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人文/历史 |
分类: 听乐手记 |
-----听朱晖指挥有感
3月5日和13日,聆听了著名华裔世界著名指挥家朱晖先生指挥北京交响乐团的两场音乐会,感慨良多,喜忧参半。喜的是终于再次领略了朱晖先生精湛的技艺,忧的是在欧洲乃至世界都声名赫赫的朱晖先生,在北京却遭遇了无人喝彩的窘境,比之一个月之前,小泽征尔帅维也纳爱乐乐团的演出所受到的追捧,简直有天壤之别。殊不知,朱晖是与小泽征尔、祖宾。梅塔齐名的亚裔世界著名指挥家。北京的乐迷是不是有点“叶公好龙”呢?
说来惭愧,我是2002年第一次现场聆听朱晖先生指挥北京交响乐团之后,才知道了他的大名并领教了他的大师风范的。那次,朱先生指挥的是布鲁克纳的《第四交响曲》,可以说完美之极,在朱先生神奇的指挥棒下,北交爆发出前所未有的激情与魅力。两年之后的今天,北交在朱晖先生的精心调教之下,大幅度地跨越了舒曼、布鲁克纳、格里格和普罗科菲耶夫4位不同时期的作曲家的作品,让人刮目相看。朱晖先生驾御不同风格作品的能力让人折服。
从弦乐的紧密度和铜管乐的声音控制来看,北交还没有达到一流乐团的水准,但是通过几年的历练和管乐引进的外援,北交的演奏水平在取得喜人的进步。特别是与朱晖合作的两场音乐会,乐团的适应力获得了空前的提高。布鲁克纳《第二交响曲》在我的印象中,在北京是首演,朱先生细腻而又豪放的指挥风格在这部作品中得到了空前的施展,乐手们在大师的引导之下,也发挥了超常的水平。
令人遗憾的是,或许是由于媒体的关注不够,两场音乐会的上座率都很不理想,特别是13日晚的,上座率也就是50%,而且从每个乐章之后都能听到掌声来判断,来中山音乐堂听乐的大部分都不是真正的乐迷。尽管朱晖先生的情绪并没有受到影响,但我为北京的乐迷们遗憾:你们的心里是不是多少还有些崇洋媚外呢?你们欣赏的是否只是名声而不是真正的水平呢?
前一篇:《合同婚姻》引发的情感思考
后一篇:沙漠随想(大学时代的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