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王立春的儿童诗集《乡下老鼠》

(2010-12-14 11:22:42)
标签:

文化

分类: 我与友人
王宜振读王立春的儿童诗集《乡下老鼠》
作者:王宜振    来源:kadakada    录入时间:2010-04-05 11:16:26    点击:
 

    心灵的歌唱                                                  
    王立春,是我国为数不多的重量级的儿童诗诗人之一。
    她从事儿童诗创作的时间并不长,但她一进入创作,便引起诗人们的广泛关注。
    她的诗不随波逐流,她的诗有着自己的独特的艺术个性。
    我在《少年月刊》作主编时,她寄给我一首《蝴蝶飞》的小诗,小诗以独特的艺术视角去表现生活,充满了儿童情趣。读后,给我带来了意外的惊喜。从这首小诗里,我发现作者是一位很有天分的诗人。当我得知这是她初学写作的诗作时,便多次在电话中鼓励她,要她多写,并不断要她在自己的创作实践中突破自己,争取写出一批优秀作品来。
    王立春果然不辜负我的期望,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她便向我捧出她那本沾着油墨馨香的诗集《骑扁马的扁人》。
    读了这本诗集,我更是欣喜不已。我趁大连召开亚洲儿童文学大会的时机,建议她召开一次作品研讨会。这次研讨会开得十分成功,在国内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后来,这部诗集获得了中国作协第六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诗歌奖。
    我常以为,诗歌和散文不同。在散文里,米变成饭;在诗歌里,米变成酒。米变成饭,固体的形状没有变;米变成酒,不仅形状变了,固体变成了液体,而且功能也发生了变化。
    诗人王立春,就是一位把米酿成酒的人。
    最近,我又读到辽宁少儿出版社出版的她的新诗集《乡下老鼠》,我对这部诗集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独特的生活感受
    大家知道,诗是表现自我的。
    诗人的自我能不能得到充分的表现,我以为首先取决于诗人能不能找到自己独特的感受。
    有些诗人的感受是从书本中来的或是在街巷道听途说的,这样的感受不是诗人自己的感受。真正的感受是在生活中发现的,是诗人独具的。
    王立春就是一位善于在生活中发现感受的人,她有一双善于捕捉生活感受的慧眼。
    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书包变得越来越沉,这一司空见惯的现象,似乎不再引起人们的注意。但善于观察生活、敏锐感受生活的王立春,不但发现了这一现象,而且把它升华为一首妙趣横生的讽刺诗《蜗牛咏叹调》。她在这首诗里写道:一骨碌从梦里爬起来/发现后背很重/镜子里我忽然变成了/一只蜗牛/小山似的书包/已结结实实地长到了/我的背上/当我一小口一小口/舔着馒头/当我的肚子沿着地板拖出了/一条湿线/当我艰难地抬起触须/向爸爸妈妈道别/他们竟一点没发现/我变成了/一只蜗牛//孩子从梦中醒来,发现小山似的书包已经长在背上,发现自己长出触须,可爸爸妈妈却没有发现这些变化,没有发现孩子已经变了,变得不再是孩子了,而是变成了一只蜗牛。诗写到这里,有点超现实的味道。一是孩子变成蜗牛,而且爸爸妈妈竟没有发觉,这都是生活中不可能发生的事情,但诗人却让它发生了,这无疑是对现实生活的一个美妙的讽喻。接着,诗写道变成蜗牛的“我”,爬向车站,爬向公共汽车,甚至乘务员阿姨,还帮“我”推了一把背上的书包,可是,仍没有人发现,没有人惊讶:我为什么变成一只蜗牛?当警察叔叔指挥所有的车为我让路,绿灯的大眼睛也耐心地为我睁着,可仍没有一个人想知道:我为什么变成了一只蜗牛?社会上众多人的疏忽,更增添了诗歌的讽喻效果。诗的最后一节,这样写道:爬过横道/我放声大哭/全世界人都看见/我变成了/一/只/蜗/牛/却没有一个人在找/从前那个背大书包的孩子/哪里去了//全世界的人都看见了,却没有一个人去关注,这种全社会的麻木不仁,既是荒唐的、可笑的、又是悲哀的、令人痛心疾首的。诗的结尾耐人寻味,虽未发出“救救孩子”的呐喊,但比这呐喊更有力量,更有撼人心魄的艺术魅力。诗是抒发情感的,情感又是有深浅之别的,深刻的情感更富有智性。诗通过极其荒诞的戏剧性描写,揭露了深刻的社会主题,实质上是对现行教育制度的揭露和鞭挞。
    写同类题材的还有她的《木雕语文》,诗人把每一篇课文喻为精美的木雕,这一比喻不但新异,而且简直有点奇异了!在这样的木雕上,自然有着奇异的风景,可是“考试”这个魔鬼,手持一把大砍刀,不但破坏了它的美,而且还被它砍得七零八落,不仅美文的神韵荡然无存,而且分解成段落、字、词和标点。是万恶的考试破坏了美,破坏了美的和谐。最终,它把那么精美的木雕,变成了一堆劈柴拌子,这拌子再也没有别的什么用处,只好去烧火了。这首诗同上首诗一样,成功地运用了荒诞的手法,对现行考试制度是一种无情地鞭挞,揭露了现行考试制度不仅仅扼杀孩子的想象力,而且也是对传统文化的割裂和破坏。诗人要告诉人们的是改革现行考试制度,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但诗人又是通过一系列艺术形象告诉人们的,给人一种审美感受和愉悦。
    诗人表现儿童的生活,总是选择自己最富感受的事情去写,而这感受又是诗人独特的,是别的诗人没有和不具备的。这样写出的诗,无疑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也是当代儿童喜闻乐见的。
    纯真的儿童情趣
    我不大赞成诗人蹲下去,用平视的眼光去看儿童。我以为诗人应比儿童站得高、看得远。
    我以为儿童诗首先是诗,其次才是儿童的。儿童诗诗人应该永远把诗的特点放在第一位,把儿童的特点放在第二位。
    我以为王立春就是把两者有机结合,且是结合得好的诗人。
