯素雅,印制精美。翻开小书,我更是放不下来,竟一口气把小书读完。我发现这些小诗虽然还有点儿稚嫩,但却蕴含着作者的天赋和潜质,像一株沾满露珠儿的小花,在山野散发着淡淡的幽香。我吟唱着这些小诗,像一只小小的鸟儿,在他那小小的诗园里徘徊和飞翔。诗中那一个又一个生动鲜活的意象,不断地在我眼前跳跃,点亮了我的眼睛。
在《雪地上的鸟儿》这首诗里,他是这样描写雪地上的村庄和雪地上的鸟儿:当村庄/像一只只雪狗/安静下来/三三两两的/鸟儿,便成了/雪地上/跳动的音符//把村庄喻作雪狗,把鸟儿喻作音符,鲜活而且形象。这些诗句,虽然新鲜,但触及的毕竟只是事物的表象。如果作者仅仅满足于这一点,给人读后会有“肤浅”之嫌。晓楠没有就此打住,而是继续深入地写雪地上的小鸟:饿了,就停下来/三挠两挠/冬天就露了馅/三挠两挠/冬天就开了怀//冬天被鸟儿挠得露了馅,冬天被鸟儿挠得开了怀。读到这里,让人不再仅仅感到“新”,而且感到“奇”了。诗人不仅选择新鲜的角度,而且善于捕捉灵动的镜头,把冬天雪地上的鸟儿不仅写活了,而且写神了,真可谓神来之笔。
他的另一首《与春对视》是这样写春天的。他写道:而春天却顺着窗沿/挤进来了/挤进来了/站在那里/绿绿地看我//写春天从窗沿挤进来,站着,绿绿地看我,把春天拟人化了,新鲜而奇特。接着,作者写与春天对视:我就这么静静地站着/与春天对视/冬,知趣地/躲到远处去了//作者与春天对视,令人拍案叫绝。但作者并没有只停留在对视上,而是笔锋一转,写春天带来的奇妙现象,那便是:等我起身/发现笔杆抽芽了/稿纸上/爬满绿色的文字//笔杆抽芽和稿纸上爬满绿色的文字,这是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出现的。这里,作者运用了超现实主义的手法,把春天写到了出神入化的境地,达到难以言传的奇妙的效果。这里,作者用了古人“反常合道”的创作手法,先“反常”,反常得甚至远离了生活的现实。但仔细一想,这种“反常”又是“合道”的,它是合乎生活逻辑的。“反常合道”使诗产生了一种“陌生化”的效果,使诗进入了一种新的境界。
看完这本小书,我同晓楠诚恳地交换了一次意见,旨在鼓励他,期望他能向新的台阶攀升。二OO五年秋天,我有机会回山东老家探亲,自然受到了晓楠的热情接待。由于探亲安排得比较宽松,我便有机会同晓楠进行了一次长谈。谈到他的诗歌,我除了肯定他的优点以外,还指出了他的不足,期待他在诗的本质上下功夫,不断扩充儿童诗的容量和内涵。后来,我又读到他的一些诗,感到他的诗在向生活的深度开掘上,迈出了一大步。他的《小树有自己的方式》一诗,这样写道:树叶落了/树叶落了/这是小树,撒下的/一只又一只脚印//不要说小树/不能行走/小树以自己的方式/丈量梦想//树叶落了/树叶落了/这是小树,放飞的/一片又一片羽毛//不要说小树/不能飞翔/小树以自己的方式/追逐光亮//树叶落了/树叶落了/这是小树,发出的/一张又一张请柬//不要说小树/没有真诚/小树以自己的方式/邀请八方//树叶落了/树叶落了/这是小树,驶出的/一艘又一艘小船//不要说小树/一无所有/小树以自己的方式/承载鸟鸣/承载果香//小诗由“树叶落了”生发开去,展开丰富的想象。整首诗八节四段,实际上是由一连串丰富的想象构成。如果把其中的每一个想象喻为一颗珍珠,穿起来就是一串闪闪发光的项链。这种想象奇特、意境清新的小诗,简直就是一桌想象的盛宴,对开发少年儿童的智力,激发少年儿童的想象力是十分有益的。
