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耳放搭配系列(十二)SFB01K

标签:
耳机杂谈 |
分类: 耳机与耳放earphone |
SFB01K是国内sfblab研制的在声音上追求真实还原理念所设计的耳机放大器。其编号SFB即sfblab的缩写,01代表第一,K则象征着其充分自信具备驱动AKG停产旗舰K1000的能力。
SFB01K的外观非常朴素,两个如同工模的金属盒子构成了简单朴素的外观
分体式设计,可以上下叠放,也可以左右安放。
主体采用一个常规耳机插口,一个四芯插口

主体与电源部分采用电线连接



SFB01K的RCA插头采用美国CMC的进口插座,相当有分量感.


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下实际听感
K601:
古典交响(巴赫管弦合奏、卡门、Pagnini for two)
线条非常凝聚,乐器有强烈的实体感,与A1一样,并没有光芒包围的华丽感,而是朴实无华。乐器的线条明确,干净利落,仿佛摸得到,这点是顶级的表现。泛音过少,收得非常快,从而丝毫不会影响中高频清晰的细节表现。三频具有健美的身体。各种乐器的线条极其清晰而致密,没有丝毫含混。结像明确在中间,角度比较小,缺乏一字排开的宽阔感。比较紧凑,简单形象地说,看上去是做在后排的视点但是声音是做在前排的听感。
陈绮贞《吉他手》(女声吉他)
声场非常大,而且,背景透明度很高。乐器自然凝聚地表现出清晰的形体感。吉他的细节——擦弦声清晰可闻。女声注重口型清晰度,明亮而清晰,清新而不腻,有真实感,但是偏干一些,很希望能再滋润一些就好了。低音贝司的表现相当不错。节奏快速紧凑。乐器的左右定位以及背景和声的距离感不错,将在每个层次中的线条忠实反映。声音太干净,使吉他等弦乐器的泛音很少。整体声音高密度,丝毫没有任何刺耳的感觉。
B’Z《PLEASURE》(男声摇滚)
具有高分析力的摇滚,背景通透,三频均衡。低频得到了充分发挥。节奏感强。声音距离适中,中性无染的感觉。
小结:是我听过的线条凝聚感与清晰度最强的K601之一。听流行,具有平衡的表现,听古典,将K601的实力完全爆发,干净、迅速、致密、立体的乐器世界,非常精彩。
K701:
陈绮贞《吉他手》(女声吉他)
女声很醇厚,没有透明感。高频偏暗,低频偏糊。三频化不开而显得很闷。比较枯燥乏味,没有发挥出K701的基本实力。
B’Z《PLEASURE》(男声摇滚)
人声相当厚实,稳重的节奏。声音很实在。速度感与通透度不足。有一种振膜无法充分伸展的感觉。高频不够明亮清晰。无法将摇滚的活力展现出来,一般的组合
小结:声场挤压使得K701原本就偏中频的能量更集中,导致声音闷而不通透。不适合的搭配。
DT990:
古典交响(巴赫管弦合奏、卡门、Pagnini for two)
空间不够开阔。将原本强调左右分离的DT990整体声场往中间挤,左右距离近。弦乐器的线条非常凝聚而稳重。声音在正面有很强的结像感。乐器的能量感很出色,很内敛的表现。
陈绮贞《吉他手》(女声吉他)
声音有骨感,余音比较蓬松。女声润泽不够,虽然凝聚但是有沙沙的感觉。而乐器极其润泽,与人声的干形成鲜明的对比,使得感觉突兀,人声的表现跟不上乐器的表现。特别在人声后面那层乐器的表现上,远没有第一排的乐器表现好,显得偏模糊。
B’Z《PLEASURE》(男声摇滚)
整体清爽,分析力出色。人声凝聚但是边缘不够圆滑,相对于乐器,显得靠后。人声有被压抑而得不到释放的压缩感,没有爆发力。在电吉他中频偏低的声音比较模糊。偏冷的音乐感觉。不如K601的表现,K601是将三频都表现得非常清晰,而这个系统下的DT990在某些乐器的表现上有凹陷,使得靠后而不清晰。而在正前方的乐器又特别清晰,显得突兀。感觉很一般。
小结:声音透明感不强,沉稳朴素,将注重高低频表现的DT990变成注重中低频的表现。
RS1:
古典交响(巴赫管弦合奏、卡门、Pagnini for two)
小提琴、吉他等弦乐器线条非常凝聚而致密。仿佛是贴着乐器在听的近距离,而非坐在观众席上。着重于对线条实体的刻画,而非追求飘逸灵动的感觉。
陈绮贞《吉他手》(女声吉他)
非常凝聚而明晰的女声线条,饱满而细腻。吉他余音少而显得很痛快干脆。整体声音集中在中间正前方,并不强调左右的包围感,富有感染力。低频的力量和下潜很深。在强调重量与密度时,牺牲了一定跃动感和活泼度。
B’Z《PLEASURE》(男声摇滚)
具有浑厚有力的贝司和扎实的人声,形体感强,边缘顺滑,线条清楚实在。声音在一个小空间中错落有致。没有任何毛刺。具有极其高的密度。细节分离度出色,一丝不苟,其低频之强,具有拳拳到肉的快感,下潜之深在国产耳放中名列前茅。
小结:具有相当实在的形体感的表现,低频十分强劲。听人声很清晰爽快。在古典的表现方式上是站在乐器面前听的感觉,细节清楚致密尽现。喜欢与否因人而异。
GS1000:
古典交响(巴赫管弦合奏、卡门、Pagnini for two)
声音与DT990一样偏向中低频。灵动感欠缺,显得枯燥。凝聚的线条将来龙去脉交代得很清楚。距离感近使得线条无法充分散开,也没有空间散开。高浓缩的音色。泛音的不足使得没有华丽的感觉。低频烘托力强,比较震撼。声场贴在面前的感觉。
陈绮贞《吉他手》(女声吉他)
