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捐款竞赛”背后是功利化泛滥

标签:
品质捐款数额先生之间教育意义 |
分类: 社会热点 |
“捐款竞赛”背后是功利化泛滥
不为地震捐款,孩子就拽着家长衣服不让走,这是前日在丰台区南四环某幼儿园门口发生的一幕。而在丰台区另一所初中,老师拿本登记学生捐款数,很多学生跟风捐款超百元。多位家长表示,这些募捐变了味儿,觉得学校和老师强制孩子多捐款。北京怡海幼儿园学生家长吴先生称,孩子告诉吴先生,“老师说他捐得少,应该像捐得多的小朋友学习,捐红色的钱。”(4月25日
面对灾难,众志成城。捐款是向灾区伸出援助之手的最常用方式。但捐款应在一定人群,以合理的方式开展,捐款泛滥,会使爱心受到伤害。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笔者一向不赞成在学生中组织募捐,尤其对幼儿园、小学的低龄段孩子更不宜。一者学生尚未自食其力,用父母的血汗钱捐款,教育意义会大打折扣;二者低龄段学生对“钱”的概念尚未形成,更不懂得如何支配金钱;三者如果在中学组织捐款,可在校园设置捐款箱,让学生自愿、自主捐款。而不是在班级之间、学生之间搞捐款竞赛,甚至还张榜公布每个学生的捐款数额。
捐款是表达爱心的一种方式,爱心是无法用捐款数额量化的。将捐款搞成竞相攀比的竞赛,不但让爱心变了味,孩子的纯洁心灵还被铜臭气污染。培养孩子的爱心,应根据年龄特点,从日常生活的点滴小事做起,塑造学生热心助人、乐善好施的良好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