二OO六年夏天,晓楠的第二部诗集《叶子是树的羽毛》由太白文艺出版社出版了!拿到这本印制精美的诗集,我真为他高兴。翻开第一页,是邱老写的《暌违已久的感动》序言,邱老曾做过山东作协副主席、《山东文学》的主编,文学功底深厚。邱老在“序”中以一个长者的身份,高度评价了这部诗集,并给予了热情的鼓励和期望。我读后,亦欣喜不已。我尤其喜欢他的《脚印》,尽管这首小诗只有八行,却留给我较多的回味的余地。请看:一只小耗子跑过去/留下一串脚印//一只猫咪跑过去/留下一串脚印//猫咪和耗子不友好/总是追追赶赶的//脚印们可不管这些/凑在一块窃窃私语//这首小诗写猫咪和小耗子不友好,总是追追赶赶,但它们的脚印却不管这些,却是那样的友好,那样亲密无间,脚印的纯真,使我想起了大人和孩子。有时大人们之间存在着这样和那样的恩恩怨怨,而孩子之间却是那样的友好。小诗不小,写出了大主题,写出了人性化的美。
我同样喜欢他的《拱破乡村梦境》:绿意,绿意/拱破乡村梦境/张眼望时/四周先绿了//诗从“绿”拱破“乡村梦境”切入,这个切入点选得太好了。接着,诗人写道:那些最初/睁开眼睛的/是爬满/枝梢的芽苞/那是一盏盏/梦幻的灯呢/照在哪儿/哪儿绿色泛起//把芽苞喻为梦幻的灯,把大地照出一片新绿,比喻新鲜而灵动。写了芽苞,诗人接着写鸟鸣:那些最初/张开嘴巴的/是雀跃/枝头的鸟鸣/那是一滴滴/饱满的节气呢/溅落下来/就是一片绿地//鸟鸣是饱满的节气,这节气溅落了,竟变成一片绿地。小读者也许不会注意,鸟鸣和节气本无自然联系。这里,作者却有意把它们联系在一起,其用意是在于给读者一个巨大的甚至是遥远而曲折的想象空间。这么大的想象空间,是需要读者去填充的。著名现当代文学专家、诗评家孙绍振先生,把这种创作手法称之为“远取譬”。用这种创作手法创作的诗歌作品,会大幅扩大诗的容量和内涵。接着,诗人写池塘“开始调和初春的颜料”,垂柳“轻轻抒洒返青的胸臆”,“鹅鸭们也唱起暖暖的歌谣”,这一段,看似有点平。但诗的最后一段,却“一池春水乍起”,有点“波浪翻飞”了。请看;感悟一冬的村庄/终于敞开/紧闭的心扉/而冒失的燕子/匆匆赶来/一不小心,碰了/满鼻子绿……//最后一段,尤其是最后两句,是我的最爱。我想一个诗人仅仅用眼睛去看,而不是用心灵去感受,是绝不会写出这要奇妙的句子来的。当然,这部诗集也还有点儿不足。比如诗的题材还不够宽泛,有少数诗还较粗糙,缺少精心打磨。但毕竟是瑕不掩玉,这部诗集仍是近几年出现的一部优秀的诗集。
想象,是诗歌的翅膀。这个翅膀要想飞起来,作者就要深入生活,扎根在生活的底层,关注现实,关注人生。如果诗人一味地把自己关在小屋子里,圈在小天地中,创作出来的只能是盆中之景,缺少大气势,缺少田园阡陌的泥土气息。晓楠深谙这一点,他决心走出去,同广大少年儿童打成一片,想儿童之所想,爱儿童之所爱。我想,他一定会创作出无愧于时代的优秀诗篇,开创儿童诗辉煌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