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览福州~闽安古镇半日游(三)迥龙桥

标签:
游览福州闽安古镇迥龙桥沈公桥邢港两岸 |
分类: 游记 |
去看迥龙桥,是这回寻访闽安古镇的主要内容。
迥龙桥,位于福州市郊亭江镇闽安邢港上,又称风雨桥、花桥。建于唐代,宋郑性之修,清康熙、嘉庆、道光年间重修,民国11年(1922年)再修。桥为南北走向,横跨邢港。全长66米,宽4.8米,4墩5孔,罕见的船形桥墩,花岗石平梁结构。两墩间距13米左右,平铺长15米,宽0.9米、厚1米的大石梁各5根,每根重约30吨。石板横铺桥面,石栏护其两侧,石栏板长3.3米、宽0.45米、厚0.15米,石栏柱0.45米见方、高1.4米,计36根。柱顶雕刻奇兽、珍果、栩栩如生,展示着我国唐宋石刻的精湛技艺,演绎着唐宋时期繁荣的文化景象。1991年公布为省文物保护单位。
延伸阅读:
■标题:闽安迥龙桥建造年代与石雕艺术
□作者:杨成和
□出处:福州晚报/20120814
1991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迥龙桥,坐落在闽安古镇的邢港河两岸天堑之中。这座建于唐代的千年五孔石桥,其桥基、桥墩、桥梁的建筑艺术不愧为中国建桥的奇迹,其桥柱柱顶的石雕堪称我国桥梁雕刻艺术的瑰宝,迥龙桥于2009年已申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迥龙桥上精致的石刻群雕,饱经沧桑,栩栩如生,宝奁石雕是迥龙桥始建于唐武则天年代的无言物证。石桥两旁的石雕相向对称,共有18组计36件。从桥南向桥中心依次为第一组石狮、第二组与第八组宝奁、第三组官印、第四组与第五组寿桃、第六组与第七组蒸包供品、第九组海豹;从桥北向桥中心依次为第一组石狮、第二组官印、第三组宝奁、第四组与第九组八角柱、第五组与第七组为水果供品、第六组海豹、第八组莲花柱。桥上的每件石雕皆深含寓意:石狮象征保护神,宝奁为女子装嫁妆用的百宝箱,官印代表政权,寿桃表示长寿,各类粮食及水果供品是供奉天地神仙的,海豹腾跃海浪是行船者祈盼平安,八角柱是祈望合乡平安,莲花柱象征清白传家与清正廉洁。
2009年12月初,国家文物局等一行专家到闽安考察,发现迥龙桥上的石雕宝奁、海豹与官印十分奇特,确定是我国古桥石雕仅有的,赞叹不已。这三种石雕珍品是迥龙桥的镇桥之宝。特别是唐代至今保存完好的宝奁石雕,近年来引来许多文物考古与桥梁专家学者纷纷前来考查,探究迥龙桥的始建年代。
目前尚未发现历史文献有关迥龙桥始建年代的记载。根据福建省古建筑设计院专家坦言,上世纪80年代某单位撰写交通志时,将迥龙桥始建年代写为901年至904年,是不真实的,造成人云亦云。对此,笔者提出新的看法:至今矗立桥北的沈公桥(迥龙桥曾改称沈公桥)募捐碑开篇记载:“闽安之迥龙桥,始造于唐季。”立碑年间为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四月,这段碑文记述无疑是可信的。然而,唐季从618年至904年,长达286年,那么迥龙桥确切始建年代究竟是何年呢?据文献记载,唐太宗(627-649)时,闽安港已是闽州(福州当时称闽州)的重要港口;唐玄宗(712-755)时,福州是中国四大贸易港口之一,闽安港是福州从事海上贸易的重要港口。既然福州通往南海各国商船均由闽安镇放洋出海,其时在闽安迥龙河(邢港河唐代称迥龙河)天堑架设桥梁,才适应繁荣的海上对外贸易需求,但此预测依然难以确定建桥年代。
宝奁石雕揭开了迥龙桥千年奥秘。宝奁是唐代女子出嫁时装金银首饰的箱子,是唐代女权的象征,代表唐朝妇女的地位,这个年代只能是武则天年代。唐武则天称帝年间为685年至704年,这位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的“无字碑”闻名于世,她主张功过是非由世人评说,其时的“凤在上、龙在下”的宫殿雕塑,也充分印证当时中国妇女至高无上的地位。闽安迥龙桥附近的石碑及整座桥梁都没有镌刻始建年间,而在显眼位置安装宝奁石雕,确非失误,仍是用心良苦。在武则天当权时期,当地方官员与建桥者难以分清女权与政权关系,桥南石雕先宝奁后官印,桥北石雕先官印后宝奁,桥中心增添一组宝奁石雕,这种有趣的石雕排列现象的应时而生,说明迥龙桥的始建年代非唐武则天年代莫属。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