    王立春的《野小河》,就是一首充溢着儿童情趣的美妙的诗。孩子要走了,也许跟着父母要进城去了,自然要向他的好朋友野小河告别。诗中对野小河难以割舍的感情,有一段十分精妙的描写:水草醒了/你总是蘸水给她梳头/小石头浑身是泥/你总是给他洗澡/小虾被鱼撵得晕头转向/你赶紧把他们推进泥洞藏起来/小孩子来蹚你的水/你就挨个儿地亲他的脚指头//这样的野小河,自然给人带来了许多欢乐,离开他,也就离开了水灵灵的欢乐。这里,诗人把野小河看作一个孩子,一个天真可爱的孩子;可是,野小河作为一个孩子,不仅仅是天真可爱,而且还有顽皮淘气的一面,那便是大雨一来,小河就要发浑了。你看:扯着山沟流下来的水辫子/你装神弄鬼到处走/穿上山洪肥大的裤子/你横冲直撞没了形/举着几根不知从哪儿弄来的木棒子/你四处截道/小鱼都吓得躲起来了/青蛙蹬大眼睛不敢吱声/你还野蛮地掀翻了/我们上学的小木桥/大人总骂我们孩子人来疯/小河你是雨来疯么//这一小节,把野小河顽皮的一面写得栩栩如生,扯着水辫子,装神弄鬼到处走;穿着山洪肥大的裤子,横冲直撞没了形;甚至举着木棒,四处截道;掀翻架在河上的小木桥;野小河的所作所为,真像一个淘气的孩子。往往我们大人,常常喜欢乖孩子,不大喜欢淘气的孩子。我以为孩子是要淘气的,如果不淘气,那便不成其为孩子了。下一小节,又写了冬天的野小河:可是冬天你又变成了乖孩子/把自己冻成透明的冰/趴在地上一动也不动/大雪使劲地埋你/你也不吭声/北风用刀片在你的脸上刮/你都不喊疼/你懂事地铺一条长长的冰道/一个出溜滑儿/就把上学的孩子打到学校里去/你为了让人们从这岸到那岸/太阳使劲地照你/你都挺着不化//这一节写野小河的安静、乖巧,体现了孩子性格的另一面。诗人写野小河,开始孩子是主体,野小河是客体,在传统的诗歌中,主客体是不可混淆的,可是在现代诗歌中,主客体可以交换。你看,诗人写着写着,诗人的情感、诗人的情全部跟野小河融合在一起,最后,孩子变成了野小河,野小河也变成了一个孩子,这种主客体的融合,使象征的主客体难分难解,增强了诗歌的表达效果。
    诗人的另一首诗《别钓小鱼》,别有一番情趣:别钓小鱼/别钓小鱼/小鱼还不懂事/小鱼还没有长大//小鱼正在学数数/嘴边都嘟出了泡泡/也没数过来/河边有几棵草戴了花帽子//小鱼还不会认字/小鱼还没有上完水里的一年级/水课本上还没有讲到鱼饵/白胡子的老虾还没有带小鱼认识到鱼钩//小鱼都不如小蝌蚪/小蝌蚪长大一点儿/就可以跳到岸上去/带着尾巴也会让自己逃//在这里,诗人从儿童的眼睛看世界,从儿童的耳朵去谛听世界,从儿童的嗅觉去感触世界,从儿童的心理去理解世界,充满了儿童的天籁和情趣。为什么别钓小鱼呢?小鱼嘟着泡泡学数数,数来数去,还没有数清,河边有几棵草戴了花帽子;小鱼还不会认字,还没有上完水里的一年级,他的课堂还没有讲到鱼饵,老师还没有教它学会认识鱼钩;他更不会像大一点的小蝌蚪那样,带着尾巴逃到岸上去。这些描写情感真挚,完全是儿童的心理,儿童的情趣,真可谓妙趣横生,耐人寻味。小诗的最后一段写道:要是有一天小鱼被钓上来/那一定是他抱着鱼钩到水面上玩耍/他高兴得都不会觉出/腮帮子上的疼//这一小节,把小鱼天真可爱、憨态可鞠的形象跃然纸上,同诗的开头“别钓小鱼”相辉映,有一种骨梗在喉的难言之隐。
    王立春担任少儿刊物的编辑,长期生活在孩子中间,她熟悉孩子的生活,从孩子的生活中撷取儿童情趣,使她的诗变成了真正的受孩子喜爱的诗。
    语言的逻辑变异
    诗歌有自己特殊的审美规范,那便是想象,准确一点,又叫虚拟。
诗歌想象的规律有两类:一是明显的变形变质,诸如米变成酒,语义明显陌生化;二是表面上看来是白描,没有什么情感的冲击,语义也没有明显的陌生化。
    王立春的诗歌想象是大胆的、丰富的,她的想象不少是明显的变形变质,给人一种奇异化陌生化的感觉。
    她的诗歌语言有时不受逻辑和语法的规范,即所谓反逻辑、反语法。所谓反逻辑,即诗之语往往有悖于常理。例如她在《蜗牛咏叹调》一首诗里,竟把一个孩子变成蜗牛,这样荒诞的变异,甚至令人瞠目乍舌。但仔细一想,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背上的那个大书包,又多像蜗牛背着的小房子,这就有点“不合理而合情”、“不合物理合情理”的道理。
    诗语的逻辑变异往往给人新奇、精辟之感,产生意外的艺术冲击力和感染力。
    她在另一首《木雕语文》中,把每一篇课文比作精美的木雕。这又是质变形变的逻辑变异。把考试比作拎着砍刀的魔鬼,他劈开了木雕,使鲜活的小鸟被吓飞,闪亮的小溪垂落在地上,花瓣呢,从枝上纷纷飘零,有风景的山,也只剩下光秃秃的一片。由于魔鬼的破坏,木雕语文最终变成一堆劈柴拌子。
    诗人在这里,诗歌想象的变异是相当大的,不仅仅是表面,不仅仅是形状,而且时间、空间、主客体、性质,都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异。在这里,诗人写的蜗牛,就不完全是蜗牛,而是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化身;诗人写的精美的木雕,也不完全是木雕,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
    这些逻辑变异虽看起来无理,但又“无理而妙”,有句话叫做“诗有别趣,非关理也。”
    诗人的另一首诗《校长老羊倌》,更有点荒诞不经。她竟把黑板比作草地,孩子比作羊群,老校长比作老羊倌。
    诗人在这首诗里这样写道:清晨我们穿着洁白的校服/羊群般涌进校门/老校长啊你站在门口/笑着说自己是个/快乐的牧羊人//春天的嫩草/已铺满校园了/阵阵花香/已飘满教室了/我们的老羊倌啊/你不觉得你的羊群/在教室里/关得太久了么//教室是我们的羊圈/黑板是我们的草地/我们没完没了地啃着/那没有香味的/白草般的粉笔字/倒了胃口//甩一声响亮的鞭梢吧老羊倌/把你的羊群赶出校门/让我们像真羊一样在草地上撒一次欢/让我们像真羊一样在草地上低头饮水/羊儿都热爱美丽的大自然/这个道理/真羊倌/都懂//老校长变成牧羊人,孩子变成羊群,整日啃着没有香味儿的粉笔字,感到枯燥乏味。它们渴望走出去,走出校门,走到田野里,走到草地上,像羊儿一样咩咩地叫,像羊儿一样撒欢,像羊儿一样低头饮水……诗歌简直像一幕荒诞戏剧,在想象的逻辑变异中活灵活现。
    表层来看,诗歌似乎是无理的、荒谬的,但仔细从深层次进行一番联想,不难发现,孩子们穿着白校服,整日关在教室里,便像羊群关在栅栏里。在无理中又有一种人生的理念,我们把它叫“情理”。这种无理而妙的审美效果,很接近我国古代“反常合道”的诗观。反常即把现实扭曲,扭曲的目的是形成诗的奇趣,诗的惊喜效果。这便叫做虽出意表之外,却在情理之中。
    钱钟书在《七缀集》写道:“比喻的成立需要两个相反相成的条件:所比的事物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点……两者不同处愈多愈大,则相同处愈有烘托;分得愈远,则合得愈出人意外,比喻愈新奇,效果愈高。”
    这种遥远是想象的,想象性越强,越是接近诗的本性。木雕语文就是这样,大家都还没有想到,王立春想到了,这就是陌生化,陌生化就是创新。
    情感的智性抵达
    我们常说,情感是艺术的核心。
    如果仅仅这样阐述,似乎还不够全面。如果有人要问:核心以上又是什么呢?核心以下又是什么呢?
