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届全国阅读教学观摩《刷子李》教学设计
(2012-11-22 11:33:53)
标签:
教育 |
分类: 赵飞课堂 |
人教版课标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下册
23* 刷子李
中天北京小学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基本情况:
《刷子李》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七组第二篇课文,选自冯骥才的《俗世奇人》。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这组课文围绕“作家笔下的人”这一专题进行编排。“单元导读”中提出本组课文学习要求:“学习本组课文,感受作家笔下鲜活的人物形象,体会作家描写人物的方法,并在习作中学习运用。”《刷子李》紧承精读课文《人物描写一组》,借极富戏剧性的小事窥见人物的大本领、大智慧。作者在塑造主人公“刷子李”技艺高超的形象时,对能突出主人公特点的细节进行描写,如:第五自然段,抓住刷墙的动作和效果写出了刷子李的技艺高超;文中“刷子李”的徒弟曹小三面对“黑衣白点”的心理活动描写则侧面烘托出刷子李技艺高超。文章中的这些细节描写精彩生动,值得品味,是学生该学之处,是通过旧知易学可学之处。
深入地研读教材,发现文章细节描写虽精彩,然最具特点的写作方法应该是作者围绕曹小三对师傅手艺高超“半信半疑——信——不信——深信”一波三折的谋篇布局方法,这样的写作方法让刷子李这个人物活了,神了,深深地刻在读者的脑海中。把握了这一点,能更好地体现小学语文高段的教学特点——立足篇章,关注表达方法。(课标中明确提出“第三学段侧重考察对文章基本表达方法的了解领悟”。)
继续看冯骥才的《俗世奇人》,发现多数文章都具有这样一波三折的谋篇布局特点,读来引人入胜。如《泥人张》一手端杯饮酒,一手捏海张五,已然厉害,但故事没完,海张五花大价钱买走一排排写着“贱卖海张五”的泥像才是高潮;《张大力》举起从来没有人举起的石锁已经精彩,但故事继续,锁下一行字让人回味无穷……
作为一篇略读课文,本文编排的意图很明显:就是让学生在经过本组精读课文《人物描写一组》的学习后,通过略读课文进一步感受作家笔下鲜活的人物形象,学习作家独特的描写人物的方法,体会表达效果。但其学习应该与精读课文《人物描写一组》有所不同。在学习内容上,《人物描写一组》重在学习细节描写,小嘎子摔跤时的动作、严监生临死前伸出的两根手指、王熙凤初见林黛玉时的语言都是典型的塑造人物的方法;而本文的学习内容是在细节描写的基础上进一步体会冯骥才独特的一波三折式的谋篇布局方法。在学习形式上,对《刷子李》这样一篇略读课文,更应该充分放手“让学”,以略读课文前的阅读提示为切入点,学生自读自悟,课中引入《泥人张》的拓展阅读,进一步感受作家笔下鲜活的人物形象,学习作家独特的描写表达方法,体会表达效果。
(二)目标设定:
本课设定了以“学法运用与写法领悟”为中心的教学目标。首先是学法运用,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学生应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旨在让学生学会“利用略读课文的阅读提示进行自主学习”。其次是写法领悟,课标中提出“第三学段侧重考察对文章基本表达方法的了解领悟”,本组写人的文章学习重点就是作家描写人物的方法,学习本课则应在巩固以前学到的人物描写方法的基础上领悟冯骥才独特的表达方法。
将五年级下学期的内容提到上学期教学,其难度相应增加,尤其是学生从一到四年级所接触的以人物描写为中心的学习内容很少,学生对写人一类文章的已知水平未必能支撑一篇以学生自学为主的略读课文的学习;略读课放在一组课文中进行教学,学法迁移相对容易,但是将这样一篇略读课文单列出来进行教学,如何迁移又成为一大难题。如何突破这些本不应该成为《刷子李》一课学习中的难题呢?思考再三,决定充分运用略读课文前的一段“连接语”——阅读提示,以此引领教师“教”和学生“学”。阅读提示中提到的“熟读、想想、读精彩的句子”明确了学习方法;“技艺高超表现在哪儿,怎样写出他技艺高超的,体会表达效果”则明确了学习内容。将本课的阅读提示与单元导读——“学习本组课文,感受作家笔下鲜活的人物形象,体会作家描写人物的方法,并在习作中学习运用”进行整合,确定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为“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文中描写最精彩的句子,丰富‘刷子李’的形象,领悟并学习作家冯骥才独特的表达方法。”
(三)教学理念:
叶圣陶先生说:“学生在校的时候,为了需要与兴趣,须在课本或选文以外阅读旁的书籍文章;他日出校之后,为了需要与兴趣,一辈子须阅读各种书籍文章,这种阅读都是所谓应用。使学生在这方面打定根基,养成习惯,全在国文课的略读。”可见,略读课的本质是“精读课”与“自由阅读”的“桥梁”。基于这样的定位,本课有了如下设想:
一是“教略学丰”。减略教师的教,增加学生的学。在课堂中让学生充分调动自身已具有的知识及能力储备,自主学习探究。整个过程中,有借助预习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有自学略读课文前的阅读提示以明确学习任务,有默读勾画、自读体会、朗读展示,有小组讨论,还有一篇带多篇的迁移式学习……
二是“文道结合”。《刷子李》一文与“略读课文”学习之道紧密联系——利用阅读提示进行自主学习;《刷子李》一文与“人物描写”类文章的学习之道紧密联系——感知人物形象,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体会表达效果;《刷子李》一文的学习力图把学生引上课外阅读的道路……当然,一节略读课的教学未必就能真正引领学生通向这些“道”,但每一节阅读课老师心中都想着这些“道”,学生们就一定能有所得。
