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风标"拙文发表后,有数位朋友发来e-mail与我商榷,我很喜欢这种学术性讨论,因时间关系不能一一作复,现一并回复如下,请鉴谅。
标志设计属于百年大计,对文化和软实力力量和公众效果认识清醒的企业不惜工本,倾注巨大精力和心血,遍访天下名师高手,以期设计出能够被消费者认同,简单易懂,又有极高文化内涵的传世标志。我国汽车风标的设计目前还处于较低水准,其主要原因是企业对于文化内涵和软实力的竞争缺乏清晰认知。除昨天谈到的几个民族品牌风标设计的缺憾外,对于那些对中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汽车工业发展没有什么贡献的国企来说,更是令人遗憾。例如,一汽的“JAC”风标过于简单、直白,上汽至今还没有一个自己独立的风标。哈尔滨飞机制造厂的汽车风标,显得小气、稚嫩、粗糙。反观世界著名汽车风标,丰田原本是没有风标的,只是一个毫无生气的“TOYOTA”,后来发现没有一个醒目风标的负面影响后,丰田设计了现在大家熟悉的风标,这个风标似乎寓意丰田汽车通达五洲四海,有路就有丰田车的气概。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汽车名称的汉语翻译问题,日本对中国出口的汽车非常符合我国传统文化的标准。例如,丰田系列的“佳美、皇冠、桂冠、海狮、凌志”等,日产的“帝王”等,符合国人的口味,不但人人喜欢,作为炫耀的谈资,还可以作为身份的象征。欧洲的汽车的起名看起来都是血统高贵,颇有贵族风范。德国的奔驰,当年进入中国的时候被翻译成“本茨”,后来有中国人翻译成“奔驰”,据说还获得2万元人民币的奖金。宝马更是符合中国人的追求,驾驶一辆“宝马”汽车,似乎骑上了关羽日行千里的赤兔马,极大的满足了某种虚拟的精神荣誉感。法国的标致正好与中国民间五官端正,美丽漂亮的专有名词之一挨上边,因此很受欢迎。美国GM的“别克”正在我国风行,但是它的汉语译名并不恰当,犹如渔民出海前避讳“死”“翻”等不吉利的词语一样,国人行事崇尚顺利,马到成功,而不希望别扭,相克。海外华界将“别克”翻译为“比迪克”,各位看官考虑一下是否比“别克”更有中国文化特征。
中国企业的标志设计不要跟洋风,更不要让受众有似曾相似的COPY感觉。例如,中国东方航空公司的徽标一看就象马来西亚航空公司的标志,遗憾的是马航徽标在先,东航在后。中国的汽车风标应当考虑引进动物形象,比如虎豹豺狼等,利用某种动物特性来反映某种汽车品牌的文化内涵。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