线条宽松,速度提不起来,显得有些沉闷。声场没有GS1000饿广大感,大小差不多是打开的RS1。弦乐器不够跃动飘逸,显得沉重。
B’Z《PLEASURE》(男声摇滚)
人声密度高,中频扎实。并没有发挥出GS1000强大的解析。低频质量不错,速度偏慢。没有收好,显得有些肥。没有光泽,透明感不足,追求实在。整体速度不够快而显得表现摇滚比较累。
小结:线条分明不含糊。声音干净而清晰。声场的感觉并非坐在观众席,而是如同近距离看大屏幕电视。纵深处的线条比较暗淡。没有发挥出GS1000的实力。
HD580:
古典交响(巴赫管弦合奏、卡门、Pagnini for two)
轻松的氛围,乐器的演奏自然而宽松。具有凝聚的线条,气息感出色。声场大小豁然开朗,距离感出色。无论是整体感还是小细节都很出色。没有给听者任何压力。相当不错的组合。
陈绮贞《吉他手》(女声吉他)
非常宽松的音乐,具有轻松的氛围。女声温暖甜蜜,很吸引人。吉他线条凝聚,反应速度快。乐器的层次感出色,久听不累。美丽平衡的音乐。具有一耳朵被吸引的中频密度。
B’Z《PLEASURE》(男声摇滚)
速度还不错,背景也比较通透,三频平衡但不刻意强调,对于HD580偏散的形体起到收敛的作用。声音比较宽松。展现了HD580作为前旗舰的实力。相当正与干净的声音。削去了大部分泛音,相当过瘾的摇滚。金属乐器的质感不错。声音也比较有跃动感。
小结:有着相当出色的匹配性。驱动得很充分,三频均衡,流行古典全能的强力组合。
HD650(白色滤网HD600):
古典交响(巴赫管弦合奏、卡门、Pagnini for two)
小提琴与吉他的密度非常高,但是,舞台过于集中在中央,声音干净朴实,气氛很庄严。提琴拉提过程的细节超过HD580,更立体的表现。各种乐器的定位错落有致。可惜左右声场拉不开。
陈绮贞《吉他手》(女声吉他)
吉他等弦乐器的实体感出色,线条明晰。女声密度很高,比HD580端庄。乐器打击感实在,收放自如。低频凝聚有力,绝不肥厚。华丽不足,实在有余。
B’Z《PLEASURE》(男声摇滚)
清澈通透的背景,左右分离度出色。高频细腻,低频结实而跃动。音乐离耳朵有一定距离,很好的声场纵深。乐器的分离相当出色。摇滚富有感情,清晰的声音。
小结:在解析上有很强的表现,而且乐器的质感相当真实。是很不错的组合。可惜左右声场比较狭小,容易感到保守乏味。
A950LTD:
古典交响(巴赫管弦合奏、卡门、Pagnini for two)
小提琴圆满而有泛音,气质不错。明亮中带有柔和的质感。
陈绮贞《吉他手》(女声吉他)
女声的线条很凝聚细致,声音滋润自然。
B’Z《PLEASURE》(男声摇滚)
高频细腻,声场比较大。左右也比较宽。男声浑厚不足,感染力少了些。但凝聚的线条展现出扎实的形体。低频的下潜不够深,比起高频显得不足。声音迅速干净。细节出色,
小结:除了低频不足,整体素质不错,在人声的致密上有上乘表现。
W1000:
古典交响(巴赫管弦合奏、卡门、Pagnini for two)
乐器的凝聚线条是最好等级的。很正而没有任何华丽的感觉。解析力充足。声场集中在中央,醇厚朴实的声音。
陈绮贞《吉他手》(女声吉他)
将W1000的线条变得非常凝聚。女声干净而致密。但是,改变了W1000华丽飘逸的线条。泛音很少而声音非常干净朴素。明确告诉你音符的存在感。
B’Z《PLEASURE》(男声摇滚)
削去了大部分泛音,出现了凝聚无比的线条。声场能量集中在中频,左右不宽。速度不快。
小结:明确无比的线条令人赞叹。但是,并不是W1000本来的特点。充分发挥了W1000的强解析力。三频凝聚,特别是低频相当不错,过于朴素的线条另我感到长听有些乏味。
W5000:
古典交响(巴赫管弦合奏、卡门、Pagnini for two)
乐器的线条十分凝聚流畅。写实而一丝不苟。轻松表现出清晰舒服的音乐。乐器的质感清清楚楚。很自然地将音符雕刻出来。没有任何哗众取宠的感觉演绎正派端正的古典。
陈绮贞《吉他手》(女声吉他)
女声线条非常致密,充满立体的形体。背景也很清澈。口型绝无虚的感觉。完全实打实的线条将细节还原出来。只是在速度上感觉慢了一些。
B’Z《PLEASURE》(男声摇滚)
声音非常凝聚而细腻。钢琴的声音力量十足。声音从低到高一气呵成,非常干净。背景在这些耳机中最为干净。线条根根清晰,充分体现了W5000强大的分析力。
小结:非常清晰正派的表现。在声音的形体感与密度上有优秀的表现。
K1000:
古典交响(巴赫管弦合奏、卡门、Pagnini for two)
声场完全打开,音色非常正,音符饱满无比。在高密度的同时保持了通透的声场。高频亮丽而细腻。非常适合古典的演绎。
流行摇滚:
在低频的力度与下潜方面非常出色。人声密度强劲,声场大而密。速度节奏很快。三频控制力出色。
小结:非常出色的表现,将KK驱动得非常出色,有与AKG原厂刺猬不分伯仲的强劲表现。适合代替刺猬。
总结:解析很强,而密度极好。能够利用强大的解析把声音的线条致密地分析表现出来。中性的声音显得很沉稳。在K601,RS1, 580有不错的表现,泛音少声音清晰朴素。对于K1000的强大支持度基本等同与刺猬耳放。是非常强劲的用来驱动KK的耳放,这点要超过其他国产耳放不少。但是驱动普通耳机声音向中间靠,左右延伸不足,高频的延伸不够,活泼度也比较低。如果你有KK而没有合适耳放,那么,SFB01K可以说是国产耳放中的不二之选。
A1,O1,SFB01K在风格上有非常明显的区别,我来将关键不同点作一下探讨。

