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取消漫游费新闻可能是联通新推3G套餐引发的猜想

(2009-05-21 17:01:38)
标签:

媒体

联通

资费

竞争情报

漫游

it

有国外媒体报道称“中国可能会取消移动电话漫游费和固定电话座机费”,因此引起了媒体的又一拨报道。

从我多年竞争情报工作中,对媒体的传播研究看,最大的可能是该消息又在经历了国内-国外-国内,经历着从网络-纸媒-网媒-纸媒的反复传播和变异。流传的消息虽不少,但大多数缺乏考证。

个人印象上,上次说取消移动电话漫游费和固定电话座机费,应该是去年两会或更早时间的事情了。

事实上,这个提议应该是对通信领域不了解的普通消费者提出的,目前离实施都有明显的举例。两者的进程也并不相同。

1.移动电话漫游费能不能取消,关键的问题并不是运营商亏损(例如,联通新推出的3G套餐就长市漫合一了,分析见下),而是固网长途费的存在。由于历史原因,我国固网分成了几百个区,分别拥有不同区号,不同区之间的电话用户通话需要支付长途费。目前移动电话资费管制采取的基本都是上限管制的备案制或运营商自主定价制,目前移动通信市话只是略高于固话。去年漫游费调整后,主叫0.6元每分钟,被叫0.4元每分钟的新的漫游费上限,已经导致多处价格倒挂现象。现在迫切需要解决和下降的并不是移动电话漫游费,而是固定电话区间通话费、长途费的上限,最近运营商间区间费下调,就有利于区间通话费的下降。

2. 印象中,就固定电话座机费取消问题,有关部委领导在答记者问时已做过回答。大致是,考虑到我国目前固网的现状(被移动替代、零话费用户),取消座机费很难强制执行。鼓励而且目前运营商也正积极地将原月租方式改为月最低消费模式。

从去年开始,部分新推出的移动资费套餐也采取了套餐内外单价相同的模式,这本身就是在借鉴固网最低消费模式的做法。

至于国家会不会取消固定电话座机费,我不知道,但相信,即使取消,无论对消费者,还是运营商,都不会有太大影响。

 

顺便对两个问题做答:

1. 联通3G手机套餐“长市漫合一”是不是第一家?

联通新推出的3G手机套餐宣传“长市漫合一”是其优势(详细分析见《试析联通3G资费两大创新之优劣 》),很可能是引发此次媒体报道“取消漫游费”的原因,而不是结果,也就是说,媒体报道此消息应该是对联通推出3G手机套餐后自己或一些消费者方面的“专家”做的推测。

实际上各运营商的“商旅套餐”一直执行的“长市漫合一”的政策,早在2007年7月1日开始实施的广东移动全球通八大套餐中三款高端套餐已经实现了国内“长市漫合一”及国际及香港的被叫免费(参见《移动收购万众发威:部分用户漫游被叫免费》。

联通推出的3G手机套餐“长市漫合一”,最低门槛也达到了186元,在营销初期,其针对的也是出差时间长,电话量大的用户,而这正式其原“世界风”商旅套餐(已经并入了世界风156“积木式套餐”)的用户。而且使用此服务,需要申请全新的186号码,这都说明,目前的联通3G手机套餐只是针对高端用户的试商用行为。而且门槛还不低,你要想“长市漫合一”,先得换186号,换手机。

既然联通这个3G套餐本身也是一种针对高端用户的商旅套餐,因此,其取消漫游费也不是什么新东西,与媒体认为的“全面取消漫游费”没有什么关系。

 

2. 联通3G手机“M/T”计费模式是不是创新?

个人认为是创新,但创新有限,宣传失败。

为什么这么说呢,说是创新的原因,实际2G时代的短信业务、彩铃业务、移动即时通讯工具、移动流媒体业务采用的模式也是按内容计费的,只不过那计费是直接按每条多少钱或每个月多少人民币计费的,现在引入了一个类似互联网虚拟货币的M、T二次计价转换工具,其最大的好处是“钱不花在明处”。

说宣传失败,是因为,其有“业务未出,先搞晕消费者”之嫌。

现在联通3G手机试商用用户还在招募中,用户基本上还没有,中国联通3G手机门户是什么样子,我想大部分用户都不知道,更少的人实际使用了“M/T”支付费用,但此时大量概念已经通过新闻发布会、媒体推给了消费者。出现了非常明显的节拍不一致现象。

从联通的宣传看,消费者面对的联通手机数据业务收费方式包括以下五种:

(1)中国联通3G手机门户内的内容不再收流量费,有四种计费方式:

 

 多媒体内容  n个M
 多媒体内容(合作)  n个M+代收内容费“x元”
 文本内容  n个T
 文本内容(合作)  n个T+代收内容费“x元”

 

其中:n为具体的数字,例如,1首歌可能值3M,1部电影可能要20M。

(2)中国联通3G手机门户外的内容,按流量费收取。是否代收内容费,还未见联通说明。

不知道我这么说,您是否还是被我搞晕了,如果那样,我的“宣传”也失败了。哈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