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唐代洛阳惠林寺
(2015-06-17 19:31:20)说唐代洛阳惠林寺
郭绍林
洛北惠林寺是唐中叶由官僚设立的一所私家佛寺,遗址在今孟津县送庄镇梁凹村落的寺门村。在当时洛阳地区的众多佛寺中,它远离城区,皇家的足迹和政治瓜葛和它不沾边,它因而显得很不起眼。然而唐代的文学作品却和它有著不少的因缘,从这方面来说,它驳骏乎速迈於洛阳地区众多佛寺之前。
这所佛寺是李恺在自己的别业设置的,别业又叫别墅,即田庄、庄园。李恺于唐玄宗开元二十八年(740)来洛阳担任河南府少尹,两年後调任外地,到天寅十四载(755)又来洛阳担任东京留守。这个年份的农历十一月,安禄山发动叛乱,从范阳伶北京市)带兵南下,一个月後攻陷洛阳,李恺坚守气节,遇害身亡。李恺在洛阳期间,“丰于产业,伊川膏腴,水陆上田,修竹茂树,自城及阙口,别业相望”。这些田产都在洛阳城南,速不是他田产的全部,洛阳城北邙山上也有他的田产:“洛阳之北惠林寺,灯之旧墅也”。可以推测,惠林寺设立的时间不会早於开元二十八年。李恺共有十多个儿子,其中两个是僧人,与李灯同时遇害。幸存下来两个,一个是李源,家中遭难时他刚刚八岁,被叛军俘获,转徙流离七八年。叛乱平定之际,洛阳故吏有对李恺感恩戴德者,将李源从民家赎出。唐代宗知道後,为了表彰李恺的忠义行为,就授予刚刚成年的李源为河南府参军,转司农寺主簿。李源因为父亲死于祸难,自己遂“无心禄仕,誓不婚妻,不食酒肉”。他依傍惠林寺,在寺中“寓居一室,依僧斋戒”。长庆二年(822),御史中丞李德裕鉴於李恺、李源父子的行为对於社会教化具有榜样作用,就向唐穆宗上《荐处士李源表》,建议予以表彰。表文说:“白天寅之後,俗尚浮华,士罕仗义,人怀苟免,至有东城郭、委符节者,其身不以为耻,当代不以为非。臣恐风俗既成,纪纲皆废,此当今之急务,教化所宜先也。臣访闻处士李源,即故礼部尚书东都留守赠司徒忠烈公恺之少子。天与贞孝,嗣兹忠烈,以父死国难,哀缠终身,自司农寺主簿绝心禄仕,垂五十年,放怀山泽,罕至人落。暨於衰暮,多依慧林佛寺,以其本恺别业,就寓残生。从僧住持,不举烟爨,随僧一食,以至五十余年,嗜欲靡窥,精粗同众。寺之旧殿,则恺之寝堂,源过必敬趋,未尝登践,其端心执孝,无有不至。忘形患苦,绝意贪缘,迎斥浮虚,就专志节,则孰能挺操不易,沉身无声,处薄白颐,终老弥笃。且灯之忠烈,实冠古今,当逆羯屠陷,飙驱响从,而恺抗节誓心,约义同列,居朝守位,抵刃就终,臣节之光,繇灯益劝。而源名销迹减,征访不加,实主於居方之臣历政之阙也。况源尝守沉默,不语是非,或心交静求,理契深要,一言开析,百虑洗然,致君阜时,指象如见,抱此贞用,弃於清朝,臣窃为陛下深惜。伏乞就授一官,召赴京阙,仍以事迹宣付史馆,则圣代有求贤之盛,朝廷美得材之难,灯之贞烈如存,源之承荷不坠,忠孝之美,并集恺门,光嗣德于一时,激为臣於千古。”李德裕表中,惠林寺作“慧林佛寺”,古代“惠”、“慧”二字通用,僧人慧速、慧能又作惠远、惠能。於是唐穆宗下《授李源左谏议大夫制》,先表彰李灯临难不苟的气节,说他“处鸡居首,正色受屠,两河闻风,再固危壁,首立殊节,到今称之”。然後表彰其子李源有孔子的学生曾参、闵损那样的孝行,“可贯於神明”;又有上古隐士巢父、许由那样淡泊名利的高风亮节,“可希於太古”。“夫褒忠可以劝告臣节,旌孝可以激人伦,尚义可以警浇浮,敬老可以厚风俗。举兹四者,大儆于时。”於是决定授予李源守左谏议大夫的职务,赐绯鱼袋,并责成河南尹派人到惠林寺李源的居所,“敦谕遣发”。当唐穆宗派来的宦官特使带著皇帝的手诏、绯袍、牙笏以及二百匹绢来惠林寺宣赐时,李源对宦官再三陈述自己年迈多病,不能趋拜,附表谢恩,对於官告服色绢等,坚决谢绝不接收。後来,他在惠林寺去世。
