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80后》“试吃”行为艺术比退票制更进一步

(2010-06-21 16:00:49)
标签:

转载

分类: 电影梦

电影《80后》在北京、上海、杭州、深圳四大城市免费放映10天,这个行为被业内人士称为空前的“电影试吃”。与“试吃”相对的,不禁让人想起了屡屡被提及的“退票”。

退票,是观众“吃”完一部电影感觉不满意,味道不好,还可能坏了肚子,所以才向老板、厨子要求“退票”。但这些老板、厨子可不会真的“退票”给你,谁让你已经把电影“吃”完了呢?遇到脾气不好的老板、厨子,还会骂观众是“狗屎”、“人渣”。全然不顾观众捧着肚子难受的样子。“试吃”与“退票”正好相反,是让你免费品尝,味道好的话,就吃完;味道不好,可以抹一抹嘴走人。

暂且称这种“试吃”为电影营销中的一种“行为艺术”。这个行动有些过格,那么老多人试吃菜品,会不会影响收费时的效果?大多数人都有过酒店推出新菜品的试吃活动,吃过之后,感觉味道不错,势必会招呼亲朋好友,再去品尝。或许,《80后》的营销人员就是抓住了这种心理,才去做的“试吃”活动。

在“试吃”的背后,是制作者和创作者势在必得的勇气与信心。那些反对“退票制”的电影保证不敢让人去“试吃”,因为影片质量不过关,万一“试吃”的话,就没有退票的机会了。而敢于“试吃”者,第一关要过的就是自己对作品有信心,相信观众一定会喜欢。

在现今的电影营销领域,诞生的行为艺术有很多。诸如,有些影片总是会遭遇“剪刀手”,有些影片试映时总是会有演员露点或疑似露点,有些影片总能爆料演员之间的小生斗、小旦斗……但这些影片的行为艺术,却忘记了一个最本质的问题。观众要看的,不是你在这部影片里加了什么名贵的料,怎么烹制,而是要看最后的成品质量如何,是味道十足,还是清汤寡水?《80后》没有什么明星,是一群年轻演员;也并非警匪、功夫等吸引眼球的题材,更没有火爆的大场面……用燕窝鲍鱼烹制的大餐,都不敢给人“试吃”,为什么一道“80后”的菜品,就敢给人“试吃”? 原因就是这道菜符合观众的口味,能让观众不但感受到了眼球的快乐,还会找到生活中的“营养”。

讨论“退票制”是否可行,其实是一个伪命题。就算是观众的素质都上去了,看完一个好电影,不会去违心的退票,在商业流程、市场机制上,也会有很多难以执行的环节。但“试吃”制度,却是一个能看到效果的行为艺术。想选择看什么影片,只要问一下身边“试吃”过的朋友,就能知道孰优孰劣,从而去做选择。

不过,《80后》的“试吃”却给华语电影提出了一个大难题。到底有多少电影敢于实行“试吃”制度?对于那些不到公映,都不露庐山真面目的电影,真要要去“试吃”,会不会吃哭了老板,吃傻了厨子?在今天华语电影市场的情况下,只能说《80后》的“试吃”迈出了一大步,乃至让很多人都不敢跟进。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