A1是一台中性的耳机放大器,具有忠实还原声音的特点。非常均衡。
O1海外是一台解析度很高的耳机放大器,在流行上,不如A1中频密,但是在古典上,不输A1,而且,具有A1没有的水润光泽。极其注重凝聚潇洒的中高频。
SFB01K是一台高密度放大器,其在驱动K1000时的表现是A1,O1不能相比的。而在驱动一般耳机,也能够有致密无比的线条与很强的声音解析,听人声很不错。但是,他在驱动非K1000的耳机时的声场狭窄,而且由于偏重中低频而显得过于沉重。
简单而言:
A1:高中低频均衡,左右声场大,比较活泼
O1海外:注重中高频,左右声场大,很活泼
SFB01K:注重中低频,左右声场小,很沉稳
刺猬与SFB01K到底有什么异同,非常另人关注,我们来仔细对比一下。
在反复比较和仔细聆听后,我个人认为,SFB01K与刺猬(按下背后的增益开关)相比,SFB01K低频的力量下潜略强与刺猬。而高频的泛音以及亮度略逊色于刺猬,偏保守了一点。声场比刺猬略微小一点。在音色、解析上,与刺猬几乎相同,完全可以用来代替刺猬使用,驱动KK。高密度的表现充分驱动了KK。而且,在国内,无须麻烦就能买到与刺猬同等素质,并且能够驱动其他耳机的耳放(刺猬两个口都是四芯口,不改造的话,除非用特制线,否则无法驱动普通耳机),很不错。
为了验证刺猬与SFB01K的几乎相同的音色与特点,我利用刺猬推HD650与SFB01K推新新版HD600作非常仔细的AB对比,将CD机以5秒为间隔反复比较。HD650与HD600都采用四芯线与四芯口,分别插在刺猬与SFB01K上。刺猬打开背后的增益开关。

