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灾模范”比“救灾勇士”更值得崇敬

标签:
人力物力话题国家救灾物资赢得 |
分类: 社会热点 |
近年来,我国强烈地震频发,汶川、玉树、雅安这些小城,因地震而名闻遐迩。
地震就是号角,“抗震救灾”就是旗帜,“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就是誓言,震后瞬间,人流、车流、物资流、媒体流。。。。。。汹涌澎湃地涌向灾区。媒体不间断地直播,网络纷纷刷屏,一时间“祖国山河一片震”。
生命至上,救人第一,与时间赛跑,与瓦砾抗争。灾情牵动人心,逝去的生命令人伤悲,受伤的同胞需倍加关爱。英勇的子弟兵历来是抗震救灾的中流砥柱,自发的民间救援近年来风起云涌。
国人揪心着,感动着。为灾区祈祷、呐喊,有的出力、有的出钱。抗灾赈灾的勇士们值得崇敬!
地震是突发的、暂时的。抗震救灾犹如一场战役,终会硝烟散去。生活归于平静,家园开始重建。痛定思痛,防灾能否成为政府的共识、社会的共识,更值得我们关注。社会更需要涌现出更多“防灾模范”。
日本的抗震性一直是津津乐道的话题。据悉,雅安地震前一天,日本北海道也发生了7级地震,可能因震源在海上,再者大和民族几乎天天被震,震得皮实了,乃至7级地震不过毛毛细雨,毫发未伤。我国也是多地震国家,七八级的地震也快成家常便饭了,但我国的防灾意识依旧淡薄,“好了伤疤忘了疼”的教训也不胜枚举。
汶川地震也波及到了雅安,那时我们就信誓旦旦,一定要提升工程建筑的抗震等级,学校的校舍要达到多少多少。遗憾的是,在7级地震面前,竟然重建校舍也不堪一击,这是多么无情的嘲讽。或许,居民的自建住房无法统一标准。但财政拨款或慈善捐助的公共建筑,总应该设计、建设地“固若金汤”吧!
从某种意义上说,防灾重于救灾。喧闹过后,我们应该冷静下来,盘点得失。在常态化的防灾减灾上,多投入一些人力物力,多涌现一些防灾减灾模范人物,可抵御自然灾害的优良工程。震完坏、坏了盖,这样的循环是国之殇、民之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