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受惠医改利好 风投青睐生物医药领域成长型企业

(2010-01-05 18:53:14)
标签:

杂谈

创业板医药股造富:风投三年资金回报率最高500千呼万唤创业板首开闸,第一批冲刺的企业中20%来自医药行业。其中乐普医疗造就职业经理人17亿余元的身家,而红日药业以60元的发行价创下了中国股市IPO发行最高价。“风投在国内的退出渠道已经通畅,而随着投资资金的高效回笼,风投对医药生物投资的热情将空前高涨,而这又将触发中国医药业新一轮创新风暴。”国内风险投资业资深人士叶恒(化名)27日向本报记者称。

  医药股走红创业板

  首批登陆创业板的6只医药股分别包括乐普医疗、红日药业、爱尔眼科、莱美药业、安科生物、北陆药业。据统计,在6家创业板医药股中,有5家企业2006年-2008年的净利润复合增长率超过40%,且平均复合增长率高达94%。由于外界普遍看好,这6只个股的平均发行市盈率为52倍,其中红日药业的发行价高达60元,创下了中国股市IPO发行最高价。国元证券分析师康洪涛表示,由于创业板医药股普遍体现高成长性、高盈利能力,必将迎来市场热捧,进而整体推高医药板块股指水平。在高成长性的支撑下,机构对于6只医药股的首日表现也给出较高的预测,世纪证券给出的上限预测价格估算,这6只个股的最大涨幅有望达七成。 91158.org

  创业板启动,几乎成了亿万富豪的批发市场,据前3批创业板公司的招股说明书,将有74名股东的身家过亿。而创业板医药股的首轮创业板冲浪,则由乐普医疗贡献了一位最闪耀的“财富之星”———乐普医疗董事总经理蒲忠杰身家因股票上市暴涨至17.53亿元。

  本土风投大放异彩

  除了造就一批创业富翁,率先潜伏在首批创业板医药股中的风投公司也将迎来丰厚的回报。翻阅这6家医药公司的风投纪录,发现风投在此领域的回报周期特别短。“绝大部分在企业的扩张期切入,平均在2年左右时间成功获得证券市场的退出通道。”叶恒称。被称为创业板“蓝筹股”的乐普医疗,美国华平投资集团旗下的Brook公司曾于2006年11月以8689万元增资,取得10%的股权;2007年2月,Brook公司再次以1955万元的价格和6734万元的价格,分别从乐普医疗原股东七二五所和中船投资处购得2.25%和8.6%股权。2006年11月,爱尔眼科因其独特的连锁经营模式而顺利通过世界银行集团国际金融公司(IFC)的综合评估,获得813 .67万美元的长期融资。除IFC的投资,爱尔眼科2007年还获得本土达晨创投的投资。

91158.org



  境内资本“本土募集、本土投资、本土退出”的良性循环模式的成型,刺激本土V C/PE带动国内医药业迎来新一轮的发展。“众多本土V C/PE,在创业板医药股中大放异彩,达晨创投以720万元资金命中爱尔眼科,国资背景的北京科投在北陆药业初创期投资,而2008年本土的盈富泰克也投资北陆药业,而2007年3月重庆风投则投资莱美药业。”叶恒称,在首轮创业板医药股中,本土创投公司身影频频,从规模上风头劲于外资风投。

  扩张期切入,3年最高回报500%

  “重庆科技风投2007年以2000万元的现金增资莱美药业,莱美药业上市后其浮盈高达8749.8万元,3年半的净收益率约437.49%。美国华平投资集团旗下Brook公司,通过两次增资和股转受让后,以累计出资17640万元,持有乐普医疗20%股权,估算上市首日Brook公司持股市值将达9.21亿元,获利7.44亿元,3年投资收益累计达521.83%。”叶恒称,国内退出渠道已经建立,而随着投资金的高效回笼,风投对医药生物投资的热情将空前高涨,而这又将触发中国医药业新一轮创新风暴。

内容来自于股票爱好者 www.91158.org



  叶恒称,首批冲击创业板的医药股较大的共性是建立了自己的技术、市场和模式上的壁垒。“红日药业主要产品血必净、盐酸法舒地尔处于细分市场垄断地位,且均为国内独家品种。乐普医疗被定义为‘首家高端医疗器械上市公司’。‘轻资产模式’迅速占领市场的爱尔眼科,则开辟了连锁医疗服务的新业态。”

 

              惠医改利好 风投青睐生物医药领域成长型企业

来源:医药经济报

全球性的金融动荡和信贷紧缩,使得几乎所有行业都进入了“没有风投的日子”,生物医药却是一个例外,甚至有风投机构为生物医药设专项基金。

全球性的金融动荡和信贷紧缩,使得几乎所有行业都进入了“没有风投的日子”,生物医药却是一个例外,甚至有风投机构为生物医药设专项基金。

  发端于美国华尔街的金融危机像流感病毒一样,蔓延于整个国际金融市场,引发全球性的金融动荡和信贷紧缩,在海外上市的中国药企亦无法独善其身。然而与此同时,各路风投仍纷涌而至,一再鼓吹拔高中国生物医药产业价值,甚至有风投机构专门设立了投资医药领域的专项基金。