    我们要说,情感有深有浅,情感也是分层次的,核心以上是一个层次,即情感的第一层次,即感觉、感知层次;核心是情感的第二层次,核心以下为情感的第三层次,即智性和理性层次。
    一首好的诗,要表达的情感沉入到智性和理性层次,则是诗人所追求的诗歌所要表达的情感目标。
王立春的诗是有追求的,她往往在深刻、深邃的情感表达中,追求智性成分,或者说是理性成分。
    我们不妨看看她的《老树》:在章古台/所有的老树/身子都朝一个方向歪/老树不是因为岁数大才躬腰/老树不是因为身体弱才驼背/冬天西北风裹着飞沙走石/大举向章古台进攻/是这些老树们一对一地与它们对抗/面对着沙鞭的抽打/面对着石剑的砍杀/就是歪了身子老树/也绝不后退/半步//从撒哈拉到蒙古高原/没有一棵老树不歪/从黄土坡到大沙地/没有一棵老树倒下/风沙吹秃了头发/风沙扒光了树皮/就是露出了骨头啊/就是风干成了化石啊/老树也倔强地/挡住风沙//这是用象征手法写的一首儿童诗。风沙的多次侵入,老树没有后退,老树没有被吓倒、被征服,面是倔强地站立着,即使风沙使它的身子歪了,腰也驼了,但它仍然站立着,没有倒下。即使风沙吹秃了头发,扒光了树皮,露出了骨头,仍然倔强地站立着,挡住袭来的风沙。这使我想起了中国现代史上,中华民族多次遭受列强的侵入,仍然英勇不屈,抵御外来的侵略者。这老树不正是中华民族的代表吗?这老树不正是中华民族的化身吗?!
    诗人在这首诗中,对老树倾注了全部的情感,这情感随着诗的深入,越来越浓,直到浓得化也化不开,诗人的创作便找到了一种深度,一种将自己最初的感觉、感情,沉入到智性层次的深度。
   现代派诗人,十分重视和强调智性的作用。也不管感觉、错觉、变异有多么奇妙,都必须以一种深层的哲学理念为内核,从而把抽象的、智性的隐藏在幻觉的底层,让读者去调动更多的智性去理解。
    康德说,审美价值是一种感情。可我要说,它不仅仅是一种感情,而是深刻的、深邃的、含有智性成分的。正因为如此,我们平常说的审美这个范畴还远远不够,还要加上另一个新的范畴,那便是审智。
    诗人王立春深谙这一点,她的诗往往不仅仅停留在审美的层次上,而是常常深入到审智的层次。当然,审智比起审美来,更需要诗人的才智,需要诗人超越和颠覆现成话语的才能。这便是对诗人的一种挑战和考验。
    王立春的儿童诗丰赡多彩,她的诗可圈可点处还有很多。我喜欢她的诗,我相信她的诗不仅仅给儿童带来诗美的享受,而且给成人也会带来审美的愉悦。
    写于2008年9月14日于西安

王宜振读王立春的儿童诗集《乡下老鼠》
作者:王宜振    来源:kadakada    录入时间:2010-04-05 11:16:26    点击:
 

    心灵的歌唱                                                  
    王立春,是我国为数不多的重量级的儿童诗诗人之一。
    她从事儿童诗创作的时间并不长,但她一进入创作,便引起诗人们的广泛关注。
    她的诗不随波逐流,她的诗有着自己的独特的艺术个性。
    我在《少年月刊》作主编时,她寄给我一首《蝴蝶飞》的小诗,小诗以独特的艺术视角去表现生活,充满了儿童情趣。读后,给我带来了意外的惊喜。从这首小诗里,我发现作者是一位很有天分的诗人。当我得知这是她初学写作的诗作时,便多次在电话中鼓励她,要她多写,并不断要她在自己的创作实践中突破自己,争取写出一批优秀作品来。
    王立春果然不辜负我的期望,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她便向我捧出她那本沾着油墨馨香的诗集《骑扁马的扁人》。
    读了这本诗集,我更是欣喜不已。我趁大连召开亚洲儿童文学大会的时机,建议她召开一次作品研讨会。这次研讨会开得十分成功,在国内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后来,这部诗集获得了中国作协第六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诗歌奖。
    我常以为,诗歌和散文不同。在散文里,米变成饭;在诗歌里,米变成酒。米变成饭,固体的形状没有变;米变成酒,不仅形状变了,固体变成了液体,而且功能也发生了变化。
    诗人王立春,就是一位把米酿成酒的人。
    最近,我又读到辽宁少儿出版社出版的她的新诗集《乡下老鼠》,我对这部诗集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独特的生活感受
    大家知道,诗是表现自我的。
    诗人的自我能不能得到充分的表现,我以为首先取决于诗人能不能找到自己独特的感受。
    有些诗人的感受是从书本中来的或是在街巷道听途说的,这样的感受不是诗人自己的感受。真正的感受是在生活中发现的,是诗人独具的。
    王立春就是一位善于在生活中发现感受的人,她有一双善于捕捉生活感受的慧眼。