实际比较下来,结果是在我的意料之中。刺猬(四芯口)驱动600(或650)与SFB01K(四芯口)驱动650(或 600)得到的结果与驱动KK时的结果是一致的。音色完全相同,只是刺猬在高频上偏亮一点,SFB01K在低频下潜上深一点。至此,我初步认为,刺猬与 SFB01K是极其相似的两个耳放,甚至在不经意间,你会有一种错觉,仿佛他们是一个公司出品的。而不知道是巧合还是作者就是根据刺猬来制作的 SFB01K,他们都采用了主体与电源分离式的结构。
那么,SFB01K的普通口与四芯口驱动耳机到底有很大的区别还是很小的区别?我借助声音几乎相同的最新版HD600与新版HD650同时插在SFB01K的普通口与四芯口上,AB对比,讨论一下。

两个口区别很小,音色几乎完全一样,只是在推力上,四芯口更大而已。用四芯口对声场的打开没有明显帮助,依然没有打开HD650(HD600)的左右声场。只是感觉在解析上略有提高。
最后的感想:
首先,国产耳放完全可以在驱动KK上超越刺猬,至少,SFB01K已经做到与刺猬不分伯仲,还能驱动其他耳机。那么,为什么SFB01K的声场在驱动KK以外的耳机时,显得狭窄呢,我个人猜想,可能正是由于SFB01K为了模拟出刺猬对于KK声场的支持,而导致不能兼顾其他耳机。KK的单元离耳朵是非常远的,而为了实现连绵的声场,可能会将耳机放大器的声场往中间调整,于是就出现了SFB01K驱动KK时,声场非常正常,而驱动其他耳机时,就有偏狭窄的感觉。
SFB01K的外观非常朴素,两个如同工模的金属盒子构成了简单朴素的外观

分体式设计,可以上下叠放,也可以左右安放。


主体采用一个常规耳机插口,一个四芯插口

主体与电源部分采用电线连接



SFB01K的RCA插头采用美国CMC的进口插座,相当有分量感.







