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篇作品入选《中国当代儿童文学精品库》(A)
(2010-12-11 14:33:51)
标签:
文化 |
分类: 入选选本 |
《音乐树》
阅读指导:
这是诗人写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一篇童话,起初在《北京日报》小苗副刊发表,在《北京日报》获奖。随后,这篇童话入选《世界经典童话》中国分册等多种版本。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还出版了《音乐树》图画书。
这篇童话写一个孤零零的老奶奶,盼望一棵小树陪伴她。风宝宝听见了老奶奶的愿望,把老奶奶的愿望告诉了一棵小桃树。小桃树请求小乌鸦帮忙,衔着水蜜桃娃娃,来到老奶奶那儿安家的故事。水蜜桃娃娃在老奶奶家里长成一棵小桃树,还结了又红又大的桃子。更重要的是,小桃树引来了百灵、黄莺、八哥、布谷等许多鸟儿,把这棵树变成了一棵音乐树,使老奶奶幸福地生活着。故事情节看似并不复杂,但却温馨感人,给人一种似乎难以平静的艺术力量。
童话反映了一个助人为乐的老主题,但由于故事情节真实动人,艺术感染力强,仍给人一种全新的审美感觉。它同世界著名童话故事《爱心树》有异曲同工之妙。
《小丫的话是红的辣的》
阅读指导:
这是诗人早期的一篇作品,起初发表在1987年6月号的《儿童时代》上,获《儿童时代》年度优秀作品奖。随后,入选20世纪全球文学经典珍藏丛书《20世纪中国儿童文学经典》、《中国当代文学作品精选》(儿童文学卷)、《中国六十年文学大系》(儿童文学卷)等数十种文学经典版本。
诗人早期曾担任中小学教师,对儿童生活十分熟悉。诗人从儿童生活出发,紧紧围绕着“红”与“辣”两个字,塑造了一个风风火火、敢说敢做的小女孩形象。诗人融叙事和抒情为一炉,在俏皮、风趣、幽默的语言描写中,将人物形象和盘托出。诗的用词看似语无伦次,但却符合人物性格和儿童欣赏习惯。诗人对儿童语言的独特理解和把握,使整首诗妙趣横生、摄人魂魄,反复吟咏,极富韵味。
《春天很大又很小》
阅读指导:
这是诗人写于21世纪初的一首诗,先后在《诗刊》和《光明日报》发表,发表后激起了强烈反响。随后,多家经典版本入选,被誉为当代儿童诗的经典之作。
什么是一首好的儿童诗呢?一首好的儿童诗的标准究竟是什么呢?我觉得一首好的儿童诗的标准在于给予孩子超级想象力,继而激发他们的创造力。这首小诗并不长,也只有20行,角度却十分刁钻新颖。从春天的“大”和“小”去写春天,完全给读者一种全新的审美感受。诗人一会儿说春天很小,一会儿又说春天很大,让小读者完全随着诗人的思路,去想象一个“小的”和“大的”春天,这种既写“小”又写“大”的手法,完全给小读者一种变幻莫测的魔幻般的艺术感觉。诗人焕发起孩子对大自然的探究欲,唤起孩子空前的想象力。
诗的结尾,妙就妙在没有正面回答春天究竟是大是小,而是让孩子在大自然中去体验、去思考,给孩子留下了无限广阔的想象空间。
《初春》
阅读指导:
这是诗人写于21世纪初的一首诗,先后在《诗刊》和《人民日报》发表,发表后激起强烈反响,随后入选北师大版新课标语文七年级下册,同写春天的杜甫的《春夜喜雨》、杜牧的《江南春绝句》、叶绍翁的《游园不值》、宋祁的《玉楼春》、辛弃疾的《鹧鸪天·代人赋》、《祝英台近·晚春》、韩愈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以及艾青的《春》构成一组,编入同一篇课文《诗词十首》。
写春天,古今诗人已写过不少,并不乏经典之作。这类题材要写出新意,实属不易。但这首诗却给人们耳目一新的感觉,带给人们的是一种全新的审美感受。诗人的秘密在哪里呢?诗人的秘密在于写出了自己对春天的独特的艺术体验。“一些新芽像鸟嘴,啄得小树发痒”、“捡起一粒石子,抛出去,会变成一只蝴蝶展翅飞翔”、“采一片树叶做一支叶笛,把春天吹得摇摇晃晃”等诗句,完全是诗人对生活独特的体验。这些独特的体验升华为诗,便与众不同,成为只有诗人自己才具有的一种艺术品质。
我国著名诗歌评论家、语文教育专家孙绍振先生对这首诗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他指出:“他不仅熟练地驾驭着传统儿童诗的想象,而且得心应手,表现了他的成熟。但是,更为可贵的是,他常常又在突破传统,把一些现代派的想象与传统的儿童诗的想象结合起来。二者之间的矛盾被他消解得水乳交融。”这样,诗人的诗就成了真正永恒的一种艺术。
《老橡树》
阅读指导:
这是作家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作品。作品起初发表于《儿童文学》,后入选《世界经典童话》中国分册、《中国儿童文学六十周年典藏》童话卷等多种版本。
童话写一棵枯萎的老橡树,一位老爷爷要把它锯掉,通知居住在树上的鸟儿赶快搬家。可热爱老橡树的鸟儿,不但没有搬家,反而一些动物也来老橡树下落户。这位老爷爷不得不再次通知鸟儿和动物搬家,结果,鸟儿和动物不但没有搬走,连男孩子女孩子也来了,甚至连老爷爷的孙子也来了,他们在树下唱歌、跳舞,迫使老爷爷不得不放弃伐掉老橡树的想法。最后,老橡树竟长出了浓密的枝叶,焕发了青春。故事写出了对生命的尊重和呵护,同时也表现了人们对失去的大自然生存环境的怀念和依恋,童话所表现的主题十分深刻,且耐人寻味。
这篇童话采用抒情笔调,有着诗一般的节奏和韵律,在诗情画意中将故事娓娓道来,读后十分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