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好友 发纸条
写留言 加关注
简述老子道的观念
■嘉禾牧羊
W020061212724526938423.jpg
关于道,老子的第一句话是“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国人对道的理解不尽相同,诸家各派见仁见智,千差万别。这是因为大道深哉,非常人所能透澈地领悟;也是因大道广哉,各家只能得其一隅。大道似乎离我们很远,但我们时刻感到它就在身边;大道似乎离我们很近,但我们总难穷其底蕴。老子早已告诉世人,道超言绝象,不可定义,用语言是难以表述的。但他毕竟留下五千言,以寄言出意、随说随扫的方式,向人们描绘了大道的仿佛情形,表达了他体认大道的感受,使我们在无所适从的情况下,懂得如何去亲近大道,沟通大道,体认大道。老子的后学及其诸子百家,也各从不同角度和倾面探讨了大道的丰富内涵,对我们的修真体道大有裨益。要想对大道有自己的体悟,方家最好得从《道德经》去找钥匙,它会帮你打开一扇“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在《道德经》中,“道”字前后共出现了七十三次,可见其重要性。但在不同章句里,“道”的含义却不尽相同。归结起来,老子的“道”大约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一. 道是宇宙本原、根本
道具有万物本原的意义,是老子哲学中“道”最重要、最基本的含义。他说:有一个混然一体的东西,它先天而存在。无声无形,杳冥空洞,永远不依靠外在的力量,自身不停地循环运行,可以称之为天下万物的母体。我不知道它的名称,把它叫做“道”,再勉强给它起名叫做“大”。道之所以被命名为“大”,是因为其无边无涯。道不止于大,又能不分昼夜的运行不息,故又可谓之“逝”。其愈逝愈远,无法穷尽其源,故又可谓之“远”。但虽远至六合之外,无穷无尽,却始终未尝离道,仍然依道循环运行,故又可谓“反”。 这是老子对“道”的全面描述,它将生成天地万物的本体、运动性、规律性、时间和空间的无限性集于一身,指的就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作为万物本原的道,它是宇宙自身所固有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是物质和精神赖以运行的功能,所以它超乎形象的,又是内在实有的。换言之,道是一切生命的总源泉总生机,万物来源于道,又内含于道而得其生命之常。
道是无状之状,无象之象,可谓“无”。但又不能认为这个“无”是虚空、零的意思,它是一个对象的指称。因为道虽在外象上是“无”,但它从其属性上时刻孕育出万物,形成异彩纷呈的动态世界。所以道体是无,道用是有,道是无与有的统一,两者同出而异名。他说:无,是天地的原始;有,是万物的根本。所以经常从无形无象处去认识道的微妙,经常从有形象处去认识万物的终极。这两者(有和无)同一个来源,只是名称不同,都可以说是深远玄妙的,是天地万物、一切玄妙产生的总户。那么,作为大道本体的“无”,又如何产生天地万物呢?老子认为,尽管“无”是宇宙最原始的状态,但此原始之道并非绝对的空无,在它朦朦胧胧、混然一体的之中,包孕着天地万物的基因,这就是精。西汉时期的道家学者曾经比喻说,老子之道就象一个鸿卵一样。鸿卵看上去什幺也没有,既没有头又没有尾,既没有翅又没有腿,可是包孕着鸿的一切;道看上去什幺也没有,既没有天又没有地,既没有人又没有物,可是却包孕着天地人物的一切。这个比喻虽然不十分确切,但却大大有助于人们理解老子所说的道。
老子说:道这个东西,没有固定的形体。它是那样的惚恍啊,惚恍之中却有形象。它是那样的恍惚啊,恍惚之中却有实物。它是那样的深远暗昧啊,深远暗昧中却涵着极细微的精气。这极微的精气,非常具体,非常真实。从古至今,它的名字不能废去。根据它,才能认识万物的起源。我何以知道万物开始的情况呢?基础就在于此。也就是说,道这种东西虽然恍惚不清,好象什幺也没有,但实际上有形、有象、有精。这个精是一种真实的存在,按照我们现代人的理解,这个精就是天地万物的基因。正因为内蕴着天地万物的基因,所以道才可以产生出天地万物来。当然,这个实存之道并非我们现实生活中的事物,是形而上的实存之实在,因此它超越了人类一切感官的知觉作用,这就是老子说的“不可致诘”(即不可思议)。