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下实际听感
K601:
古典交响(巴赫管弦合奏、卡门、Pagnini for two)
线条非常凝聚,乐器有强烈的实体感,与A1一样,并没有光芒包围的华丽感,而是朴实无华。乐器的线条明确,干净利落,仿佛摸得到,这点是顶级的表现。泛音过少,收得非常快,从而丝毫不会影响中高频清晰的细节表现。三频具有健美的身体。各种乐器的线条极其清晰而致密,没有丝毫含混。结像明确在中间,角度比较小,缺乏一字排开的宽阔感。比较紧凑,简单形象地说,看上去是做在后排的视点但是声音是做在前排的听感。
陈绮贞《吉他手》(女声吉他)
声场非常大,而且,背景透明度很高。乐器自然凝聚地表现出清晰的形体感。吉他的细节——擦弦声清晰可闻。女声注重口型清晰度,明亮而清晰,清新而不腻,有真实感,但是偏干一些,很希望能再滋润一些就好了。低音贝司的表现相当不错。节奏快速紧凑。乐器的左右定位以及背景和声的距离感不错,将在每个层次中的线条忠实反映。声音太干净,使吉他等弦乐器的泛音很少。整体声音高密度,丝毫没有任何刺耳的感觉。
B’Z《PLEASURE》(男声摇滚)
具有高分析力的摇滚,背景通透,三频均衡。低频得到了充分发挥。节奏感强。声音距离适中,中性无染的感觉。
小结:是我听过的线条凝聚感与清晰度最强的K601之一。听流行,具有平衡的表现,听古典,将K601的实力完全爆发,干净、迅速、致密、立体的乐器世界,非常精彩。
K701:
陈绮贞《吉他手》(女声吉他)
女声很醇厚,没有透明感。高频偏暗,低频偏糊。三频化不开而显得很闷。比较枯燥乏味,没有发挥出K701的基本实力。
B’Z《PLEASURE》(男声摇滚)
人声相当厚实,稳重的节奏。声音很实在。速度感与通透度不足。有一种振膜无法充分伸展的感觉。高频不够明亮清晰。无法将摇滚的活力展现出来,一般的组合
小结:声场挤压使得K701原本就偏中频的能量更集中,导致声音闷而不通透。不适合的搭配。
DT990:
古典交响(巴赫管弦合奏、卡门、Pagnini for two)
空间不够开阔。将原本强调左右分离的DT990整体声场往中间挤,左右距离近。弦乐器的线条非常凝聚而稳重。声音在正面有很强的结像感。乐器的能量感很出色,很内敛的表现。
陈绮贞《吉他手》(女声吉他)
声音有骨感,余音比较蓬松。女声润泽不够,虽然凝聚但是有沙沙的感觉。而乐器极其润泽,与人声的干形成鲜明的对比,使得感觉突兀,人声的表现跟不上乐器的表现。特别在人声后面那层乐器的表现上,远没有第一排的乐器表现好,显得偏模糊。
B’Z《PLEASURE》(男声摇滚)
整体清爽,分析力出色。人声凝聚但是边缘不够圆滑,相对于乐器,显得靠后。人声有被压抑而得不到释放的压缩感,没有爆发力。在电吉他中频偏低的声音比较模糊。偏冷的音乐感觉。不如K601的表现,K601是将三频都表现得非常清晰,而这个系统下的DT990在某些乐器的表现上有凹陷,使得靠后而不清晰。而在正前方的乐器又特别清晰,显得突兀。感觉很一般。
小结:声音透明感不强,沉稳朴素,将注重高低频表现的DT990变成注重中低频的表现。
RS1:
古典交响(巴赫管弦合奏、卡门、Pagnini for two)
小提琴、吉他等弦乐器线条非常凝聚而致密。仿佛是贴着乐器在听的近距离,而非坐在观众席上。着重于对线条实体的刻画,而非追求飘逸灵动的感觉。
陈绮贞《吉他手》(女声吉他)
非常凝聚而明晰的女声线条,饱满而细腻。吉他余音少而显得很痛快干脆。整体声音集中在中间正前方,并不强调左右的包围感,富有感染力。低频的力量和下潜很深。在强调重量与密度时,牺牲了一定跃动感和活泼度。
B’Z《PLEASURE》(男声摇滚)
具有浑厚有力的贝司和扎实的人声,形体感强,边缘顺滑,线条清楚实在。声音在一个小空间中错落有致。没有任何毛刺。具有极其高的密度。细节分离度出色,一丝不苟,其低频之强,具有拳拳到肉的快感,下潜之深在国产耳放中名列前茅。
小结:具有相当实在的形体感的表现,低频十分强劲。听人声很清晰爽快。在古典的表现方式上是站在乐器面前听的感觉,细节清楚致密尽现。喜欢与否因人而异。
GS1000:
古典交响(巴赫管弦合奏、卡门、Pagnini for two)
声音与DT990一样偏向中低频。灵动感欠缺,显得枯燥。凝聚的线条将来龙去脉交代得很清楚。距离感近使得线条无法充分散开,也没有空间散开。高浓缩的音色。泛音的不足使得没有华丽的感觉。低频烘托力强,比较震撼。声场贴在面前的感觉。
陈绮贞《吉他手》(女声吉他)
线条宽松,速度提不起来,显得有些沉闷。声场没有GS1000饿广大感,大小差不多是打开的RS1。弦乐器不够跃动飘逸,显得沉重。
B’Z《PLEASURE》(男声摇滚)
人声密度高,中频扎实。并没有发挥出GS1000强大的解析。低频质量不错,速度偏慢。没有收好,显得有些肥。没有光泽,透明感不足,追求实在。整体速度不够快而显得表现摇滚比较累。
