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八闽~印象连江·筱埕镇·定海湾畔海潮寺(九龙禅寺)

标签:
走遍八闽印象连江定海湾海潮寺九龙禅寺 |
分类: 游记 |
从连江海潮寺回来后的第四天,上班期间,接了一个电话,一个在银行金融机构供职的朋友打来的,说你怎么跑到他的老家去了。哦,他是定海人啊!先前只知道朋友是福州郊县连江藉的。他问我怎么会知道海潮寺。因为这个地方常人还是不太了解。我告诉他,是因为福州有一个作家,叫苏静的,也是连江定海人,他的一部散文结集《礁火轻袅》里的第一辑“亭角印记”,有一篇文章《海潮拾翠》是写海潮寺的。他让我知道了在连江,在定海湾,在九龙山下,有座海潮寺。
海潮寺,又称九龙禅寺,位于福建省连江县定海湾北面临海的山坳里,三面环山,北傍大海,占地面积上十亩,是连江县沿海闻名遐迩的的古刹。
据连江县志载,海潮寺是明洪武五年建,清雍正年间重修,距今已有六百多年历史。现在寺院是在明清基础上修葺一新的。民间传说,由于寺院临海而建,在寺中可听到如雷海浪,因此被称为“海潮寺”,而海潮寺的法师则被尊称为“海潮长老”。
海潮寺内,也同其他寺院一样供奉着佛祖、菩萨、罗汉等佛像,虽数量较少,但布局与众不同。数尊从境外请进的“白玉”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佛像,是其他寺院中少有的。天王殿中新造了弥勒佛一尊,高 108厘米,肩宽80厘米。更值得一提的是海潮寺还珍藏有一套33册《房山石经》。该书是我国佛教史上重要文物之一。
这座平凡的寺院,却有段悠远神奇的传说:从前有位法师,奉如来佛旨意,驾一椭圆形青石,飘洋过海,来到定海湾。法师在定海湾北面的沙滩登陆后,闭眼合计,静坐在青石上,几天都不言不食不动。这情景让岸边黄、邱两财主发现了,感到奇怪,好奇地上前询问,法师开口广阿弥陀佛,列位施主请施舍贫僧一袈裟的田地,盖一座寺院,让佛法重光。”黄邱二人看那法师披在身上的袈裟,方圆不足一丈,就满口答应了。只见法师解下袈裟往空中一抛,袈裟横空,金光闪烁,转眼间罩住了十来亩大的田地。邱、黄二人见情景,知是一位得道高僧,于是把袈裟所罩之田地送给了法师,并帮助法师兴建寺院。寺院建好后,法师广收门徒,讲经授法。由于寺院临海而建,在寺中可听到岸边传来的声声如雷的海浪,所以后人为颂扬法师的功德,就称该寺为“海潮寺”,尊称法师为“海潮长老”。
海潮寺的另名为“九龙禅寺”,其由来也有一段动人的传说:相传海潮法师修好寺院后,每日开坛讲经传法,普渡众生,得到了人们的称颂,此事惊动了海中的九条神龙。一日,九龙偷偷地离开龙宫,驾临海潮寺,准备一探究竟,正值法师为僧侣传经,九条神龙便按下云头,悄悄地环绕寺院听法,海潮法师道行高深,九龙也听得如痴如醉,忘记了返回时间,遂化为九座连绵起伏的山岭,永伴佛寺。当朝皇帝闻讯后龙颜震动,赐海潮寺为“九龙禅寺”。而“海潮寺”作为世人纪念海潮法师的俗称,却得到更多人的喜爱。于是,两个不同的寺名就一直沿用至今。现在寺中供奉着海潮法师乘石渡海的塑像,以及传说中能飘洋过海的卵形青石。蜿蜒于寺院东西南三面的九道山岭,更是让世人对海潮法师讲经传法的情景心向往之往。有人吟诗曰:“坐石浮海右福地,宗乘上人袈裟功。邱黄兄弟长眼力,九龙聚会现佛光。”
六百多年来,海潮寺也曾一度兴盛,鼎盛时僧众逾百人,吸引过不少的游人墨客。据史料载,明大理寺丞孙文锡
(嘉靖十七年进士、小亭人,初授四川道察御史,人称孙察院)游定海时,来到海潮寺,对其清幽景致赞叹不己,题诗赞曰:“落日西山道,看云归去迟。石边苔骨冷,天外鸟声微。野老苦添酒,山花笑索诗。醉来门半掩,新月挂松枝。”
海潮寺位于定海湾畔。从寺门出来,不远处,就是碧波万顷的定海湾了。只是这个很美的海湾,本是一个很好的休憩场所,而今却被铁门给围了起来。前些年大概是交给某个公司经营开发,不知是资金的原因还是规划的不好,搞的景区不伦不类的。
定海湾位于福建省连江县筱埕镇,是连江县著名“三湾”之一,海域面积135平方公里,湾内11个行政村星罗棋布,如一串珍珠撒落在闽江口外。这里有中国十大魅力乡村--官坞村,省级首批历史文化名村--定海村,有“小上海”美称的筱埕村,有“千米金沙”的大埕村,还有蛤沙、蛎坞、东坪、逻回、埕口、南山、凤贵等地名古怪的海边小渔村。2010年7月,在东南快报和东快网联合主办的“寻找福州最美海湾”征集评选活动中,连江定海湾最终夺得“福州最美海湾”称号。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