处士过著隐居生活,不求闻达,没有什麽轰轰烈烈的活动,没有大范围的影响,不容易产生戏剧性效果,按说不会被小说作为素材,然而在唐代的小说中,却有两篇是以惠林寺李源为题材的。
一篇小说是《太平广记》卷154中的《李源》,交待出自唐人李冗的《独异志》。故事情节是这样的:“李源,洛城北惠林寺住”,以父亲被安禄山杀害,发誓不过问政治,不结婚,不役使僮仆。一年暮春时节,他独自在树荫下休息,看见一个“少年”风神俊逸,挟弹走来,问起姓名和排行,少年只说自己是“武十三”,问起居住处所,少年的回答时而东、时而西、时而南、时而北。李源的叔父是福建观察使,李源准备去探望叔父,武生也说自己有事,要去东方。他们同乘一只船沿汴河东去,到了宋州谷熟县伶河南商丘市南)桥,携手登岸。武生突然对李源说:“与子诀矣。”李源感到意外,武生说:“某非世人也。为国掌阴兵百有余年,凝结此形。今夕托质于张氏为男子,十五得明经,後终邑令。”又说:“子之禄亦薄,年登八十,朝廷当以谏议大夫征。後二年当卒矣。我後七年,复与君相见。”他们说完这番话,走到一户农家前,於是执手分别。这户农家姓张,就在这时,家裹生出一个男婴,全家欣喜若狂。几年后,李源从福建返回河南,想起同武生分别时的情形,就又来到张家,看见一个儿童形貌酷似武生,情不自禁地呼喊道:“武十三相识耶厂这个儿童答道:“李七健乎?”後来唐宪宗读国史,感叹李灯的事,有人推荐其子李源,“遂以谏议大夫征,不起。明年,源卒于惠林寺。张终於宣州广德县令”。
这篇小说写的是业报轮回的事。小说称李源为“李七”,李恺共有十多个儿子,李源是其“少子”,怎么会排行老七?史传说唐穆宗徵聘李源来朝中担任谏议大夫,小说却说成是唐穆宗的父亲唐宪宗,从而把李源去世的年份也提前到宪宗时期。小说退说李源的叔父是福建观察使。《旧唐书》卷11《代宗纪》记载,大历四年(769)正月“乙未,福建观察使李承昭请徙汀州於长汀县之白石村”。这一年,李源虚岁21。按照小说设计的情节,他是一位区别于“少年”武十三的长者,当时的少年概念指的是青年人,那么,李源应该同这位姓李的福建观察使没有什么关系。唐代还有一位福建观察使姓李,叫李播,但那是唐僖宗乾符三年(876)的事,比李承昭晚了120年。李源在世期间,晚于李承昭的福建观察使都不姓李,有的防、常衮、卢惹、柳冕、王绸、吴凑、元义方、裴次元、阎济美等人。
另一篇小说是唐人袁郊《甘泽谣》中的《圆观》。袁郊是蔡州朗山(今河南汝南县)人,唐末任过号州(今河南灵宝市)刺史。《甘泽谣》是他咸通九年(868)在长安完成的。《圆观》是写洛阳僧俗人物的交情的。圆观是惠林寺的僧人,“能事田园,富有粟帛,梵学之外,音律贯通”,被时人称为“富僧”。李源在父亲罹难後,“乃脱粟布衣,止于惠林寺,悉将家业为寺公财。寺人日给一器食一杯饮而已。不置仆使,绝其知闻。惟与圆观为忘言交,促膝静话,自旦及昏。