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维斯楼”铭牌遭涂抹清华该作何反思?

标签:
杂谈 |
分类: 社会热点 |
26日,清华大学“真维斯楼”的铭牌“消失”。楼管理员称,铭牌是在凌晨被摘下的。有学生称原本金色的铭牌被人涂成了白色,写上了“四教”的红色大字;铭牌左上角,则用黑笔写有“爱我清华”。对于“摘牌”行动,校方尚未做出回应,真维斯公司亦称不知内情。(5月27日《新京报》)
清华校内人人网有学生发帖称,铭牌被摘下的原因是25日晚被“毁容”。截止目前,清华校方尚未正式解释铭牌消失的原因。
“真维斯楼”铭牌遭涂抹,无疑使清华陷入非常尴尬的境地。摆在面前的无非两个选择:一是重新制作一块铭牌再挂上。二是从此取消该铭牌。可以说,这是一个难以令人满意的选择,无论如何,清华都是伤者。而真维斯却“稳操胜券”,舆论炒作越热,真维斯笑得越开怀,如此广告效应真是求之不得!
一个商业品牌就这样捆绑在一代名校的身上被诸多媒体“广而告之”,多么令人玩味、尴尬……
国学大师陈寅恪先生在为王国维纪念碑撰写的碑文中写道:“……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独立精神,自由思想”曾被写入清华校训。“严谨求实”是清华精神的突出特色。“真维斯楼”铭牌在“一挂一摘”之间,清华大学体制之彼端、行事之草率、决策之随意可见一斑,与清华的历史传承格格不入。
“真维斯楼”将清华卷入舆论漩涡,铭牌遭涂抹被摘下,并不会使舆论平息,甚至会引发又一轮高潮。在这次事件中,清华形象受损是必然的,当前最主要的是清华该以何种姿态面对、处理。清华云集了五湖四海最智慧的头脑,相信清华会“懂得”的。笔者愚见,清华起码应从以下几方面反思:
其一,“真维斯楼”的决策过程凸显了大学管理体制弊端。无论初衷如何、决策过程如何,一个不容质疑的弊端是,这是一个“官本位”体制下的决策。如果事先广泛征求师生意见,还会有如此结果吗?如果是教授治校还会这么决策吗?清华是国办大学,清华的师生和公众都有监督建议权。清华大学也应该正视公众质疑和铭牌被涂抹,及时将“真维斯楼”的决策过程公之于众,并反思决策过程的失误。
其二,当前,对清华而言,创办世界一流大学,关键不是钱的问题。大学精神重塑问题。清华真的缺钱吗?起码在国内高校中,清华是富有的。问题是,即使再给100个亿,清华会成为世界一流吗?清华有过辉煌的历史,也曾经跻身世界一流大学行列,但靠的不是钱。西南联大一直让国人难以忘怀,那时是什么境况?战火纷飞,连教授的基本生活都难以保障,但其办学质量令世人刮目相看。关键还是体制问题。
其三,与国际接轨并不是拿来就用的“灵丹妙药”。不可否认,企业赞助教育,大学是出于感恩也好,回报也好,为赞助者冠名、立碑,在世界惯例。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康奈尔大学、杜克大学等名校,无不是以捐助者命名。在美国大学校园,随处可见捐助者的塑像、铭牌。为何这些成功经验在清华就行不通?说到底,还是没有良好的机制做保证。因此,与国际接轨,还是先从去行政化、教授治校等体制上接轨吧!
其四,捐资助教需要良好的企业精神和完善的机制做支撑。企业支持教育无可厚非,拿钱给学校了,再去质疑人家的出发点似乎很不厚道,但需要澄清的是,企业拿钱是真心支持教育,还是想把教育当做一面“广告墙”?正如做慈善,是真心做善事,还是想扬名?同时,商业与教育的合作应该有一个制度框架,而不是随心所欲。这次真维斯冠名是个深刻教训,若冠名不成,清华有失诚信,是否还要把钱退给真维斯,甚至还要有些经济补偿?真维斯公司发言人称,对摘牌情况尚不知情,真维斯又该何去何从?是把钱要回来,还是真如发言人所说是出于公益目的,把钱捐给清华?这一切都缺乏制度保证。
可以断言,大学接受社会捐助是大势所趋,也是公众期望看到的。但前提是大学的管理体制、决策机制、监督机制必须先行改革,没有机制上的保障,善心难成善事。“真维斯楼”冠名就是捐资助教的一个经典案例,值得铭记。