有了“精”这个基因,老子就可以设想道产生天地万物的程序了。道,看起来什幺也没有,所以可称为无。说它是无,那只是相对于天地万物而言的,而不是说它不存在。它是一种无形无象、无分无界、朦胧不清、混然一体的东西。正因其无分无界,混然一体,所以可称其为“一”。这样一来,“一”就从“无”中推衍了出来。老子把这个过程称为“道生一”。这个“一”,指出是阴阳未分之前混沌一体的宇宙。它与“无”字虽然只是一字之差,却体现了道的两种相反的属性。前者体现了道的实在性,后者突出道的虚空性。这个混沌未分的宇宙,“其中有精”,在自我的运动之中,逐渐分剖为阴阳二气,老子把这个过程称为“一生二”。“二”这是阴阳。阴阳的变化,犹如强大的动力,激活了宇宙间的“精”,从而产生天地,产生了人类,他们与道并存,老子把这个过程称为“二生三”,所谓“三”,即指天、地、人三才。宇宙间有了这三种东西,万物得以资生,即通过阴阳运动生成新的统一体后,生化出世界万物,老子把这个过程称为“三生万物”。在对道生化天地万物的整个过程做了描述之后,老子总结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明确地指出,天地万物皆内涵阴阳,阴阳二气又在冲和之气得到统一,万物亦在冲和之气中得到生养。这段话语简直是对宇宙演化进程的一种朴素而形象的描述:从无形无象的道,演化出气态宇宙,演化出固态天地,乃至形形色色的物体;从固态的无机物中,又衍生出有机物,乃至千异百态的生命体,其生成毁灭的根本机理便是阴阳两种原素的变化。在整个宇宙生成链的各个层次上,阴阳是万物生成、生命流动的活力,大道则是贯穿始终、通达万有的根本,老子把它形容为“玄妙之门”,不是非常贴切的比喻吗?
二. 道是自然规律、法则
老子之道,亦具有规律、法则的意义。周围的事物实在是错综复杂,关系烦琐,并且是互相依赖、互相影响。老子在他的思想里,总结了这些客观事物的内在规律。我们知道许多事物最简单的关系是对立性质。而老子从这些相对立的事物关系中,看到了二律背反的规律。
他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这就是说一种事物的产生,离不了与其对立面的关系。有高的,就有矮的;有前的,就有后的;有长的,就有短的。这个很好理解,如果没有长的客观存在,也就无所谓短的,这就是事物的相对关系。爱因斯坦有伟大的相对论思想,同样老子从事物的相对关系,发展出高超的辩证思想。他从事物相对关系中看到,对立事物在不同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用他的话讲:“明道若昧,旱灾道若退……大直若缺,大巧若拙……”。“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这句话我们都很好理解。像“否极泰来”,“乐极生悲”,这是民间的总结。这种辩证思想用我们的话讲就是,“物极必反”。生活例子中,一个人不吃饭总是不行的,但如果他吃的太饱了,撑破了肚皮,那就有害了。犹太智慧名言中有一句话,“吃蜜过多是不好的”,还说:“你得了蜜吗?只可吃够而已,恐怕你过饱就呕吐出来。”所以孔子所讲的中庸之道,不无道理。老子看到一种事物性质或现象,若走向极端的方向,它就会往对立面的性质转化。这就是:“反者道之动。”
在春秋时期,“道”作为哲学范畴,已经具有规律和法则的意义。至《道德经》中,更对作为普遍规律的“道”作了详尽的阐述。“反者道之动。”即指出自然界中一切事物的运动和变化,其中有一个总的规律就是“反”,事物向相反的方向运动和发展;同时,事物的运动、发展又总要返回到原来的基始状态。“反”字可以作“相反”,又可作“返回”讲。凡此一类的规律,均可谓之道。《道德经》曰:“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以知古始,是谓道纪。”这就是说,只要掌握了这个自古相传的道,运用它的规律,就可以驾驭所有的一切事物,如此等等,这些“道”都是指宇宙或事物的根本规律。
三. 道是人生准则、规范
