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社会热点 |
私塾,这种古代社会的办学形式,早在建国初期已经绝迹。而在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现代私塾”在民间悄然出现。是欣喜还是忧虑?是教育的进步还是倒退?
据中国之声《央广新闻》报道,据有关媒体报道,由于不满公立学校的教育模式,我国多个地方出现了大量在家上学的案例,教学阶段涵盖了幼儿园、小学、初中乃至高中。
当下,许多中国家长尤其是城市中的家长们认为,目前学校教育中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效果、评价手段等多个方面都不能让孩子真正体会到学习的快乐,不能高速有效地吸收到有用的知识,不能掌握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学习方法。于是,有些家长用行动表达不满:让孩子在家上学或者进入私人办的私塾、学堂。
中国青年报记者了解到,目前在北京、上海、广东、浙江、江苏、湖北、云南等地存在大量在家上学的个案。教学阶段涵盖了幼儿园、小学、初中乃至高中,其存在形式多种多样:父母在家教孩子,亲戚朋友把孩子集中在一起学习,一个区域的孩子共同学习,小规模的私塾、学堂等等。其中有些已初具微型学校规模。
像陈阵、叶万红这样的小学堂教学形式,目前在各地都开始出现。以北京为例,城区北部的天通苑和回龙观地区是这类小学堂的集中地。
“现代私塾”的创办初衷源于对应试教育现状的不满。说起当前学校教育的弊端,可谓一言难尽,用“罄竹难书”恐怕也不为过。概而言之,一是唯分数论。从幼儿园开始,小升初、中考、高考成为检验学习效果、教育效果的标尺。家长关心分数、老师关心分数、政府关心分数,于是,学习的目的成为分数至上,学生成为制造分数的机器。分数至上的教育宗旨,严重偏离了教育的真正含义。二是学生个性泯灭。在流水线式的教育模式下,学校失去了特色,学生失去了情趣。更可怕的是,学校之间也是弱肉强食,重点中学、“超级中学”日益成为教育的代言人,并将泯灭个性的应试教育发挥到了极致。三是创造性被扼杀在摇篮。无畏、好奇、激情,这些现代青少年时期应该必备的气质,在教育中受到限制甚和压抑。人才最宝贵的创造性被扼杀在知识的摇篮,这是对人才培养模式的无情嘲讽。调查显示,在全球21个受调查国家中,中国孩子的计算能力排名第一,想象力排名倒数第一,创造力排名倒数第五。
从教育目标的角度看,“现代私塾”是对应试教育体制的救赎,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构建多元化的教育体系,适应学生多样化的教育需求,对改变当前的教育现状大有裨益。然而,私塾作为已被历史淘汰的办学形式,其弊端也是不容忽视的,选择私塾实为无奈之举。
其一,缺乏法律保障。一切教育行为都应该在法律法规的框架内进行,而私塾与当前我国实行的教育法律法规存在诸多冲突。私塾是否属于非法办学?义务教育的目标如何监督落实?辍学如何控制?在美国,“在家上学”热兴起于上世纪70年代,如今已经达到超过120万的规模,政府在法律和制度上都相对完善。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认为:我国需要《义务教育法》对“在家上学”予以立法规范,保证在家教育质量。哪些家庭有条件进行在家教育,哪些家庭是不能进行在家教育的,也需要一个明确的鉴定。
其二,受条件限制,难以效仿。在家教学因人而异,要考虑家庭经济、文化条件、子女资质等,不能盲目效仿。
其三,学校教育的优势难以弥补。学校丰富的共享资源,能让孩子感受竞争,学会合作。学校不止是学知识,还有不可或缺的同伴教育,学会与人交流、分享、相处。尽管“现代私塾”举办者也表示会通过一些活动达到这样的教育目的,但受诸多条件限制,恐怕还是难以实现学校教育的功能。
选择“在家上学”的孩子毕竟是个案,需要家长具备较高自身素质和经济能力,对于大多数家庭的孩子接受学校教育是唯一的选择。对于“现代私塾”应该理想看待,既无须极力吹捧,因为其推广价值有限,又不能一概否定,毕竟相对应试教育有进步意义。归根结底,还是要大力推进教育体制改革,走出应试教育的怪圈,让所有孩子都能感受到“教育就像妈妈做的饭一样,是营养的、可口的、温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