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没了结的一件事
(2025-01-18 11:16:01)自序
新技术对传统媒体的影响在多年前其实已经显现。上世纪九十年代之前老报人手里的蘸笔,现在的年轻人估计大多压根儿就没见过;各个报社曾经视为核心资产、金贵得不得了的铸字机,早已消失得无影无踪;两千年前后时髦的“286”、“386”电脑,现在就是标准的古董;为了赶时髦,所有编采人员曾经学习的五笔字型输入法,今天看,简直就是个笑话!
计算机和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彻底打破了传统媒体的运作方式。尤其是近年来,信息技术发展不断加速,自媒体不知不觉已成为这个时代传播资讯、服务民生,甚至陪伴大众娱乐的主要力量。一部手机,几乎控制了芸芸众生的眼睛和耳朵。在党报工作了大半辈子,面对这种新的变化,是被动接受还是主动拥抱和适应,我一直持积极、乐观的态度。
因为我坚信,人是万物之灵,我们所创造的一切,都是为了解放自己,把自己从繁重复杂的劳动中解放出来。辅助我们完成任务的技术和设备,说到底都是工具。是工具,就永远不可能束缚我们的手脚和心灵。
正是基于这样一种认识,我从不悲观。面对一切新生事物,学习就好,适应就是,没必要恐慌。
那么,在“天地曾不能以一瞬”的世界,什么才是不变的,能留存下去、需要保留的东西?要我说,思想、情感,唯此二者而已。中华文明五千年,留下来的是什么,仔细想想,不外乎几部典籍和一整套的传统文化。思想凝结在文化之中,情感浸润在万万千千的故事里。人类社会,说复杂也复杂,说简单,不过如此。
应对社会变化需要方法,推动社会发展需要思想和理想。五千年中华历史,之所以能在曲折中不断前进且生生不息,就是我们有去除糟粕、留存精华的能力。中华传统文化对优秀文化的保留和传承,应该是我们这个民族生生不息的密码。
《山上的月亮》收录的是我在三十多年新闻工作中积累的部分作品和一些散文。里面几篇通讯的主人公,都是没有多大名气的普通人。但他们或见证了重大历史变革的瞬间,或为百姓的生计呕心沥血,付出了生命的代价,或为国家的发展和重大决策贡献了自己的力量。他们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平凡而伟大的英雄。
至于多数游山玩水的散文和纪念亲人、朋友的文字,这里有我的喜怒哀乐,是本人职业生涯中的“不务正业”之举。多年前,日复一日地写“本报讯”,觉得自己的笔下已经没了妙趣横生的语言,语言能力已近乎枯竭。于是有意识地开始把笔触伸向社会,伸向生活。先是追记一些过去的人和事,后来也尝试着写下自己对生活琐事的观察,以及平日的所思所想。
对于热爱写作的人,把经历变成文字一件快乐的事情。把自己的所见所闻和所思所想行诸笔端,既是对往事的陈述和记录,也是情感的释放和升华。所以每每完成一篇作品,不可名状的快乐会充盈心间。特别是见诸报端后,变成“铅字”,那种成就感带来的幸福,一般人无法体会。
这种感觉不是虚荣心。它会激励人不断前进,取得更多、更大的成绩。如果有足够的毅力,抛却一切世俗的杂念,甘于清贫和寂寞,不为嘲讽和白眼所动,沿着自己认准的这条路,一辈子持续不断地往前走,保不准会取得更大的成就。
遗憾的是,作为凡夫俗子,我只能就此止步。
整理成册后重读这些文字,感觉有些文章很是幼稚。虽然身边并无他人,但自个儿能感觉到,脸蛋儿微微有点发热!可转眼一想,人都是从少不更事中走过来的。知耻而后勇么。希望这些幼稚的文字,让自己在脸红的同时,能继续努力,不断进步。
积四十年文字工作经验,我的有个体会,有血有肉有情感的文字才有力量。希望《山上的月亮》近百篇文章中能有一两篇能打动您,引起您的共鸣。
真诚感谢读到这本小书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