  美国洛克菲勒家族专属的风险投资公司Venrock日前宣布,其旗下投资已上市生物医药的专项基金目前已经募集到1.94亿美元。据悉,此专项风投基金是Venrock首次针对单个具体领域的上市公司设立基金的“破冰行动”。

  “金融危机使得生物医药类公司处境困难,研发失败的风险也非常大,这对其中的上市公司是个严峻的考验,一些高成长型的公司难免被市场低估,目前是非常好的投资机会。”Venrock组建者表示。
                                  
  走俏严冬  

  过去一年,在公开市场,所有生物医药企业的上市行动都进退维谷。国际知名审计师事务所安永远东区医药行业主管合伙人黎永光向《医药经济报》记者承认,受金融风暴影响,不仅公开市场上鲜见风投身影,该公司去年所有关于生物医药方面的上市审计工作亦基本处于搁置状态。然而,种种迹象表明,同期风投机构仍活跃异常。

  来自法国方面的消息称,尽管发生了全球性的金融和经济危机,但2008年法国风险投资总额达10.3亿欧元,同比增幅8%——这也是最近8年来法国风投额首次突破10亿欧元大关。而从风险投资的总额分析可见,2008年下半年,医疗保健领域吸收的风险投资额最多,达1.22亿欧元,涉及的生物或医药企业达76家,这也是该领域连续第5次(每6个月统计一次)占据风险投资额的首位。

  与此同时,仅从公开消息可见,2008年有近8000万美元的风险投资额被注入中国生物医药领域。2008年1月,中国诺康生物医药股份有限公司与美国红杉资本中国基金、HBM生物基金在上海举行了隆重的私募融资签字仪式,成功完成了诺康集团1700万美元的海外融资,实现了国际基金资本与国内产业资本的结合;同月,新兴医药研发外包企业诺凡麦医药有限公司继2007年7月获得Atlas公司首笔500万美元风险投资后,又获得了Atlas公司、富达亚洲、富达生物技术公司第二轮1380万美元风投;3月,深圳市翰宇药业有限公司从软银赛富亚洲投资、深圳市创新投获得了首期1500万美元;4月,美国生命科学风险资本公司BayCityCapital及德同资本共同向凯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投入2100万美元风投资金;8月,由晨兴创投和礼来亚洲投资领投,辉瑞风险投资参与投资,上海华大天源生物科技获得新一轮融资,将主要用于公司的屏蔽项目,活性生物学以及DMPK生物分析服务;10月,北京科美东雅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宣布完成第二轮私募资金1650万美元,是由中国健康医疗基金主导,中经合、西门子风险投资基金、软银中国共同参与。

  投资领域在生物制药、工程生物领域、医疗器械和医疗服务行业的百奥维达投资咨询(上海)有限公司合伙人李毅认为,目前中国医药产业具有强抗周期性且受惠医改利好,加之整体市场估值较去年有所下降,正是投资的好时机。“我们正在积极找项目。”李毅表示。

  据悉,在百奥维达成立的近4年时间中,所投资的8个项目1.2亿美元,主要投向生物制药领域。

  知道者得  

  目前,资本的诱惑在金融海啸的寒流下,迫使企业与风投在看待投资估值方面有了一丝理性。

  “风险投资公司不仅仅追求项目本身所带来的利润,也追求项目在资本运作过程中资本增值所带来的财富。对于风险投资公司来说,他们是以企业创业的始点为基础,目前的发展为保证,最终看重的是企业将来的发展前景,即在企业发展成熟时退出后所获得的实际收益。”一位资深投资机构负责人向《医药经济报》记者表示,风投逐利的本性使其从考虑投资标的开始即目标明确,而在金融海啸袭卷全球经济的情况下,小型生物医药企业充满了被大企业吞并等不确定性因素,而生物医药行业较高的行业投资门槛亦使得一些缺乏专业知识及行业背景的风投机构望而却步。

  据悉,风险投资机构正从一些小型生物医药企业抽身撤离。它们中有不少甚至明确表示,其对于品种的青睐和与企业高层间的有效沟通已经变得比企业自身价值更为重要。

  有行业研究员向记者分析指出,去年风投青睐的凯晟生物独家创新的封闭式核酸提取技术、翰宇药业的“多肽”生物制药技术、诺康生物独家品种注射用血凝酶和心脑血管药腺苷注射液等“绩优”项目才是促使其拿出“真金白银”的主要原因。李毅亦表示,百奥维达在投资方向上,更看重拥有自主产品平台技术的生物制药公司。

  业界专家认为,其实有很多非专业生物医药行业的风投看好该行业的项目,但因缺乏专业知识,核心价值难以把握,一般不会轻意出手。“对于专注于单一领域的风投而言,高度专业的知识及行业背景是必不可少的。由于生物医药领域技术门槛较高,泛业投资的横向基金较难看懂该行业的门道。”

 

百润医药获1550万美元的首轮风投

8月29日,Trident Capital宣布联合其中国投资伙伴Mustang Ventures,对百润医药进行首轮投资,投资金额达1550万美元。
  百润医药成立于2001年,是中国第一家专注于皮肤科领域的国际性公司。其一直致力于引进和并购全球领先的皮肤健康产品和技术,目前已经和高德美、葛兰素史克、罗氏、施贵宝等全球知名医药企业建立长期战略合作关系,全权负责其相关产品在中国市场的专业推广。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