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杜甫研究会成立大会在郑州召开

标签:
杂谈 |
2010-03-22
河南省杜甫研究会成立大会在郑州召开,这标志着我省省级杜甫研究组织机构的空白被填补。
http://www.rootinhenan.com/infoUploadFiles/201047165545297.jpg
诞生于巩义的杜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爱国诗人,不仅被称为“诗圣”,也被尊称为“世界文化名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是他一生忧国爱民的写照。3月21日,以研究和弘扬杜甫思想文化为宗旨的河南省杜甫研究会在郑州宣布成立。省委常委、统战部部长刘怀廉,省政协原主席范钦臣出席。
作为中原大地历史文化名人中耀眼的明星之一,杜甫忧国爱民、期盼社会和谐的济世情怀,个人前途命运与国家前途命运紧密联系的价值观念,不仅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也是促进中原崛起的精神力量。河南省杜甫研究会的成立,为挖掘、研究和弘扬杜甫文化构筑了新平台,为文化统战工作搭建了新载体,为促进文化强省建设、增强河南软实力注入了新活力。研究会要坚持正确方向,发掘符合时代特征的杜甫思想文化,在建设文化强省中有所作为,在促进旅游业发展中有所作为,在贯彻落实“四个重在”的要求上有所作为。特别是要组织策划好后年的杜甫诞辰1300周年纪念活动,充分利用杜甫世界文化名人的效应,把杜甫精神推向全国、推向世界,把杜甫研究会办成全国一流的研究团体。
当天的成立大会选举产生了研究会领导机构,聘请刘怀廉为名誉主席、范钦臣为顾问。据介绍,研究会将通过编辑出版《俱欢颜》学术系列丛书,开办河南杜甫书画院、动漫影视中心等方式,努力将杜甫及杜诗研究成果转化为生产力
杜甫,不仅被国人尊崇为“诗圣”,也被世界人民尊崇为“世界文化名人”。省委常委、统战部部长刘怀廉说,杜甫研究会的成立,为挖掘、研究、弘扬杜甫文化构筑了新的平台,要通过“诗圣”品牌,将中原文化推向全国、推向全世界。
从去年开始,巩义市政府斥资一个多亿,对杜甫故里纪念馆重新进行规划建设。杜甫研究会筹备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张明超说,创办河南省杜甫研究会,也是为了协助政府促进杜甫故里的“世界文化名人旅游胜地”建设。
天水杜甫研究会考察小组陇南考察
天水·同谷由于杜甫的缘由,将我们紧紧联系在一起,
唐肃宗乾元二年深秋,安史之乱的战火方炽,杜甫从华州司功参军弃官西行,以避战乱,经长安到秦州,携家辗转来到同谷。在同谷的月余时间,正值“天寒霜雪繁”的冬日,诗人“自负薪采松,拾橡为生”。在严酷的生活考验面前,诗人热爱国家和民族的赤子之心仍炽烈如火,在陇南一带创作出《龙门镇》、《石龛》、《积草岭》、《凤凰台》、《万丈潭》、《泥功山》、《发同谷》和《乾元中寓居同谷县作歌七首》等十几首诗篇,记山水、伤乱离、怀亲友、抒怀抱,有对个人遭际的悲慨,更有对国家和民族的前途与命运的期望和憧憬,其中以《凤凰台》、《作歌七首》等为其中代表作,与《北征》、《洗兵马》、《三史》、《三别》等相辉映,达到了我国古典诗歌的最高境界。同年夏历十二月一日,取道朝东离开同谷。诗人同谷之旅,是他人生经历和艺术创作的重要驿站。
。“邑有佳主人,情如已会面,来书语妙绝,远客惊深眷。”的“佳主人”,却给他带来的更是生活艰难,有时竟绝粮断炊,一家老小挣扎在饥饿难忍的地步,天寒地冻,冰馁成疾,男悲女啼、好不凄凉。诗人在他向往的“乐土”,“南州”,谁知,却成了最为艰难困苦的一月。
杜公祠堂始建于北宋中期,宋金战争被毁于战火。明正德年间重建,以“明御史潘公梦拾遗,始建祠堂,其遗址存焉……”明万历年间又进行维修,此后一百年间,杜公祠遭风雨摧折,历岁月剥蚀,仅剩下残垣断壁。康熙丁酉年(1718年),陕西按察使兼辖陇右督理童华祖莅临栗亭,见“古迹堕废”,召集当地绅士等人捐资修复,历时两年完工。乾隆六年(1742年),徽县知县牛运震组织人力又一次维修,征地十亩,栽柏植树,种梅点菊,矗碑立石。嘉庆十一年(1807年),徽县知县张伯魁,再次修复扩建,将杜公祠征地扩大二十亩,扩建正祠堂为三间,并增修左右厢房两间。同时祠堂正南有戏楼,祠堂与戏楼之间,由东西两侧回廊相连。民国二十九年又一次集资,对杜公祠进行了较大规模的修茸,直到本世纪五十年代初,土改分房才将杜公祠彻底变成了农家私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