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切利毕达凯的境界

(2007-08-03 21:48:39)
标签:

人文/历史

 
 
切利毕达凯的境界切利毕达凯的境界切利毕达凯的境界  
  在很多乐迷的心中,切利就是一个传奇,一个脾气怪诞的音乐枭雄。想当年,和卡拉扬竞争柏林爱乐艺术总监未果,于是游走于欧洲的很多乐团,最后把自己艺术生命的最后停泊地选在了慕尼黑,和慕尼黑爱乐乐团共同创造了一个艺术高峰。
  据说到德国的人,喜爱音乐的朋友都会建议你到慕尼黑去听切利现场的指挥,那是一种绝妙的享受。
  切利之怪还在于,他生前是坚决反对录制唱片的。他对唱片的 反对近乎偏执,让人感到他是处处再和他的宿敌卡拉扬作对!
  老卡生前录制过的唱片可以用汗牛充栋来形容了。即使和很多流行歌手相比,老卡都不愧是出色的唱片明星。
  但是切利的这个原则在他1997年身故之后,被他的儿子打破了。经过他儿子的允许,切老的唱片开始在DG和EMI唱片公司发行,而且还有不少DVD也出现了。
  从切利没有授权这个层面说,现在出版的所有他的唱片都应该算是盗版,因为如果他还健在的话,这种行为是肯定不允许的。那么我现在所买的盗版应该称为“盗版的盗版”,呵呵! 
   现在市面上有的切利的唱片可以分为两大系列:一个是他早年指挥斯图加特广播交响乐团演奏的,另外就是他晚年在慕尼黑的录音。
  对他的斯图加特的录音我没有太多的感受,因为从那里感受不到切利的独特之处。而他在慕尼黑的所有现场录音,几乎都可以用“天鹅之声”来形容,那些作品贯注了他晚年全部的的音乐理念和思考,特别是布鲁克纳和贝多芬的作品。
  我最开始收集到的是他的布鲁克纳的录音,听了以后感觉到一种前所未有的震撼,那是一种宿命的布鲁克纳,一种沧桑历尽之后沐浴着天国光辉照耀之下的幸福的感受。
  切利晚年的贝多芬也滤去了他早年的那种英气和火气,加入了更多的思考和理性,据说他晚年醉心于佛学研究,所以在他指挥棒下我们可以感受到那种衰年变法的从容。
  非常有意思的是切利和卡拉扬这一对老冤家,在自己晚年的音乐理念上也走上相反的道路。
  上实际80年代以后卡拉扬在DG录制的“金卡拉扬”系列,其中的贝多芬的作品在老卡的棒下都变的飞快,最受争议的是《第六田园交响曲》,老卡把第2乐章从容的漫步变成了一溜小跑,让听惯了传统演绎的人非常费解。
   而切利晚年的指挥风格则是把节奏放慢,在相对比较慢的节奏下来充分展示作品的细部和各个主题之间微妙的对比。在贝多芬的第三和第六交响曲中,这种特点表现的殊为明显。拿《英雄》的第二乐章比较,切利版比库特.马祖尔指挥莱比锡布店大厅乐团的版本慢了3分多钟,比最新版的诺灵顿指挥斯图加特广播乐团的版本更是慢了整整7分钟,这真是一千个指挥,就有一千个贝多芬。相比之下,切利演绎的贝多芬让人感到即传统又个性十足,是那种褪去了表面的火气和激情的、深沉和理性的贝多芬,一个历经磨难而又壮志不改、慨以当慷、老当益壮的贝多芬。说到这里我又要提到伯恩斯坦,也是我所偏爱的指挥大师。
  老伯的晚年的指挥风格也是和切利有心灵感应似的,把速度放慢了。他的那张指挥波士顿交响乐团,现场录音的贝多芬第七的最后的录音,是在他去世前不久的作品,象是他的“艺术遗嘱”。在这个版本的演绎中,老伯以他的全部智慧和气力,上演了一个“酒神最后的狂欢”。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老伯以他的豁达和自由精神,为贝多芬贯注了一种豪迈、勇敢、一往无前的伟大品格,一代音乐巨人发出了壮烈的绝唱。那个摧枯拉朽的第四乐章从来没有那么张狂,那么喜悦,全然不惧死神的威胁,犹如面对死亡的放声大笑。
  还是回来说切利。在他和慕尼黑爱乐的系列唱片中,除了布鲁克纳和贝多芬,我还有一个巨大发现,那就是穆索尔斯基的《图画展览会》。以往听这部作品我对“基辅大门”的旋律印象很深,对整部作品理解的不是很深入。
  但是在听了切利的演绎之后,我好象发现了新大陆,听了这个版本之后我才明白为什么那么多俄罗斯和欧洲作曲家都把穆索尔斯基奉为神灵,这个毕生不得志的酒徒怎么会成了后来者的音乐圭臬。
  由于切利把这部作品在节奏上做了精心处理,它的很多过去难以听到的细节都呈现出来,作品中的神秘、诡谲和张力,都是那么的不同凡响,俄罗斯民族的隐忍、顽强、勇敢、狂暴都一一呈现,俄罗斯大地的辽阔、宽广和沉郁都生动地刻画出来。
  听了切利的《图画展览会》,你才会明白它不仅是俄罗斯音乐的伟大遗产,也同样是人类精神的宝贵财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