小结:线条分明不含糊。声音干净而清晰。声场的感觉并非坐在观众席,而是如同近距离看大屏幕电视。纵深处的线条比较暗淡。没有发挥出GS1000的实力。
HD580:
古典交响(巴赫管弦合奏、卡门、Pagnini for two)
轻松的氛围,乐器的演奏自然而宽松。具有凝聚的线条,气息感出色。声场大小豁然开朗,距离感出色。无论是整体感还是小细节都很出色。没有给听者任何压力。相当不错的组合。
陈绮贞《吉他手》(女声吉他)
非常宽松的音乐,具有轻松的氛围。女声温暖甜蜜,很吸引人。吉他线条凝聚,反应速度快。乐器的层次感出色,久听不累。美丽平衡的音乐。具有一耳朵被吸引的中频密度。
B’Z《PLEASURE》(男声摇滚)
速度还不错,背景也比较通透,三频平衡但不刻意强调,对于HD580偏散的形体起到收敛的作用。声音比较宽松。展现了HD580作为前旗舰的实力。相当正与干净的声音。削去了大部分泛音,相当过瘾的摇滚。金属乐器的质感不错。声音也比较有跃动感。
小结:有着相当出色的匹配性。驱动得很充分,三频均衡,流行古典全能的强力组合。
HD650(白色滤网HD600):
古典交响(巴赫管弦合奏、卡门、Pagnini for two)
小提琴与吉他的密度非常高,但是,舞台过于集中在中央,声音干净朴实,气氛很庄严。提琴拉提过程的细节超过HD580,更立体的表现。各种乐器的定位错落有致。可惜左右声场拉不开。
陈绮贞《吉他手》(女声吉他)
吉他等弦乐器的实体感出色,线条明晰。女声密度很高,比HD580端庄。乐器打击感实在,收放自如。低频凝聚有力,绝不肥厚。华丽不足,实在有余。
B’Z《PLEASURE》(男声摇滚)
清澈通透的背景,左右分离度出色。高频细腻,低频结实而跃动。音乐离耳朵有一定距离,很好的声场纵深。乐器的分离相当出色。摇滚富有感情,清晰的声音。
小结:在解析上有很强的表现,而且乐器的质感相当真实。是很不错的组合。可惜左右声场比较狭小,容易感到保守乏味。
A950LTD:
古典交响(巴赫管弦合奏、卡门、Pagnini for two)
小提琴圆满而有泛音,气质不错。明亮中带有柔和的质感。
陈绮贞《吉他手》(女声吉他)
女声的线条很凝聚细致,声音滋润自然。
B’Z《PLEASURE》(男声摇滚)
高频细腻,声场比较大。左右也比较宽。男声浑厚不足,感染力少了些。但凝聚的线条展现出扎实的形体。低频的下潜不够深,比起高频显得不足。声音迅速干净。细节出色,
小结:除了低频不足,整体素质不错,在人声的致密上有上乘表现。
W1000:
古典交响(巴赫管弦合奏、卡门、Pagnini for two)
乐器的凝聚线条是最好等级的。很正而没有任何华丽的感觉。解析力充足。声场集中在中央,醇厚朴实的声音。
陈绮贞《吉他手》(女声吉他)
将W1000的线条变得非常凝聚。女声干净而致密。但是,改变了W1000华丽飘逸的线条。泛音很少而声音非常干净朴素。明确告诉你音符的存在感。
B’Z《PLEASURE》(男声摇滚)
削去了大部分泛音,出现了凝聚无比的线条。声场能量集中在中频,左右不宽。速度不快。
小结:明确无比的线条令人赞叹。但是,并不是W1000本来的特点。充分发挥了W1000的强解析力。三频凝聚,特别是低频相当不错,过于朴素的线条另我感到长听有些乏味。
W5000:
古典交响(巴赫管弦合奏、卡门、Pagnini for two)
乐器的线条十分凝聚流畅。写实而一丝不苟。轻松表现出清晰舒服的音乐。乐器的质感清清楚楚。很自然地将音符雕刻出来。没有任何哗众取宠的感觉演绎正派端正的古典。
陈绮贞《吉他手》(女声吉他)
女声线条非常致密,充满立体的形体。背景也很清澈。口型绝无虚的感觉。完全实打实的线条将细节还原出来。只是在速度上感觉慢了一些。
B’Z《PLEASURE》(男声摇滚)
声音非常凝聚而细腻。钢琴的声音力量十足。声音从低到高一气呵成,非常干净。背景在这些耳机中最为干净。线条根根清晰,充分体现了W5000强大的分析力。
小结:非常清晰正派的表现。在声音的形体感与密度上有优秀的表现。
K1000:
古典交响(巴赫管弦合奏、卡门、Pagnini for two)
声场完全打开,音色非常正,音符饱满无比。在高密度的同时保持了通透的声场。高频亮丽而细腻。非常适合古典的演绎。
流行摇滚:
在低频的力度与下潜方面非常出色。人声密度强劲,声场大而密。速度节奏很快。三频控制力出色。
小结:非常出色的表现,将KK驱动得非常出色,有与AKG原厂刺猬不分伯仲的强劲表现。适合代替刺猬。
总结:解析很强,而密度极好。能够利用强大的解析把声音的线条致密地分析表现出来。中性的声音显得很沉稳。在K601,RS1, 580有不错的表现,泛音少声音清晰朴素。对于K1000的强大支持度基本等同与刺猬耳放。是非常强劲的用来驱动KK的耳放,这点要超过其他国产耳放不少。但是驱动普通耳机声音向中间靠,左右延伸不足,高频的延伸不够,活泼度也比较低。如果你有KK而没有合适耳放,那么,SFB01K可以说是国产耳放中的不二之选。
A1,O1,SFB01K在风格上有非常明显的区别,我来将关键不同点作一下探讨。