此外,道亦具有人生准则、规范的意义。老子说:“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不争。”这里的“人之道”,即人生的准则或规范。天之道是利益万物而不损害万物,那么作为一个人也应该像天那样帮助人,而不与人争斗。老子讲得处世之道、人生法则,是从道之无为的原则出发,这不但是他人生观的表现,后来也用在政治主张上。又曰:“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这就是说,道(宇宙本原)永远是不做作的,然而它能生养万物,则又无所不为。侯王如果能够遵守道的规范,则万物将自己发生变化。
无为的“意义”,实际上并不是完全无所作为,它只是要为得少一些,不要违反自然地任意地为。为,也象别的事物一样。一个人若是为得太多,就变得有害无益。况且为的目的,是把某件事情做好。如果为得过多,这件事情就做得过火了,其结果比完全没有做可能还要坏。有个寓言故事“画蛇添足”,说的是两面三刀人比赛画蛇,谁先画完就算赢了。一个人已经画成了,一看另一个人还远远落后,就决定把他画的蛇加以润饰,添上了几只脚。于是另一个人说:“你已经输了,因为蛇没有脚。”这个故事说明,做过了头就适得其反。《老子》里说:“取天下常以无事,不足以取天下。”这里的“无事”,就是“无为”,它的意思实际上是不要为得过度。人为,任意,都与自然、自发相反。老子认为,道生万物。在这个生的过程中,每个个别事物都从普遍的道获得一些东西,这就是“德”。“德”可以是道德的,也可以是非道德的,一物自然界地是什么,就是它的德。老子说:“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这是因为,道是万物之所从生者,德是万物之所以是万物者。按照“无为”的学说,一个人应该把他的人微言轻严格限制在必要的、自然的范围以内。“必要的”是指对于达到一定的目的是必要的,决不可以过度。“自然的”是指顺乎个人的德而行,不作人为的努力。这样做的时候,应当以“朴”人作为生活的指导原则。“朴”是老子哲学里一个重要的观念。“朴”就是“璞”,可以从“璞”(意未凿过的石料)推敲其意[①]。所以,老子曰:“道常无名,朴。”“无为”是老子为“道”的人生观,而“朴”就是其结果—道的表现。上述这些具有人生准则或规范意义 “道”,在老子的《道德经》中其它章节还有不少论述。
四.结论
总之,老子之道的哲学内涵相当丰富,有时指人生准则,有时指宇宙的根本规律,有时又指万物的本原,在具体章节中其含义并不完全相同。尽管如此,但“道”的地位和作用是十分明确的,即道是老子哲学的最高范畴。如前所述,春秋末期的“道”已具有哲学的意味,开始成为一个哲学范畴,老子的“道”正是在春秋时期天道、人道的基础上提出和升华的,因而在用法上,有时不可避免地与天道、人道及儒家等道之观念有一定的联系。但更为重要的是,老子提出了“常道”的概念用以标示“道”的特质,以此表明了老子之道不同于一般的道,它是老子哲学的最高范畴。
《道德经》第一章开宗明义指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这里提出了“常道”与一般道的区别。“常”之一字意义应作“恒”,作“恒常”、“永恒”的意义讲[②]。在《道德经》中,出现许多“常”,,意思也作如此之解,在此不赘述。所以,老子提出其“常道”与一般的“可道”,如儒家的“道”具有根本的区别,就在此。因为常道没有存亡、死生、盛衰之状,独行之而永恒存在。道的这一点属性,表明了它的独特地位,从而成为老子哲学的最高范畴。
什么是真正的道,道实在是奥妙无穷,全靠你自己去体悟。就像岳飞所说,用兵之道“存乎一心”。只有靠心了解已有的认识,同时心又不受其累,完全靠自己体悟才能得道。所以刘宗周说:“心无物累,便是道,莫于外更求道,此外求道妄图也”[③]“道(或者说一种理论、一种学说)的真精神不是到现成的结论中寻觅,而是靠你体悟,这种说法显然包含真理的因素,它可以防止理论的简单化、思想的僵化和停滞。”[④]
[①] 冯友兰著《中国哲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二版,第88页
[②] 何平孟祥武评注《老子庄子》北京古籍出版社2000年,第3页
[③]《明儒学案·蕺山学案》
[④] 施忠连著《灵犀和觉悟:心性的智慧》浙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67页
喜欢
0
赠金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