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陆杰荣陷学术论文挂名潜规则惹火烧身

(2009-06-18 07:29:33)
标签:

学术

论文

竞争情报

潜规则

教育

国内哲学界权威学术期刊《哲学研究》今年第4期刊登了署名“陆杰荣、杨伦”的文章《何谓“理论”?》,其中第一署名陆杰荣是辽宁大学副校长,第二署名杨伦是北师大在读博士。《何谓“理论”?》一文涉嫌抄袭自云南大学讲师王凌云多年前的一篇讲稿《什么是理论?》。

需要注意的是陆杰荣是该文章的第一作者,杨伦只是第二作者。参见中国知网的搜索结果图:

http://photo17.hexun.com/p/2009/0618/332795/b_vip_A9A429B236D8EAE8133FDCA4B3D5BE5C.jpg现在抄袭已经得到了两名作者的认可。不过辽宁大学表示,抄袭系杨伦一人所为,陆杰荣署名只是为帮助学生的论文得以发表,并不是直接责任人。也就是说,第一作者没有责任,或只承担相对较轻的责任!

类似的例子应该不是一起了。学生发表一篇论文,必须将老师的名字放在前面(虽然这个老师可能连一眼都没有看),这样才好发表。这好像已经成为了国内学术届的惯例。

现在论文被指出并确认抄袭了,第一作者却以“帮助学生论文得以发表”推卸责任,这似乎非常不妥。第一作者理所当然是该文章的第一责任人,必须承担相对较重的责任。如果您承担不起这个责任,请不要当第一作者。如果不署名,抄袭不抄袭,当然与你无关,如果只是第二作者,抄袭时也顶多是帮凶了,不是主犯了,当然责任也较轻。

 

我们再看看国内的一些其他学术气氛。

一些专项课题,只有老专家牵头才能获得,而老专家是否真的参与该项目,都没有关系。

个别知名的老专家,到不同的会议上拿同一张PPT,而且是非常明显地、已经与当前环境不符的过时PPT。

某企业的咨询项目,只要是全球知名公司、国内专家或名人参与,多要钱、做不好、并不是该专家擅长的领域都没关系。但其他公司很难获得项目。

……

这几乎成了潜规则。这让我想起了今年年初举办的“搜狐IT年会”上,搜狐IT编辑们制造的真人搞笑视频《反“潜”24小时》,共享一下:
 

相关:

2008年12月23日 :回眸2008之行业:互联网因版权而变 

2008年11月27日:论文格式条款被认可,数字图书馆版权仍迷雾重重 

2008年11月11日:谁打开了学位论文版权的“潘多拉盒子”?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