A1是一台中性的耳机放大器,具有忠实还原声音的特点。非常均衡。
O1海外是一台解析度很高的耳机放大器,在流行上,不如A1中频密,但是在古典上,不输A1,而且,具有A1没有的水润光泽。极其注重凝聚潇洒的中高频。
SFB01K是一台高密度放大器,其在驱动K1000时的表现是A1,O1不能相比的。而在驱动一般耳机,也能够有致密无比的线条与很强的声音解析,听人声很不错。但是,他在驱动非K1000的耳机时的声场狭窄,而且由于偏重中低频而显得过于沉重。
简单而言:
A1:高中低频均衡,左右声场大,比较活泼
O1海外:注重中高频,左右声场大,很活泼
SFB01K:注重中低频,左右声场小,很沉稳
刺猬与SFB01K到底有什么异同,非常另人关注,我们来仔细对比一下。

在反复比较和仔细聆听后,我个人认为,SFB01K与刺猬(按下背后的增益开关)相比,SFB01K低频的力量下潜略强与刺猬。而高频的泛音以及亮度略逊色于刺猬,偏保守了一点。声场比刺猬略微小一点。在音色、解析上,与刺猬几乎相同,完全可以用来代替刺猬使用,驱动KK。高密度的表现充分驱动了KK。而且,在国内,无须麻烦就能买到与刺猬同等素质,并且能够驱动其他耳机的耳放(刺猬两个口都是四芯口,不改造的话,除非用特制线,否则无法驱动普通耳机),很不错。
为了验证刺猬与SFB01K的几乎相同的音色与特点,我利用刺猬推HD650与SFB01K推新新版HD600作非常仔细的AB对比,将CD机以5秒为间隔反复比较。HD650与HD600都采用四芯线与四芯口,分别插在刺猬与SFB01K上。刺猬打开背后的增益开关。