时人以清润不伦,颇生讥诮”。二人这样相处30年,相约出游四川,到青城山、峨嵋山访道求药。圆观主张先到长安,由斜谷南下,李源主张先到湖北荆州,溯三峡西上,争论半年,没有达成共识。李源坚持说:“吾已绝世事,岂取途两京?”圆观只好说广行固不由人,请出三峡而去。”他们从洛阳出发,来到荆州,乘船溯长江而上,在一座山下停留时,见几位妇女身著锦铛,负瓮汲水。圆观哭著说:“某不欲至此,恐见其妇人也。”李源吃惊地问道:“自上峡来,此徒不少,何独恐此数人?”圆观说:“其中孕妇姓王者,是某托身之所,逾三载尚未娩怀,以某未来之故也。今既见矣,即命有所归。释氏所谓迦圈也。”他便托付李源说:“请假以符咒,遣其速生,少驻行舟,葬某山下。浴儿三日,公当访临。若相顾一笑,即某认公也。更後十二年中秋月夜,杭州天竺寺外,与公相见之期。”李源这时十分後悔不该坚持取道荆州,於是大哭一场,并召见那位孕妇,告诉她如何生出孩子。孕妇连忙回家,以枯鱼祭献江滨。李源为她授朱字元,圆观沐浴,换上新衣,当天晚上,圆观去世,孕妇生出这个怀胎三年的孩子。三天后,李源去探视这个婴儿,婴儿果然在襁褓中对他一笑。李源不禁凄然流泪,告诉孕妇家,这个婴儿是圆观转世再生。於是孕妇家多出家财,将圆观埋葬。12年後的中秋夜,李源如约抵达杭州会晤圆观,只见天竺寺山雨初晴,月色满川,却不见故人踪影。徘徊之际,忽然听见川畔有牧童歌唱《竹枝词》:“三生石上旧精魂,赏月吟风不要论。惭愧情人远相访,此身虽异性长存。”片刻之间,这位牧童乘牛叩角,双髻短衣,来到寺前,原来他就是圆观。李源上前打探:“观公健否厂牧童对他说:“真信士!与公殊途,慎勿相近。俗缘未尽,但愿勤修不堕,即遂相见。”李源因为阴阳两界,悬隔殊途,没有机缘交流,只有望著他潸然泪下的份儿。圆观於是又唱《竹枝词》:“身前身後事茫茫,欲话因缘恐断肠。吴越山川寻已遍,却回烟棹上瞿塘。”随著圆观的一步步离去,“山长水远,尚闻歌声,词切韵高,莫知所诣”。过了三年,李源“拜谏议大夫,一年亡”。
这篇小说的主旨不在宣扬六道轮回、因果报应等佛教主张,而是写僧俗之间生死不渝的友谊,令人感动、伤感。这个故事後来流传很广,北宋苏轼据此创作《圆泽传》,清代吴墨浪子《西湖佳话·三生石迹》,亦脱胎於此。
除了小说,唐代诗歌也有和惠林寺有关者。韩愈曾投宿惠林寺,并在寺中题名。韩愈《洛北惠林寺题名》说:“韩愈、李景兴、侯喜、尉迟汾,贞元十七年(801)七月二十二日,鱼于温洛,宿此而归。昌黎韩愈书。”韩愈这次投宿惠林寺,作了一首《山石》诗,说:“山石荦确行径微(山路崎岖狭窄),黄昏到寺蝙蝠飞。升堂坐阶新雨足,芭蕉叶大支子(栀子花)肥。僧言古壁佛画好,以火来照所见稀。铺床拂席置羹饭,疏团(粗制米饭)亦足饱我饥。夜深静卧百虫绝,清月出岭光人扉。天明独去无道路,出入高下穷烟霏。山红涧碧纷烂漫,时见松坜皆十围。当流赤足蹋涧石,水声激激风吹衣。人生如此自可乐,岂必局束(不自在)为人韈(受人牵制)。嗟哉吾党二三子,安得至老不更归。”这时,韩愈因结束徐州(今江苏徐州市)节度使张建封幕府的供职,来洛阳等待调选,内心产生出仕与隐退的矛盾,所以诗歌结句用了《谕语·述而》中“二三子以我为隐乎”的话,表示要归隐田园。韩愈是唐代著名的反佛士大夫,却因借居佛寺之机,自己偶或浮现的隐退想法同佛教的主张和佛寺的氛围共鸣,说了一些另类的话。