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没人看报纸杂志”难成拆除报刊亭理由

(2013-08-30 11:15:45)
标签:

不容忽视

政策

百姓生活

阅读量

碎片

分类: 社会热点

“没人看报纸杂志”难成拆除报刊亭理由

 

拆除报刊亭,前两年的理由多半是“影响市容”、“难以管理”。现在,又新添了个理由,称“居民喜欢看电脑玩手机,没人看报纸杂志了”,市场需求萎缩,经营报刊亭不赚钱,不如拆掉。(830日《人民日报》)

 

笔者对《读者》、《青年文摘》等杂志情有独钟,屈指算来已有20余年的阅读历史,家里收藏了相当可观的往年杂志。而这些杂志多数是在报刊亭购买的。期间断断续续在邮局订过几年,但感觉不如在报刊亭购买更方便、自由,跟报刊亭老板熟悉了,到了新杂志往往还给自己留一份。有一段时间,小城要“三年大变样”,报刊亭也“变”没了,倍感失落。后来,崭新的报刊亭出现在街头,但数量少了。经营者的租金也提高了不少,引来不少抱怨。

曾经若干年,报刊亭与市民生活水乳交融、相得益彰。如今却是跌跌撞撞、坎坎坷坷,值得深思。

报刊亭的兴衰与整个文化环境的改变有关。笔者所在小城,在八十年代,影剧院、图书馆、新华书店、图书馆等文化设施一应俱全。如今仅剩下书店了,且经营种类以时尚类、教辅资料为主,所以平时很少涉足。作为“文化末梢”的报刊亭还算是幸运的,或多或少,终究没有消失。

报刊亭的兴衰与网络发展、阅读习惯改变有关。笔者作为中年人对网络阅读还如此痴迷(当然不是阅读那些玄幻作品),何况年轻人?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发布的第十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2012年我国18-70周岁国民人均纸质图书的阅读量为4.39本,阅读状况总体上呈现出一种倒退趋势。中国少先队事业发展中心20137月发布的《第六次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状况调查报告》显示,移动互联网的普及特别是微博、微信的广泛应用,使未成年人阅读方式呈现“碎片化”趋势。

报刊亭的兴衰还与城市管理者的管理理念有关。如果只把报刊亭当做与服装店一样的经营场所,只注重经济效益,便曲解了报刊亭的社会功能。报刊亭是城市文化的一个窗口,是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在发行报纸杂志、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对于报刊亭,应多一些文化层面的考量。近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全民阅读”立法起草工作小组已草拟了《全民阅读促进条例》初稿,并开始广泛听取各界意见,继续修改完善。这条消息引起了公众的广泛讨论,“国民阅读状况堪忧”也再次成为大家关心的话题。“阅读立法”应该为社会强制规定必要的阅读条件和环境,设立规模适当的书店、图书馆,同时,报刊亭尽管是“小儿科”,但它最贴近百姓生活,报刊亭对城市文化的引领作用也不容忽视。

显然,以“居民喜欢看电脑玩手机,没人看报纸杂志了”为理由拆除报刊亭,太过世俗、功利,与当前大力倡导的“全民阅读”背道而驰,也有悖文化发展的初衷。

让报刊亭能够在街头立足,首先要提供容身之地。而不能仅仅为了城市街道的整齐划一,便拆除报刊亭、撤亭进店,或者是搬到偏僻的小街小巷“隐身”起来。其次要为报刊亭“减负”,降低经营成本。报刊经营不只是市场行为,其社会公益属性不应被忽视。主管部门应该适当降低准入门槛和报刊亭租金,以维持正常运转。第三要鼓励报刊亭多元经营、拓展服务范围。以便民、惠民为宗旨,提供手机充值、代收水电煤气费、自行车充电打气、代卖机票邮品等服务,还可以安装LED显示屏,成为便民信息义务宣传员。据统计,全国共有5300余个邮政报刊亭安装了信息化终端设备,既解决了报刊亭经营者的生存问题,也让公众感到满意,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全民阅读立法,彰显了中央政府在推进图书阅读上的立场。对于地方政府而言,应该从文化建设的高度,对报刊亭的设立、经营给予足够重视,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扶持政策,而不是刻意寻找各种“理由”将报刊亭拆除。

近年,城市强制拆除报刊亭的消息几乎没有中断过,2008年到2012年间,全国仅邮政报刊亭就被拆了1万多个。倘若报刊亭成为记忆,那将是令人痛心的文化之殇。

  新闻链接:http://finance.people.com.cn/n/2013/0830/c66323-22744335.html

 

 

“没人看报纸杂志”难成拆除报刊亭理由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