实际比较下来,结果是在我的意料之中。刺猬(四芯口)驱动600(或650)与SFB01K(四芯口)驱动650(或 600)得到的结果与驱动KK时的结果是一致的。音色完全相同,只是刺猬在高频上偏亮一点,SFB01K在低频下潜上深一点。至此,我初步认为,刺猬与 SFB01K是极其相似的两个耳放,甚至在不经意间,你会有一种错觉,仿佛他们是一个公司出品的。而不知道是巧合还是作者就是根据刺猬来制作的 SFB01K,他们都采用了主体与电源分离式的结构。
那么,SFB01K的普通口与四芯口驱动耳机到底有很大的区别还是很小的区别?我借助声音几乎相同的最新版HD600与新版HD650同时插在SFB01K的普通口与四芯口上,AB对比,讨论一下。

两个口区别很小,音色几乎完全一样,只是在推力上,四芯口更大而已。用四芯口对声场的打开没有明显帮助,依然没有打开HD650(HD600)的左右声场。只是感觉在解析上略有提高。
最后的感想:
首先,国产耳放完全可以在驱动KK上超越刺猬,至少,SFB01K已经做到与刺猬不分伯仲,还能驱动其他耳机。那么,为什么SFB01K的声场在驱动KK以外的耳机时,显得狭窄呢,我个人猜想,可能正是由于SFB01K为了模拟出刺猬对于KK声场的支持,而导致不能兼顾其他耳机。KK的单元离耳朵是非常远的,而为了实现连绵的声场,可能会将耳机放大器的声场往中间调整,于是就出现了SFB01K驱动KK时,声场非常正常,而驱动其他耳机时,就有偏狭窄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