    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书包变得越来越沉,这一司空见惯的现象,似乎不再引起人们的注意。但善于观察生活、敏锐感受生活的王立春,不但发现了这一现象,而且把它升华为一首妙趣横生的讽刺诗《蜗牛咏叹调》。她在这首诗里写道:一骨碌从梦里爬起来/发现后背很重/镜子里我忽然变成了/一只蜗牛/小山似的书包/已结结实实地长到了/我的背上/当我一小口一小口/舔着馒头/当我的肚子沿着地板拖出了/一条湿线/当我艰难地抬起触须/向爸爸妈妈道别/他们竟一点没发现/我变成了/一只蜗牛//孩子从梦中醒来,发现小山似的书包已经长在背上,发现自己长出触须,可爸爸妈妈却没有发现这些变化,没有发现孩子已经变了,变得不再是孩子了,而是变成了一只蜗牛。诗写到这里,有点超现实的味道。一是孩子变成蜗牛,而且爸爸妈妈竟没有发觉,这都是生活中不可能发生的事情,但诗人却让它发生了,这无疑是对现实生活的一个美妙的讽喻。接着,诗写道变成蜗牛的“我”,爬向车站,爬向公共汽车,甚至乘务员阿姨,还帮“我”推了一把背上的书包,可是,仍没有人发现,没有人惊讶:我为什么变成一只蜗牛?当警察叔叔指挥所有的车为我让路,绿灯的大眼睛也耐心地为我睁着,可仍没有一个人想知道:我为什么变成了一只蜗牛?社会上众多人的疏忽,更增添了诗歌的讽喻效果。诗的最后一节,这样写道:爬过横道/我放声大哭/全世界人都看见/我变成了/一/只/蜗/牛/却没有一个人在找/从前那个背大书包的孩子/哪里去了//全世界的人都看见了,却没有一个人去关注,这种全社会的麻木不仁,既是荒唐的、可笑的、又是悲哀的、令人痛心疾首的。诗的结尾耐人寻味,虽未发出“救救孩子”的呐喊,但比这呐喊更有力量,更有撼人心魄的艺术魅力。诗是抒发情感的,情感又是有深浅之别的,深刻的情感更富有智性。诗通过极其荒诞的戏剧性描写,揭露了深刻的社会主题,实质上是对现行教育制度的揭露和鞭挞。
    写同类题材的还有她的《木雕语文》,诗人把每一篇课文喻为精美的木雕,这一比喻不但新异,而且简直有点奇异了!在这样的木雕上,自然有着奇异的风景,可是“考试”这个魔鬼,手持一把大砍刀,不但破坏了它的美,而且还被它砍得七零八落,不仅美文的神韵荡然无存,而且分解成段落、字、词和标点。是万恶的考试破坏了美,破坏了美的和谐。最终,它把那么精美的木雕,变成了一堆劈柴拌子,这拌子再也没有别的什么用处,只好去烧火了。这首诗同上首诗一样,成功地运用了荒诞的手法,对现行考试制度是一种无情地鞭挞,揭露了现行考试制度不仅仅扼杀孩子的想象力,而且也是对传统文化的割裂和破坏。诗人要告诉人们的是改革现行考试制度,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但诗人又是通过一系列艺术形象告诉人们的,给人一种审美感受和愉悦。
    诗人表现儿童的生活,总是选择自己最富感受的事情去写,而这感受又是诗人独特的,是别的诗人没有和不具备的。这样写出的诗,无疑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也是当代儿童喜闻乐见的。
    纯真的儿童情趣
    我不大赞成诗人蹲下去,用平视的眼光去看儿童。我以为诗人应比儿童站得高、看得远。
    我以为儿童诗首先是诗,其次才是儿童的。儿童诗诗人应该永远把诗的特点放在第一位,把儿童的特点放在第二位。
    我以为王立春就是把两者有机结合,且是结合得好的诗人。
    王立春的《野小河》,就是一首充溢着儿童情趣的美妙的诗。孩子要走了,也许跟着父母要进城去了,自然要向他的好朋友野小河告别。诗中对野小河难以割舍的感情,有一段十分精妙的描写:水草醒了/你总是蘸水给她梳头/小石头浑身是泥/你总是给他洗澡/小虾被鱼撵得晕头转向/你赶紧把他们推进泥洞藏起来/小孩子来蹚你的水/你就挨个儿地亲他的脚指头//这样的野小河,自然给人带来了许多欢乐,离开他,也就离开了水灵灵的欢乐。这里,诗人把野小河看作一个孩子,一个天真可爱的孩子;可是,野小河作为一个孩子,不仅仅是天真可爱,而且还有顽皮淘气的一面,那便是大雨一来,小河就要发浑了。你看:扯着山沟流下来的水辫子/你装神弄鬼到处走/穿上山洪肥大的裤子/你横冲直撞没了形/举着几根不知从哪儿弄来的木棒子/你四处截道/小鱼都吓得躲起来了/青蛙蹬大眼睛不敢吱声/你还野蛮地掀翻了/我们上学的小木桥/大人总骂我们孩子人来疯/小河你是雨来疯么//这一小节,把野小河顽皮的一面写得栩栩如生,扯着水辫子,装神弄鬼到处走;穿着山洪肥大的裤子,横冲直撞没了形;甚至举着木棒,四处截道;掀翻架在河上的小木桥;野小河的所作所为,真像一个淘气的孩子。往往我们大人,常常喜欢乖孩子,不大喜欢淘气的孩子。我以为孩子是要淘气的,如果不淘气,那便不成其为孩子了。下一小节,又写了冬天的野小河:可是冬天你又变成了乖孩子/把自己冻成透明的冰/趴在地上一动也不动/大雪使劲地埋你/你也不吭声/北风用刀片在你的脸上刮/你都不喊疼/你懂事地铺一条长长的冰道/一个出溜滑儿/就把上学的孩子打到学校里去/你为了让人们从这岸到那岸/太阳使劲地照你/你都挺着不化//这一节写野小河的安静、乖巧,体现了孩子性格的另一面。诗人写野小河,开始孩子是主体,野小河是客体,在传统的诗歌中,主客体是不可混淆的,可是在现代诗歌中,主客体可以交换。你看,诗人写着写着,诗人的情感、诗人的情全部跟野小河融合在一起,最后,孩子变成了野小河,野小河也变成了一个孩子,这种主客体的融合,使象征的主客体难分难解,增强了诗歌的表达效果。
