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军是咱孟津人!!!
(2008-08-11 07:46:46)
他主持春节联欢晚会,他策划、主持《艺术人生》,他和冯巩一起演绎幽默小品……作为“央视名嘴”,他的心中还有浓浓的乡情
朱军:“我是洛阳人的儿子”
记者 程奇
朱军简介
出生:1964年
参与主持作品(节目):《艺术人生》、《音乐人生》、《乡风乡韵》、《东西南北中》、春节联欢晚会等。
获奖经历:1997年,在保加利亚举行的国际“金天线”电视节目大赛中,由他主持、编辑的音乐电视剧《乡风乡韵》获得音乐类第一名;2003年获得节目主持人评选“金话筒奖”;2004年获得中国电视艺术“星光奖”主持人奖等。
提起“央视名嘴”朱军,相信绝大多数洛阳市民都耳熟能详:他主持春节联欢晚会,他策划、主持《艺术人生》,他和冯巩一起演绎幽默小品……
你也许想不到,这位家喻户晓的主持人的父母,都是土生土长的洛阳人;朱军本人,曾回孟津祭祖、探亲;他的两位叔叔,至今仍住在洛阳孟津。提起洛阳,他的心里就会泛起乡情的波澜……
4月26日下午,利用排练的间隙,朱军在北京中央电视台一号演播大厅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他说:“我是洛阳人的儿子!”
“老乡的事儿,啥都好说!”
“朱军是咱洛阳老乡,如果你想采访,我可以帮你联系!”在北京采访期间,中央电视台四套节目《奥运中国》制片人、洛阳孟津会盟人肖娜女士,令人惊喜地向本报记者透露了这一信息。
4月24日中午,根据肖娜提供的手机号,记者打通了朱军的电话,并自我介绍:“我是孟津县送庄镇人。”
“你是送庄的?王金亭、王西亭你认识吗?”电话那头,朱军的语调有点激动,主动和记者“攀老乡”。
当记者提出采访要求时,朱军犹豫地说:“一个月内,我都忙得要命,恐怕抽不出整块的时间。”
记者提出:能否抽出一二十分钟的时间接受采访?“行,老乡的事儿,啥都好说。26日,你和我联系。”朱军回答得很爽快。
26日上午,记者在中央电视台门口,多次拨打朱军的电话,对方的手机却一直关机。
直到中午12:03,朱军才发来短信:“我刚从上海回来,下午2点后我都在台里,随时联系吧!”
下午2:30,朱军打来电话:“对不起,我刚才在排练节目。你现在过来吧,我抽空和你谈。”
在央视一号演播大厅,记者见到了朱军。朱军身穿红色夹克、白衬衣,显得格外精神。他和央视另一著名主持人董卿一起站在舞台上,正在为27日直播的第十三届CCTV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颁奖晚会进行紧张排练。
利用排练的间隙,朱军把记者请到一号演播大厅一个道具室内,向“小老乡”敞开了心扉。
朱军印象:毫无大牌架子,就像邻家大哥
内行人戏言:在中央电视台,要判断一个人是不是“名主持”,只需观察他(她)的眼袋就知道了。
在“名主持”里面,朱军的眼袋最大,眼角还有明显的黑晕,可见近期没休息好。
央视《挑战主持人》制片人马东曾说,每次见到朱军都“替他可怜”,说他在台下从来都是一副无精打采的样子,“央视名嘴的活儿,能把人累吐血”。
和电视上相比,朱军要瘦一点,也憔悴得多,但他招牌式的憨厚面孔和爽朗的笑声,仍让人感到亲切。
面对来自家乡媒体的记者,朱军亲自让座、敬烟、点火。谈到激动处,他还会用手指轻轻触摸记者的手臂。这个“不见外”的肢体动作,让人觉得心里热乎乎的。眼前的朱军,就是一个亲热的老乡、一位和善的邻家大哥……
和朱军聊天,你不但不会感到紧张,反而会产生一种倾诉的欲望。无怪乎很多保守的艺术家、明星,一上《艺术人生》,都毫无保留地敞开心扉,甚至透露隐私。
“我父母都是孟津人”
面对“小老乡”,朱军第一次对媒体透露了自己的家世。
朱军说,我的父亲名叫朱礼庆(在老家时名叫朱福庆),1922年出生,洛阳市孟津县平乐镇朱仓村人。
但朱军对孟津县送庄镇送庄村的感情,却是显而易见——谈话中,他多次提及王金亭、王西亭两位叔叔的情况。
记者感到疑惑:朱军姓朱,为何叔叔却姓王?
