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比穷演讲”凸显高校助学金认定“软肋”

(2013-10-18 10:29:14)
标签:

代表性

软肋

同时

基本原则

有限

分类: 社会热点

“比穷演讲”凸显高校助学金认定“软肋”

 

沈阳大学某学院为认定贫困生资格,贫困学生需在全班同学面前演讲接受投票,得票高的才有资格得到助学金。学院负责人表示,这种方式的确会对贫困生的自尊心有所伤害,已经着手修改测评认定的方式。(1017 《长沙晚报》)

 

设立助学金,是为了帮助家庭贫困的学生能够顺利完成学业。因此,把有限的助学金发放给真正的贫困生是助学金认定的基本原则。

学院负责人透露一个信息,该学院助学金的评选竞争很激烈的,国家规定的名额是20%,而他们学院有1500人,现在接到的助学金申请书就有700800份,占到了一半。这个数字在全国高校中也有一定代表性。递交申请书的学生家庭是否真的贫困?贫困程度如何?将800名学生“排排队分果果”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其一,生源地有关部门开具的家庭情况证明“真假难辨”。地方相关部门对开具家庭证明缺乏缺乏应有的责任感,事实上,无论证明真伪,也无需承担任何责任。一些富裕家庭的人均收入也许与真正的贫困家庭相差无几。从确保家庭收入证明的真实性这个角度说,高校是无能为力的。

其二,一些学生缺乏扶弱济贫的人文情怀。当今社会存在两种看来相互矛盾的现象,一种是“笑贫不笑娼”、“有钱便是爷”,一种是面对社会救济,人人争当“穷人”。住经适房的不一定都是低收入者,领低保的也不一定都是衣食无保障。这种现象也必然会渗透到高校,消费上互相攀比,无论家庭条件如何也要弄一部“苹果”撑一撑门面,同时,面对有限的助学金,人人都想分一杯羹,而全然不顾那些家庭真正贫困的学生。

客观而言,“比穷演讲”也是高校的无奈之举。诚然,让学生自证贫困会伤害一部分学生的自尊,演讲内容是否真实也无从保证,关键是,将演讲水平如何与助学金认定挂钩显然有失公允。那些性格内向、不善言辞的贫困生被排除在救助行列,与公平、公正相去甚远。

助学金评定既不能伤害贫困生的自尊,也不能助长不劳而获的“懒汉思维”。

让助学资金能“雪中送炭”,温暖寒门学子的心灵,需要筑起多道屏障。生源地各级政府应实事求是地证明学生的家庭经济状况,对那些弄虚作假者,应有相应问责机制。同时,要在高校形成关爱贫困生群体的良好氛围,摒弃贫困生伪装下的逐利心态。学生管理组织、学生会牵头建立起贫困生评议机制,将学生的日常消费行为评价作为助学金评定的参考依据。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