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开始有古典音乐盗版CD的历史大概要回溯到1990年以后。
记得那时候在离我居住不远的、人民大学南边的原来友谊商场门外,一到夜幕降临,就有卖盗版的出现。那时侯古典音乐的盗版CD品种还很少,在相当一段时间内,只有台湾福茂转DECCA的一些系列唱片,不过其中却有不少名版,比如卡琴弹的莫扎特《21钢琴协奏曲》,科尔容弹的贝多芬《第五皇帝钢琴协奏曲》,科尔容和维也纳八重奏团演绎的舒伯特《钢琴五重奏鳟鱼》和弦乐四重奏《死神与少女》,和克尔提斯指挥伦敦交响乐团演奏的德沃夏克《第九新世界交响曲》。
其实,那时侯最让我中意的是鲁宾斯坦演奏的那个肖邦《夜曲》的名版,那两张CD让我神迷,以至于到了废寝忘食的程度。后来有幸得到鲁宾斯坦演奏的肖邦钢琴曲全集,那真是大餐。当然那也是盗版,否则11张的正版金企鹅RCA版,至少要花费1400元以上,我这等工薪小民怎么消受得起?
那个盗版兴起的时期正是组合音响进入家庭的时候,于是那时侯也出现了很多音响发烧友。虽然买得起动辄上万的音响器材,但是少则几十元,多则百元以上的进口古典CD唱片还是让人肝颤。毕竟音响的投资是一次性的,但是CD的投入是不断的。
我曾经估算了一下,在没有盗版之前我投资CD唱片的银子,按现在的价钱估算最少可以买辆捷达车了。
盗版CD开始一般卖20元,后来价位逐渐下降,到现在4元一张,但是或许是盗版的利润走低,而风险的成本渐高,近几年来,能买到的盗版CD的品种没有以前多了,“品相”也没有以前好了。
不过说起来,我这将近20年的收藏也算是蔚为大观了。
http://img.verycd.com/posts/0611/post-315985-1163079573.jpg
先说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吧,先有了一套阿劳的全集,而且还包括了5首钢琴协奏曲,之后我渴望的施纳贝尔、巴克豪斯的全集,以及吉列尔斯的“准全集”都有了,去年底又收到了布伦德尔大师的最新数码录音全集。其实我最喜欢的还是肯普夫的演绎,后来也收到了。对肯普夫的偏爱来自于我很早听的磁带,那还是专门跑到人民音乐出版社的书库里买来的。记得好象是3盘一套的贝多芬最著名的6首奏鸣曲,包括“月光”“悲怆”“热情”等,总感觉他的演奏非常得严谨,热情奔放又不失那种日耳曼式的严密逻辑,以后听别人的总拿他做比较,总觉得别人好象缺了点什么。当然如果从人文价值分析,施纳贝尔的演奏可能价值更高。如果从表达的深刻度来看,吉列尔斯或许是非德奥裔演奏大师中最杰出的了。
还有就是马勒全集,滕斯泰特、辛那波里、库伯里克的自然精彩,但是我最钟爱的还是伯恩斯坦的。那张《第五》我已经听了几十遍了,还听不够。说来很好玩,那套伯恩斯坦的马勒全集是在西四的一个电子市场买的,但是拿回来一听,我最想听的《第五》居然少了最后乐章,当时很恼怒,怎么这么没有“盗”德?居然少了一个乐章,本想拿回去找那个小老板退了(盗版也可以退换的),但是一想因为这一个乐章退了太可惜了,这拨过去只不定什么时候才有呢,所以就算了,但是心里一直很隔应。巧的是没过多久,又出现一套老伯的指挥精选,一套5张,那里居然有我要的马勒《第五》,买回来一听,这回5个乐章齐了。心里一阵欢喜,那高兴的劲头象拣了一个大钱包。
辛那波里指挥爱乐乐团的那套马勒交响曲全集是一年前买到的,一共15张。很多年前在王府井外文书店买到过其中第六和第七的磁带,但是没有感觉到录音多好。但是听了CD以后,感觉辛那波里的这套马勒全集真的是演录俱佳,特别是第一,第四,第五的录音让我大呼过瘾,听不释耳!
一直以来我有一种近乎偏执的认识,如果一个交响乐指挥不能令人信服地诠释贝多芬、勃拉姆斯和马勒的交响作品,这个指挥的水准在我的心中就会大打折扣。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