韩愈领导古文运动,作文反对骈偶,作诗也不喜欢有对偶句式的律诗,作了很多散文化的诗,读来十分滑稽。但《山石》虽说是一首散文游记式的诗,却写得很成功。该诗按照事情的顺序布局谋篇,没有闪回,没有轶出,叙事、抒情、议论穿插交织,恰到好处,绝对拒绝骈偶,专用散句,笔力雄健,意境恢弘。金人元好问读到北宋秦观《春日》诗中“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的句子,对比韩愈这首诗中“芭蕉叶大支子肥”的句子,在《论诗三十首》中嬉笑秦观的诗“是女郎诗”。
李德裕在洛阳做过官,他的别墅平泉山庄所毗邻的地带,以前曾是李灯洛阳城南的别业。李德裕有一首《寄题惠林李侍郎旧馆》诗,说:“栋宇非吾室,烟山是我邻。百龄惟待尽,一世乐长贫。半壁悬秋日,空林满夕尘。只应双鹤吊,松路更无人。”诗题说“惠林李侍郎旧馆”,“侍郎”应是朝廷在李源去世後给他的赠官,他在世时只当过河南府参军、司农寺主簿。李源丧父时年仅八岁,成年後长期居住在惠林寺中,这个“惠林李侍郎旧馆”只能指他在惠林寺中的旧居。李德裕这首诗,表达了对李源的景仰和怀念。
皇甫冉有一首《玄元观送李源李风还奉先华阴》诗,说:“此去那知道路遥,寒原紫府上迢迢。莫辞别酒倾琼液,乍唱离歌和凤箫。远水束流浮落景,缭垣西转失行镳。华山秦塞长相忆,无使音尘顿寂寥。”皇甫冉年辈高於李源,安史之乱平定後五六年就去世了,这时李源20出头。诗中说李源要返还奉先县,即今陕西蒲城县,李风要返还陕西华阴县,都在长安东面。从诗句“此去那知道路遥”、“速水束流浮落景(影)”来看,送别场所玄元观应是长安那所著名的道教庙宇。这些情况都和李源不合。《全唐诗》卷249收录这首诗,“李源”下面注出“一作‘深’”,因而这极有可能是“李深”,而不是李源。
至於惠林寺的佛事活动,今天能够知道的已经很少。《五灯会元》卷5《丹霞天然禅师》条记载:唐宪宗元和年间(806—820),天然禅师来到洛阳龙门香山,与来自河南伏牛1jj的自在禅师为莫逆之交。“後於慧林寺遇天大寒”,他把木雕佛像拿来烧火取暖。院主呵斥他道:“何得烧我木佛!”他用禅杖拨了拨火灰,说:“吾烧取舍利。”院主说:“木佛何有舍利?”他说:“既无舍利,更取两尊烧。”一次,他横卧在天津桥上,阻挡得东都留守不能通过,怎么喝斥也不起来让路,还懒洋洋地说自己是“无事僧”。後来他去邓州(治今河南邓州市)丹霞山结庵,三年间从学者三百人。他告诫门徒们不要参禅问道,说:“岂有佛可成!佛之一字,永不喜闻!”禅宗南宗宣导顿悟成佛、不假外求,认为诵经、坐禅、忍辱、布施等等修持活动,都是外在的形式,不利於寻求自己内心的佛性,甚至是阻挠自己成佛的因素,必须彻底打破。後来,禅宗人乾脆发展到呵佛駡祖、蔑视宗教权威的地步。《镇州临济慧照禅师语录》说:“你欲得如法见解,但莫受人惑,向裹向外,逢著便杀,逢佛杀佛,逢祖杀祖,逢罗汉杀罗汉,逢父母杀父母,逢亲眷杀亲眷,始得解脱,不与物拘,透脱自在。”天然禅师烧毁惠林寺的木佛像,正是禅宗的这个路数。所以他後来才要说:“岂有佛可成!佛之一字,永不喜闻!”然而惠林寺毕竟不是禅宗祖师麇集的场所,没能成为禅宗的祖庭,相比之下,惠林寺同佛教的因缘,反倒不如同文学的因缘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