    诗人的另一首诗《别钓小鱼》,别有一番情趣:别钓小鱼/别钓小鱼/小鱼还不懂事/小鱼还没有长大//小鱼正在学数数/嘴边都嘟出了泡泡/也没数过来/河边有几棵草戴了花帽子//小鱼还不会认字/小鱼还没有上完水里的一年级/水课本上还没有讲到鱼饵/白胡子的老虾还没有带小鱼认识到鱼钩//小鱼都不如小蝌蚪/小蝌蚪长大一点儿/就可以跳到岸上去/带着尾巴也会让自己逃//在这里,诗人从儿童的眼睛看世界,从儿童的耳朵去谛听世界,从儿童的嗅觉去感触世界,从儿童的心理去理解世界,充满了儿童的天籁和情趣。为什么别钓小鱼呢?小鱼嘟着泡泡学数数,数来数去,还没有数清,河边有几棵草戴了花帽子;小鱼还不会认字,还没有上完水里的一年级,他的课堂还没有讲到鱼饵,老师还没有教它学会认识鱼钩;他更不会像大一点的小蝌蚪那样,带着尾巴逃到岸上去。这些描写情感真挚,完全是儿童的心理,儿童的情趣,真可谓妙趣横生,耐人寻味。小诗的最后一段写道:要是有一天小鱼被钓上来/那一定是他抱着鱼钩到水面上玩耍/他高兴得都不会觉出/腮帮子上的疼//这一小节,把小鱼天真可爱、憨态可鞠的形象跃然纸上,同诗的开头“别钓小鱼”相辉映,有一种骨梗在喉的难言之隐。
    王立春担任少儿刊物的编辑,长期生活在孩子中间,她熟悉孩子的生活,从孩子的生活中撷取儿童情趣,使她的诗变成了真正的受孩子喜爱的诗。
    语言的逻辑变异
    诗歌有自己特殊的审美规范,那便是想象,准确一点,又叫虚拟。
诗歌想象的规律有两类:一是明显的变形变质,诸如米变成酒,语义明显陌生化;二是表面上看来是白描,没有什么情感的冲击,语义也没有明显的陌生化。
    王立春的诗歌想象是大胆的、丰富的,她的想象不少是明显的变形变质,给人一种奇异化陌生化的感觉。
    她的诗歌语言有时不受逻辑和语法的规范,即所谓反逻辑、反语法。所谓反逻辑,即诗之语往往有悖于常理。例如她在《蜗牛咏叹调》一首诗里,竟把一个孩子变成蜗牛,这样荒诞的变异,甚至令人瞠目乍舌。但仔细一想,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背上的那个大书包,又多像蜗牛背着的小房子,这就有点“不合理而合情”、“不合物理合情理”的道理。
    诗语的逻辑变异往往给人新奇、精辟之感,产生意外的艺术冲击力和感染力。
    她在另一首《木雕语文》中,把每一篇课文比作精美的木雕。这又是质变形变的逻辑变异。把考试比作拎着砍刀的魔鬼,他劈开了木雕,使鲜活的小鸟被吓飞,闪亮的小溪垂落在地上,花瓣呢,从枝上纷纷飘零,有风景的山,也只剩下光秃秃的一片。由于魔鬼的破坏,木雕语文最终变成一堆劈柴拌子。
    诗人在这里,诗歌想象的变异是相当大的,不仅仅是表面,不仅仅是形状,而且时间、空间、主客体、性质,都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异。在这里,诗人写的蜗牛,就不完全是蜗牛,而是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化身;诗人写的精美的木雕,也不完全是木雕,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
    这些逻辑变异虽看起来无理,但又“无理而妙”,有句话叫做“诗有别趣,非关理也。”
    诗人的另一首诗《校长老羊倌》,更有点荒诞不经。她竟把黑板比作草地,孩子比作羊群,老校长比作老羊倌。
    诗人在这首诗里这样写道:清晨我们穿着洁白的校服/羊群般涌进校门/老校长啊你站在门口/笑着说自己是个/快乐的牧羊人//春天的嫩草/已铺满校园了/阵阵花香/已飘满教室了/我们的老羊倌啊/你不觉得你的羊群/在教室里/关得太久了么//教室是我们的羊圈/黑板是我们的草地/我们没完没了地啃着/那没有香味的/白草般的粉笔字/倒了胃口//甩一声响亮的鞭梢吧老羊倌/把你的羊群赶出校门/让我们像真羊一样在草地上撒一次欢/让我们像真羊一样在草地上低头饮水/羊儿都热爱美丽的大自然/这个道理/真羊倌/都懂//老校长变成牧羊人,孩子变成羊群,整日啃着没有香味儿的粉笔字,感到枯燥乏味。它们渴望走出去,走出校门,走到田野里,走到草地上,像羊儿一样咩咩地叫,像羊儿一样撒欢,像羊儿一样低头饮水……诗歌简直像一幕荒诞戏剧,在想象的逻辑变异中活灵活现。
    表层来看,诗歌似乎是无理的、荒谬的,但仔细从深层次进行一番联想,不难发现,孩子们穿着白校服,整日关在教室里,便像羊群关在栅栏里。在无理中又有一种人生的理念,我们把它叫“情理”。这种无理而妙的审美效果,很接近我国古代“反常合道”的诗观。反常即把现实扭曲,扭曲的目的是形成诗的奇趣,诗的惊喜效果。这便叫做虽出意表之外,却在情理之中。
    钱钟书在《七缀集》写道:“比喻的成立需要两个相反相成的条件:所比的事物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点……两者不同处愈多愈大,则相同处愈有烘托;分得愈远,则合得愈出人意外,比喻愈新奇,效果愈高。”
    这种遥远是想象的,想象性越强,越是接近诗的本性。木雕语文就是这样,大家都还没有想到,王立春想到了,这就是陌生化,陌生化就是创新。
    情感的智性抵达
    我们常说,情感是艺术的核心。
    如果仅仅这样阐述,似乎还不够全面。如果有人要问:核心以上又是什么呢?核心以下又是什么呢?
