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
熔断机制不是市场大跌的主因,但从近两次实际熔断情况看,没有达到预期效果,而熔断机制又有一定“磁吸效应”,即在接近熔断阈值时部分投资者提前交易,导致股指加速触碰熔断阈值,起了助跌的作用。权衡利弊,目前负面影响大于正面效应。因此,为维护市场稳定,证监会决定暂停熔断机制。
注意两点:一是没有达到预期效果,二是起到了助跌作用。我们再看看证监会引入指数熔断机制的主要目的:
-
为市场提供“冷静期”,避免或减少大幅波动情况下的匆忙决策,保护投资者特别是中小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
抑制程序化交易的助涨助跌效应;
-
为应对技术或操作风险提供应急处置时间。
可以说,原来推出5%、7%熔断阈值的目的没有达到作用,甚至达到了相反的作用,原来的目的是为了抑制助跌,而实际结果是“起到了助跌作用”。为什么会这样?我们在为国家果断叫停“叫好”的同时,能从指数熔断新政夭折中吸取哪些经验教训?
①决策制定者及其智库对熔断工具了解不够,流程设计不严谨。这从上面实施熔断的目的和起到的作用,就可以看出来。本来希望抑制助跌,实际结果却是“助跌”。表面看我们是参考了先进经验,但在10%的涨跌幅限制下,如何设置熔断阈值,熔断发生概率多少合适,出现熔断后如何处置,熔断后如何保证股市活力,开始实施时间等等,这些问题,我不知道提前思考过没有,但肯定思考得不够充分。
②征求意见时偏听偏信,采纳不合理建议。原征求意见稿中“触发5%熔断阈值时,暂停交易30分钟”,后接受建议,修改为“暂停交易15分钟”,从两次都形成7%的二次熔断看,15分钟根本不足以减弱“匆忙决策”,而在这15分钟内,也未能出台任何有力的手段改变股民的心态和投资行为。而另外的,现在看来更有价值的意见,如熔断频率可能过高,如5%和7%两个熔断阈值距离太近,如达到7%后提前结束全天交易,会影响到股市的流动性,包括减少反弹可能,这些有价值的建议并未被决策者接受。征求意见,谁的声大听谁的,而不是谁的专业听谁的,这种征求意见很可能被误导。(有人会问,哪怎么知道谁专业呢?在证券领域,我真的不知道,但证监会领导及其智库应该知道,否则他们就可以下岗了)。
③实施前未进行深度实战演练,发现并解决各种问题,如熔断几率、触发门槛、熔断时间、熔断后应对等。如果有充分的演练(注意不是技术实现的演练,而是具体应对的演练),熔断带来的大部分问题都可以避免,或提前准备应对措施。任何重大的决策前,都应该进行实战模拟,至少,这次股市熔断,之前肯定没有充分准备,而是希望在实施过程中逐渐修正。别的领域这么想还可以理解,但轻易就可以影响几万亿的股票市场,而且很多决策造成的损失不可逆的市场,如果不经过精心的准备就出台,风险非常大。
④实施中未及时应对消除隐患。这从实施首日(2016年元月4日)就发生二次熔断后的证监会反应看,应对的措施并不充分,即使已出台的措施,都相当滞后,尤其是外界敏感的8日会出现的大股东减持恐慌,相应政策迟迟未能下发,甚至直到可能交易的前一个交易日(也就是7日)股市开始前,还未能出台。
网友补充:
⑤媒体对熔断机制的过渡放大和解读,引起股民
网民危机感,过渡唱衰熔断,至始熔断成为恶魔。如果说第一次熔断是次“玩笑”的话,那二次“熔断”就真的是悲剧了。
我回复如下:
我文中没提外部因素。实际媒体、自媒体、各路专家,都加剧了环境的恶化,但根源还在主管部门。有舆情专家说,证监会的舆情分析、应对水平还远低于政策水平,我觉得原因可能是智库支持速度跟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