朱军解释说,父亲是个孤儿,很小的时候,就被送到送庄村一户王姓人家收养,一直长到11岁。王家人对朱福庆像对待亲生儿子一样,照顾得很周到。王金亭、王西亭是王家的亲生儿子,但他们和朱福庆的感情就像亲兄弟一样。
11岁时,朱福庆来到洛阳,在洛阳孤儿院生活了一段时间。20多岁时,他当兵入伍,跟随部队去了甘肃,之后全家定居兰州。
朱军的母亲名叫王淑珍,1926年生于孟津县送庄镇送庄村,后来她和朱福庆一起去了兰州,并在甘肃成亲。
朱军对母亲非常尊敬,他评价说:“母亲是一个识不了几个大字的‘文化人’。”
他说,尽管母亲因家庭原因没上过几天学,却继承了祖祖辈辈留下的传统美德,勤劳、朴实、善良、博爱。为了家庭,母亲劳苦一生,脸上却始终一副乐呵呵的笑容,让儿女一看,就从心里感到踏实。
母亲这种无怨无悔的奉献精神,深深影响了朱军的个性,也为他事业的成功打下了深厚的“人文基础”。
和孟津人的感情“浓得化不开”
谈起孟津,朱军疲惫的双眼中放出亮光——他说,他和孟津人的感情“浓得化不开”。
朱军深情地回忆说:小时候在兰州,父亲一个人工作,养活我们一大家子,经济压力很大。我家离父亲上班的地方有好几站路,为了省一点乘坐公交车的钱给我们多买点吃的,父亲每次上班都是走着去的,非常辛苦。
当时,在甘南藏族自治州林业局工作的王金亭叔叔,尽管家里也很困难,当他看到哥哥朱福庆这么辛苦,就买了一辆旧自行车,跑了好远好远的路把车送了过来。这样,不但朱福庆上班有了交通工具,就连朱军兄弟几个也是利用这辆旧自行车学会了骑车。
王金亭、王西亭,目前仍在孟津送庄老家居住。1997年,朱军回朱仓村上坟时,特地到送庄看望了两位叔叔。
回乡的一幕,让朱军至今记忆犹新——
朱军清楚地记得,到送庄,很多父母过去的亲戚朋友,都奔走相告:“福庆的儿子回来了!”王金亭、王西亭两位叔叔一一给朱军介绍:“这是大姑,这是二姑,那是三姑……”亲戚们争着请朱军到家里作客。朱军到他们家里,他们都会捧出热气腾腾的鸡蛋茶让他喝,并拿出家里最好的食品让他吃。
孟津人浓浓的亲情、质朴的乡情,让朱军铭记在心。
每次回来,都怀着一种“朝圣情结”
提起孟津,朱军似乎有说不完的话。他说,孟津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有“河图之源、人文之根”之说;周武王讨伐商纣王时,八百诸侯会盟于此;汉光武帝刘秀等众多皇帝、贵族的坟冢都在这里;这里还是著名书法家王铎的家乡……
朱军深情地说:每次回孟津,我都怀着一种“朝圣情结”。在这里,“捧起一把泥土,就有一段掌故;嗅一口空气,就能闻到历史的厚重”。
|
|
|
42个字改变一生命运
记者问朱军:作为妇孺皆知的著名主持人、国内文艺界的知名人物,对于洛阳有志于文化艺术事业的年轻人,有什么忠告?
朱军笑着说:“不敢说忠告,只能说建议。我写过一本书,名字叫《时刻准备着》,我就用这个书名作为我的建议,和家乡青年共勉。”
1993年,朱军在著名主持人杨澜的建议下,毅然放弃甘肃电视台“当家小生”的待遇,到中央电视台发展。刚到北京时,只是《东南西北中》栏目组临时工的朱军住在地下室,负责接电话、打扫卫生和送盒饭。孤身一人在京打拼,他的精神一度非常苦闷。
最难的时候,朱军总是想起小时候父亲朱福庆时常教育他的那句话:“作为一个男人,要努力学习、自强不息,自己掌握自己的命运!”于是,他迎难而上,用心干好每一件事,用心抓住每一次机会,他的努力终于收到效果:1994年国庆焰火晚会,在4个多小时的直播过程中,朱军只说了42个字,就改变了命运,顺利走上了“央视名嘴之路”。
在那次直播中,朱军的任务是解说北京正阳门下礼花分队的情况。当时分队所在的位置人很少,环境清静,这种气氛和整台晚会万众欢腾的场面很不谐调。
怎么办呢?
经过思考,朱军向导演请了半个小时的假,跑到天安门广场的国旗旁边,实地感受那里热闹、红火的晚会气氛。他还围着正阳门跑了一圈,并在直播前不断地做蹦跳、高抬腿等动作。
看到朱军的表现,大伙都笑话他:“瞧,朱军紧张成那样!”
直播中,朱军出人意料地用亢奋、激越的声调,大声说:“观众朋友们,我是在正阳门下,这里是礼炮礼花分队,我们看到的五彩缤纷的礼花,就是从这儿升上天的!”
现场的同事,当时都觉得朱军“一定是疯了”——正阳门这么安静,何必用那么大的声音说话?
短短42个字的直播,却让总导演张晓海等“内行”看出了“门道”:这小伙子很有灵气,他这样大声,肯定是动了心思,要让正阳门的直播气氛和天安门主会场保持一致,让整个直播“能够接上这口气儿”。
切换镜头时,张晓海用惊奇的口吻问旁边的工作人员:“这个小伙子是谁?”
短短42个字,不但让朱军从“临时工”变成“正式工”,而且彻底升华了朱军的主持人生涯:7天后,朱军主持了自己在央视的首个大型电视晚会;两个月后,朱军就站在了央视春节联欢晚会的直播现场,这一站,就是十几年……
这段特殊的经历,让朱军感叹不已。他建议洛阳年轻人:干事业,不仅要努力学习、打好基础,还要有“时刻准备着”的劲头,用心干好每一件事,哪怕这件事情再小,都有可能彻底改变你的命运! |
|
|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