    我们要说,情感有深有浅,情感也是分层次的,核心以上是一个层次,即情感的第一层次,即感觉、感知层次;核心是情感的第二层次,核心以下为情感的第三层次,即智性和理性层次。
    一首好的诗,要表达的情感沉入到智性和理性层次,则是诗人所追求的诗歌所要表达的情感目标。
王立春的诗是有追求的,她往往在深刻、深邃的情感表达中,追求智性成分,或者说是理性成分。
    我们不妨看看她的《老树》:在章古台/所有的老树/身子都朝一个方向歪/老树不是因为岁数大才躬腰/老树不是因为身体弱才驼背/冬天西北风裹着飞沙走石/大举向章古台进攻/是这些老树们一对一地与它们对抗/面对着沙鞭的抽打/面对着石剑的砍杀/就是歪了身子老树/也绝不后退/半步//从撒哈拉到蒙古高原/没有一棵老树不歪/从黄土坡到大沙地/没有一棵老树倒下/风沙吹秃了头发/风沙扒光了树皮/就是露出了骨头啊/就是风干成了化石啊/老树也倔强地/挡住风沙//这是用象征手法写的一首儿童诗。风沙的多次侵入,老树没有后退,老树没有被吓倒、被征服,面是倔强地站立着,即使风沙使它的身子歪了,腰也驼了,但它仍然站立着,没有倒下。即使风沙吹秃了头发,扒光了树皮,露出了骨头,仍然倔强地站立着,挡住袭来的风沙。这使我想起了中国现代史上,中华民族多次遭受列强的侵入,仍然英勇不屈,抵御外来的侵略者。这老树不正是中华民族的代表吗?这老树不正是中华民族的化身吗?!
    诗人在这首诗中,对老树倾注了全部的情感,这情感随着诗的深入,越来越浓,直到浓得化也化不开,诗人的创作便找到了一种深度,一种将自己最初的感觉、感情,沉入到智性层次的深度。
   现代派诗人,十分重视和强调智性的作用。也不管感觉、错觉、变异有多么奇妙,都必须以一种深层的哲学理念为内核,从而把抽象的、智性的隐藏在幻觉的底层,让读者去调动更多的智性去理解。
    康德说,审美价值是一种感情。可我要说,它不仅仅是一种感情,而是深刻的、深邃的、含有智性成分的。正因为如此,我们平常说的审美这个范畴还远远不够,还要加上另一个新的范畴,那便是审智。
    诗人王立春深谙这一点,她的诗往往不仅仅停留在审美的层次上,而是常常深入到审智的层次。当然,审智比起审美来,更需要诗人的才智,需要诗人超越和颠覆现成话语的才能。这便是对诗人的一种挑战和考验。
    王立春的儿童诗丰赡多彩,她的诗可圈可点处还有很多。我喜欢她的诗,我相信她的诗不仅仅给儿童带来诗美的享受,而且给成人也会带来审美的愉悦。
    写于2008年9月14日于西安

王宜振读王立春的儿童诗集《乡下老鼠》 
                                      王宜振

    心灵的歌唱                                                  
    王立春,是我国为数不多的重量级的儿童诗诗人之一。
    她从事儿童诗创作的时间并不长,但她一进入创作,便引起诗人们的广泛关注。
    她的诗不随波逐流,她的诗有着自己的独特的艺术个性。
    我在《少年月刊》作主编时,她寄给我一首《蝴蝶飞》的小诗,小诗以独特的艺术视角去表现生活,充满了儿童情趣。读后,给我带来了意外的惊喜。从这首小诗里,我发现作者是一位很有天分的诗人。当我得知这是她初学写作的诗作时,便多次在电话中鼓励她,要她多写,并不断要她在自己的创作实践中突破自己,争取写出一批优秀作品来。
    王立春果然不辜负我的期望,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她便向我捧出她那本沾着油墨馨香的诗集《骑扁马的扁人》。
    读了这本诗集,我更是欣喜不已。我趁大连召开亚洲儿童文学大会的时机,建议她召开一次作品研讨会。这次研讨会开得十分成功,在国内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后来,这部诗集获得了中国作协第六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诗歌奖。
    我常以为,诗歌和散文不同。在散文里,米变成饭;在诗歌里,米变成酒。米变成饭,固体的形状没有变;米变成酒,不仅形状变了,固体变成了液体,而且功能也发生了变化。
    诗人王立春,就是一位把米酿成酒的人。
    最近,我又读到辽宁少儿出版社出版的她的新诗集《乡下老鼠》,我对这部诗集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独特的生活感受
    大家知道,诗是表现自我的。
    诗人的自我能不能得到充分的表现,我以为首先取决于诗人能不能找到自己独特的感受。
    有些诗人的感受是从书本中来的或是在街巷道听途说的,这样的感受不是诗人自己的感受。真正的感受是在生活中发现的,是诗人独具的。
    王立春就是一位善于在生活中发现感受的人,她有一双善于捕捉生活感受的慧眼。
    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书包变得越来越沉,这一司空见惯的现象,似乎不再引起人们的注意。但善于观察生活、敏锐感受生活的王立春,不但发现了这一现象,而且把它升华为一首妙趣横生的讽刺诗《蜗牛咏叹调》。她在这首诗里写道:一骨碌从梦里爬起来/发现后背很重/镜子里我忽然变成了/一只蜗牛/小山似的书包/已结结实实地长到了/我的背上/当我一小口一小口/舔着馒头/当我的肚子沿着地板拖出了/一条湿线/当我艰难地抬起触须/向爸爸妈妈道别/他们竟一点没发现/我变成了/一只蜗牛//孩子从梦中醒来,发现小山似的书包已经长在背上,发现自己长出触须,可爸爸妈妈却没有发现这些变化,没有发现孩子已经变了,变得不再是孩子了,而是变成了一只蜗牛。诗写到这里,有点超现实的味道。一是孩子变成蜗牛,而且爸爸妈妈竟没有发觉,这都是生活中不可能发生的事情,但诗人却让它发生了,这无疑是对现实生活的一个美妙的讽喻。接着,诗写道变成蜗牛的“我”,爬向车站,爬向公共汽车,甚至乘务员阿姨,还帮“我”推了一把背上的书包,可是,仍没有人发现,没有人惊讶:我为什么变成一只蜗牛?当警察叔叔指挥所有的车为我让路,绿灯的大眼睛也耐心地为我睁着,可仍没有一个人想知道:我为什么变成了一只蜗牛?社会上众多人的疏忽,更增添了诗歌的讽喻效果。诗的最后一节,这样写道:爬过横道/我放声大哭/全世界人都看见/我变成了/一/只/蜗/牛/却没有一个人在找/从前那个背大书包的孩子/哪里去了//全世界的人都看见了,却没有一个人去关注,这种全社会的麻木不仁,既是荒唐的、可笑的、又是悲哀的、令人痛心疾首的。诗的结尾耐人寻味,虽未发出“救救孩子”的呐喊,但比这呐喊更有力量,更有撼人心魄的艺术魅力。诗是抒发情感的,情感又是有深浅之别的,深刻的情感更富有智性。诗通过极其荒诞的戏剧性描写,揭露了深刻的社会主题,实质上是对现行教育制度的揭露和鞭挞。