二、教学目标
1. 通过预习与随文学习,认读6个生字。正确、流利地读课文。
2. 略读课文,粗知文章大意,感知人物形象,了解“刷子李”高超的技艺。
3. 有感情地朗读文中描写最精彩的语句,丰富“刷子李”的形象,领悟并学习作家冯骥才独特的表达方法。
4. 激发学生阅读冯骥才文章的兴趣,课外继续走进作家笔下的人物。
三、教学重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文中描写最精彩的语句,丰富“刷子李”的形象,领悟并学习作家冯骥才独特的表达方法。
四、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学生预习:自读课文3次,标出课文段序,自学文中生字新词。
五、课时安排
六、教学过程
(一)利用已知,感知人物形象,初步领悟写作方法。
1.这节课,我们要去认识一位手艺人,他就是——刷子李。刷子李是一位手艺人的绰号。从绰号上你能获取哪些信息?通过预习,能发现整篇文章都是围绕(技艺高超)来写的。
【设计意图:课标中提到“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从“刷子李”的得名,粗知文章大意。通过查预,第一次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发现文章围绕“技艺高超”展开描写。】
2.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读一读课文前的阅读提示,弄清学习要求。
“熟读课文,想想“刷子李”的技艺高超表现在哪儿,作者冯骥才又是怎样写出他技艺高超的。再把描写最精彩的句子找出来,读一读,体会一下表达的效果。”
【设计意图:引出略读课文前面的阅读提示。课件中的提示与教材中的提示稍有不同,因为教材中提到的小嘎子、严监生、王熙凤等,是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内容,现在学生还处于五年级上册的学习阶段,学生之前并未接触,于是在教学时老师根据学情合理利用教材,删去这一部分,将注意力放在引导学生“利用略读课文前面的阅读提示进行自主学习”。】
3. 根据阅读提示开始学习。快速默读课文,把能表现刷子李技艺高超的句子勾画下来。
4. 学生交流,自由读一读这些句子,体会刷子李的技艺之高。朗读最喜欢的句子,展示刷子李的技艺之高。
5. 同桌讨论:作家冯骥才是怎样写出他技艺之高的?
【设计意图:“自读自悟”是略读课的主要学习方式,学生明确了阅读要求后,立即与文本对话,默读、勾画、交流、朗读、讨论、汇报。这一板块的学习基于学生的已有水平展开,完全独立自主地读书、勾画,完全自主地交流、讨论、探究,完全自由地朗读……这样最大限度地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也体现了“教略学丰”的教学理念。在自学的过程中感知了人物形象,初步领悟了写作方法,突出了教学重点。】
(二)引发思考,丰富人物形象,领会作家独特的表达方法,体会表达效果。
1. 到此时,你们相信刷子李技艺高超了吗?我们是读了这些精彩的描写,信了;文中的曹小三为什么会信呢(黑衣上无白点)?行了,文章到此(第6自然段)可以结束了,作者冯骥才后面还写了什么?为什么要写这些内容?
2. 四人小组学习:把你们的学习感受批注下来,强调练字意识。
3.全班交流:发现作者独特的表达方法,谋篇布局特点(半信半疑——信——不信——深信),体会表达效果(一波三折)。
【设计意图 :课标在教学建议中提到“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略读课中,老师也应该关注学生的发展。学生通过已有知识初步领悟了写作方法,但冯骥才独特的表达方法,可能学生自读自悟未必能体会到,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去关注,去感悟,这样的学习活动才是关注了学生的发展。通过学生学习的发展,进一步感知人物形象,领会作者独特的写作方法,体会表达效果,再次牢牢抓住预设目标中的教学重难点组织学习活动。因教师对上一阶段的学习完全放手,学生的学习认知遵循自然发展,注意力基本集中在对局部的关注上,此时通过老师的引领,学生走向深度思考,关注到整体,尤其是关注到作家采用的一波三折的叙述方法,从而契合了小学高段“立足篇章,关注表达方法”的语文教学。此处也是本课教学的难点,顺利得以突破。】
(三)迁移拓展,再次领悟作家独特的写作方法,激发阅读兴趣,布置课后作业。
1. 快速浏览《泥人张》第一部分,进行交流。
2. 继续浏览《泥人张》第二部分,再次领悟冯骥才独特的写作方法。
【设计意图:语文教学的“本然”,其实就是言语应用,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必须定位在“语用”上。对学生进行有效的阅读指导,尤其是及时地在具体的语境中强化训练,才能形成能力,才有助于迁移运用。此环节中的拓展阅读,不是简单的一读了之,既将略读、浏览的策略和方法进一步落实,又紧紧抓住文本特点,挖掘与《刷子李》的内在联系进行高效的阅读,再次领悟作家冯骥才独特的写作方法,并且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3. 布置课外阅读作家冯骥才的作品《俗世奇人》。
【设计意图:课外阅读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而与课文关联的课外阅读,是与学生最易衔接的,导读起来也更轻松有效。到此,略读课文的作用得以体现,在精读课文与自由阅读之间架设了一座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