    写同类题材的还有她的《木雕语文》,诗人把每一篇课文喻为精美的木雕,这一比喻不但新异,而且简直有点奇异了!在这样的木雕上,自然有着奇异的风景,可是“考试”这个魔鬼,手持一把大砍刀,不但破坏了它的美,而且还被它砍得七零八落,不仅美文的神韵荡然无存,而且分解成段落、字、词和标点。是万恶的考试破坏了美,破坏了美的和谐。最终,它把那么精美的木雕,变成了一堆劈柴拌子,这拌子再也没有别的什么用处,只好去烧火了。这首诗同上首诗一样,成功地运用了荒诞的手法,对现行考试制度是一种无情地鞭挞,揭露了现行考试制度不仅仅扼杀孩子的想象力,而且也是对传统文化的割裂和破坏。诗人要告诉人们的是改革现行考试制度,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但诗人又是通过一系列艺术形象告诉人们的,给人一种审美感受和愉悦。
    诗人表现儿童的生活,总是选择自己最富感受的事情去写,而这感受又是诗人独特的,是别的诗人没有和不具备的。这样写出的诗,无疑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也是当代儿童喜闻乐见的。
    纯真的儿童情趣
    我不大赞成诗人蹲下去,用平视的眼光去看儿童。我以为诗人应比儿童站得高、看得远。
    我以为儿童诗首先是诗,其次才是儿童的。儿童诗诗人应该永远把诗的特点放在第一位,把儿童的特点放在第二位。
    我以为王立春就是把两者有机结合,且是结合得好的诗人。
    王立春的《野小河》,就是一首充溢着儿童情趣的美妙的诗。孩子要走了,也许跟着父母要进城去了,自然要向他的好朋友野小河告别。诗中对野小河难以割舍的感情,有一段十分精妙的描写:水草醒了/你总是蘸水给她梳头/小石头浑身是泥/你总是给他洗澡/小虾被鱼撵得晕头转向/你赶紧把他们推进泥洞藏起来/小孩子来蹚你的水/你就挨个儿地亲他的脚指头//这样的野小河,自然给人带来了许多欢乐,离开他,也就离开了水灵灵的欢乐。这里,诗人把野小河看作一个孩子,一个天真可爱的孩子;可是,野小河作为一个孩子,不仅仅是天真可爱,而且还有顽皮淘气的一面,那便是大雨一来,小河就要发浑了。你看:扯着山沟流下来的水辫子/你装神弄鬼到处走/穿上山洪肥大的裤子/你横冲直撞没了形/举着几根不知从哪儿弄来的木棒子/你四处截道/小鱼都吓得躲起来了/青蛙蹬大眼睛不敢吱声/你还野蛮地掀翻了/我们上学的小木桥/大人总骂我们孩子人来疯/小河你是雨来疯么//这一小节,把野小河顽皮的一面写得栩栩如生,扯着水辫子,装神弄鬼到处走;穿着山洪肥大的裤子,横冲直撞没了形;甚至举着木棒,四处截道;掀翻架在河上的小木桥;野小河的所作所为,真像一个淘气的孩子。往往我们大人,常常喜欢乖孩子,不大喜欢淘气的孩子。我以为孩子是要淘气的,如果不淘气,那便不成其为孩子了。下一小节,又写了冬天的野小河:可是冬天你又变成了乖孩子/把自己冻成透明的冰/趴在地上一动也不动/大雪使劲地埋你/你也不吭声/北风用刀片在你的脸上刮/你都不喊疼/你懂事地铺一条长长的冰道/一个出溜滑儿/就把上学的孩子打到学校里去/你为了让人们从这岸到那岸/太阳使劲地照你/你都挺着不化//这一节写野小河的安静、乖巧,体现了孩子性格的另一面。诗人写野小河,开始孩子是主体,野小河是客体,在传统的诗歌中,主客体是不可混淆的,可是在现代诗歌中,主客体可以交换。你看,诗人写着写着,诗人的情感、诗人的情全部跟野小河融合在一起,最后,孩子变成了野小河,野小河也变成了一个孩子,这种主客体的融合,使象征的主客体难分难解,增强了诗歌的表达效果。
    诗人的另一首诗《别钓小鱼》,别有一番情趣:别钓小鱼/别钓小鱼/小鱼还不懂事/小鱼还没有长大//小鱼正在学数数/嘴边都嘟出了泡泡/也没数过来/河边有几棵草戴了花帽子//小鱼还不会认字/小鱼还没有上完水里的一年级/水课本上还没有讲到鱼饵/白胡子的老虾还没有带小鱼认识到鱼钩//小鱼都不如小蝌蚪/小蝌蚪长大一点儿/就可以跳到岸上去/带着尾巴也会让自己逃//在这里,诗人从儿童的眼睛看世界,从儿童的耳朵去谛听世界,从儿童的嗅觉去感触世界,从儿童的心理去理解世界,充满了儿童的天籁和情趣。为什么别钓小鱼呢?小鱼嘟着泡泡学数数,数来数去,还没有数清,河边有几棵草戴了花帽子;小鱼还不会认字,还没有上完水里的一年级,他的课堂还没有讲到鱼饵,老师还没有教它学会认识鱼钩;他更不会像大一点的小蝌蚪那样,带着尾巴逃到岸上去。这些描写情感真挚,完全是儿童的心理,儿童的情趣,真可谓妙趣横生,耐人寻味。小诗的最后一段写道:要是有一天小鱼被钓上来/那一定是他抱着鱼钩到水面上玩耍/他高兴得都不会觉出/腮帮子上的疼//这一小节,把小鱼天真可爱、憨态可鞠的形象跃然纸上,同诗的开头“别钓小鱼”相辉映,有一种骨梗在喉的难言之隐。
    王立春担任少儿刊物的编辑,长期生活在孩子中间,她熟悉孩子的生活,从孩子的生活中撷取儿童情趣,使她的诗变成了真正的受孩子喜爱的诗。
    语言的逻辑变异
    诗歌有自己特殊的审美规范,那便是想象,准确一点,又叫虚拟。
诗歌想象的规律有两类:一是明显的变形变质,诸如米变成酒,语义明显陌生化;二是表面上看来是白描,没有什么情感的冲击,语义也没有明显的陌生化。
    王立春的诗歌想象是大胆的、丰富的,她的想象不少是明显的变形变质,给人一种奇异化陌生化的感觉。
    她的诗歌语言有时不受逻辑和语法的规范,即所谓反逻辑、反语法。所谓反逻辑,即诗之语往往有悖于常理。例如她在《蜗牛咏叹调》一首诗里,竟把一个孩子变成蜗牛,这样荒诞的变异,甚至令人瞠目乍舌。但仔细一想,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背上的那个大书包,又多像蜗牛背着的小房子,这就有点“不合理而合情”、“不合物理合情理”的道理。
    诗语的逻辑变异往往给人新奇、精辟之感,产生意外的艺术冲击力和感染力。
    她在另一首《木雕语文》中,把每一篇课文比作精美的木雕。这又是质变形变的逻辑变异。把考试比作拎着砍刀的魔鬼,他劈开了木雕,使鲜活的小鸟被吓飞,闪亮的小溪垂落在地上,花瓣呢,从枝上纷纷飘零,有风景的山,也只剩下光秃秃的一片。由于魔鬼的破坏,木雕语文最终变成一堆劈柴拌子。
    诗人在这里,诗歌想象的变异是相当大的,不仅仅是表面,不仅仅是形状,而且时间、空间、主客体、性质,都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异。在这里,诗人写的蜗牛,就不完全是蜗牛,而是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化身;诗人写的精美的木雕,也不完全是木雕,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
    这些逻辑变异虽看起来无理,但又“无理而妙”,有句话叫做“诗有别趣,非关理也。”
    诗人的另一首诗《校长老羊倌》,更有点荒诞不经。她竟把黑板比作草地,孩子比作羊群,老校长比作老羊倌。
    诗人在这首诗里这样写道:清晨我们穿着洁白的校服/羊群般涌进校门/老校长啊你站在门口/笑着说自己是个/快乐的牧羊人//春天的嫩草/已铺满校园了/阵阵花香/已飘满教室了/我们的老羊倌啊/你不觉得你的羊群/在教室里/关得太久了么//教室是我们的羊圈/黑板是我们的草地/我们没完没了地啃着/那没有香味的/白草般的粉笔字/倒了胃口//甩一声响亮的鞭梢吧老羊倌/把你的羊群赶出校门/让我们像真羊一样在草地上撒一次欢/让我们像真羊一样在草地上低头饮水/羊儿都热爱美丽的大自然/这个道理/真羊倌/都懂//老校长变成牧羊人,孩子变成羊群,整日啃着没有香味儿的粉笔字,感到枯燥乏味。它们渴望走出去,走出校门,走到田野里,走到草地上,像羊儿一样咩咩地叫,像羊儿一样撒欢,像羊儿一样低头饮水……诗歌简直像一幕荒诞戏剧,在想象的逻辑变异中活灵活现。
    表层来看,诗歌似乎是无理的、荒谬的,但仔细从深层次进行一番联想,不难发现,孩子们穿着白校服,整日关在教室里,便像羊群关在栅栏里。在无理中又有一种人生的理念,我们把它叫“情理”。这种无理而妙的审美效果,很接近我国古代“反常合道”的诗观。反常即把现实扭曲,扭曲的目的是形成诗的奇趣,诗的惊喜效果。这便叫做虽出意表之外,却在情理之中。
    钱钟书在《七缀集》写道:“比喻的成立需要两个相反相成的条件:所比的事物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点……两者不同处愈多愈大,则相同处愈有烘托;分得愈远,则合得愈出人意外,比喻愈新奇,效果愈高。”
    这种遥远是想象的,想象性越强,越是接近诗的本性。木雕语文就是这样,大家都还没有想到,王立春想到了,这就是陌生化,陌生化就是创新。
    情感的智性抵达
    我们常说,情感是艺术的核心。
    如果仅仅这样阐述,似乎还不够全面。如果有人要问:核心以上又是什么呢?核心以下又是什么呢?
    我们要说,情感有深有浅,情感也是分层次的,核心以上是一个层次,即情感的第一层次,即感觉、感知层次;核心是情感的第二层次,核心以下为情感的第三层次,即智性和理性层次。
    一首好的诗,要表达的情感沉入到智性和理性层次,则是诗人所追求的诗歌所要表达的情感目标。
王立春的诗是有追求的,她往往在深刻、深邃的情感表达中,追求智性成分,或者说是理性成分。
    我们不妨看看她的《老树》:在章古台/所有的老树/身子都朝一个方向歪/老树不是因为岁数大才躬腰/老树不是因为身体弱才驼背/冬天西北风裹着飞沙走石/大举向章古台进攻/是这些老树们一对一地与它们对抗/面对着沙鞭的抽打/面对着石剑的砍杀/就是歪了身子老树/也绝不后退/半步//从撒哈拉到蒙古高原/没有一棵老树不歪/从黄土坡到大沙地/没有一棵老树倒下/风沙吹秃了头发/风沙扒光了树皮/就是露出了骨头啊/就是风干成了化石啊/老树也倔强地/挡住风沙//这是用象征手法写的一首儿童诗。风沙的多次侵入,老树没有后退,老树没有被吓倒、被征服,面是倔强地站立着,即使风沙使它的身子歪了,腰也驼了,但它仍然站立着,没有倒下。即使风沙吹秃了头发,扒光了树皮,露出了骨头,仍然倔强地站立着,挡住袭来的风沙。这使我想起了中国现代史上,中华民族多次遭受列强的侵入,仍然英勇不屈,抵御外来的侵略者。这老树不正是中华民族的代表吗?这老树不正是中华民族的化身吗?!
    诗人在这首诗中,对老树倾注了全部的情感,这情感随着诗的深入,越来越浓,直到浓得化也化不开,诗人的创作便找到了一种深度,一种将自己最初的感觉、感情,沉入到智性层次的深度。
   现代派诗人,十分重视和强调智性的作用。也不管感觉、错觉、变异有多么奇妙,都必须以一种深层的哲学理念为内核,从而把抽象的、智性的隐藏在幻觉的底层,让读者去调动更多的智性去理解。
    康德说,审美价值是一种感情。可我要说,它不仅仅是一种感情,而是深刻的、深邃的、含有智性成分的。正因为如此,我们平常说的审美这个范畴还远远不够,还要加上另一个新的范畴,那便是审智。
    诗人王立春深谙这一点,她的诗往往不仅仅停留在审美的层次上,而是常常深入到审智的层次。当然,审智比起审美来,更需要诗人的才智,需要诗人超越和颠覆现成话语的才能。这便是对诗人的一种挑战和考验。
    王立春的儿童诗丰赡多彩,她的诗可圈可点处还有很多。我喜欢她的诗,我相信她的诗不仅仅给儿童带来诗美的享受,而且给成人也会带来审美的愉悦。
    写于2008年9月14日于西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